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榆林求學印象(外一篇)(宋紅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榆林求學印象(外一篇)》中國當代作家宋紅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榆林求學印象(外一篇)

13歲,我獨自一人離開家鄉到榆林求學。從到榆林念書的那一天起,每個周末,我就只能在遠親叔叔家和三外爺家度過,他們勤勞善良,待我極好,知道我最喜歡吃的是什麼,哪個周末不去了還怪嗔,「這個女子咋不來了?」

三外家的那個小院一直沒有變,他家住的是單位的家屬院,榆林典型的八卡房子,一個客廳,一個臥室,一個廚房,外帶一個小院子。外面的菜園子永遠種的是大白菜,榆林人一整年都離不開的一種蔬菜。廚房後面有個小窗子,我在寫作業的時候經常聽見三外爺喊,圓圓,打水了,紅紅,吃飯了……三外爺的灶上有飯,我每次去都能趕上吃好吃的,燉排骨,炸丸子,一周的伙食改善就全憑這兩天了。三外婆很精幹也很持家,就是老擔心他們的兒子學不好,眉毛緊鎖着,總是念叨生活的苦,擔心她老了,洗不動床單被罩怎麼辦,孩子考不好以後生活怎麼辦……我的任務除了吃飯,還要陪比我小几歲的舅舅學習,但在我印象中,這個舅舅總是這也不吃那也不吃,非常挑食,像極了我現在的女兒,也是這也不吃,那也不吃,我和曾經的三外婆一樣,緊鎖着眉毛,愁的……在三外爺家我總要賴到星期一早上才去上學,導致那個鬧鐘「懶蟲起床懶蟲起床」的聲音,至今仍記憶猶新,從滿腦子不想起床到現在的懷念滿滿。但那個八卡房子裡的溫馨還是抵不過我思念家鄉的心情,總覺得榆林的冬天怎麼那麼冷,冬天的窗外滴水成冰,寒風刺骨……

多年後,我再一次去三外爺家的時候,窗外的菜園依然種的是白菜,卻是多了兩盆開得正艷的朱槿花。三外婆又會笑着念叨孫子不好好念書,但眉頭不會緊鎖了,我想,是日子好了……

我第一天去榆林三中,現在叫蘇州中學時,是我的叔叔騎着自行車把我駝去的。叔叔很瘦,和我的爸爸長得像,在榆林學院當老師。在榆林的那段求學時光,他也如同父親一樣指導我成長。初中期間我的一次轉學一中,是叔叔幫忙的,因考不上一中又要繼續轉回來上三中,也是叔叔厚着臉皮給班主任送禮,人家還不收,但叔叔沒有氣餒,又多方托人找關係才讓我順利入高中學。高考報志願也是叔叔科學預測,給我指明了方向。嬸嬸可是一個漂亮,又勤快的女人,她心直口快,我不吃飯絕不會強留,可我最愛吃的月餅,她卻記得清清楚楚,每年八月十五,我都能吃到我喜歡的月餅。高考前,叔叔嬸嬸還要來宿舍給我鼓勁加油,常記得叔叔笑着說,這女子不害怕,不害怕就好。一向嚴肅的叔叔這樣說,讓我心安不少。

他們的家在榆林學院的家屬樓,那個小小的兩室一廳是我對城市最初的印象。曾經寫過一篇作文《我的家》,就是按照那座單元樓,想象有自己的臥室寫成的作文,語文老師還當作範文在所代的兩個班念了一回了。但最開始,從他們家走出去,再往回走時,我就找不上了,兜兜轉轉面對的總是一堵牆。記憶中嬸嬸有洗不完的床單被罩,她的腰也經常疼,叔叔很忙,忙着代課,忙着賺錢。那時榆林的春天一到周末,就是黃沙漫天,我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時,就怪那片黃沙遮了眼。

後來的後來,叔叔家搬在榆林學院校區的新家屬樓。我印象中偉大的叔叔頭髮已經斑白,身體越發瘦了,可說的道理還是那麼讓人信服。秋天滿目綠意時,我們一家開着車去拜訪叔叔,車子一轉彎就停在了叔叔家門口,女兒笑着奔着,可我卻有點恍惚,一直在尋找那個總認為是被黃沙遮目找不到方向的小女孩。

後來,我長大了,去叔叔家,三外爺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因為外面的世界精彩得不得了,我忘記了他們為我準備的一頓飯或者是一盒月餅……

後來,我結婚生子,離開榆林回到家鄉工作,來榆林的次數也很多,但我總是把這段時光忘卻,從沒有真心走近它。直到三外爺說房子要拆遷時,我突然好懷念那個八卡房子,我想把現在鮮花盛開的窗外定格在心裡,祝願親愛的三外爺、三外婆、叔叔、嬸嬸健康長壽……

走在上海弄堂

每一個城市都有每個城市的特徵。說起上海,人們就會想到風靡一時的上海貨——大白兔奶糖、尖頭皮鞋、百雀羚化妝品、永久牌自行車……這些讓人趨之若鶩的國貨;想到龍爭虎鬥、風雲變幻的上海灘或是因影視劇《上海灘》一夜成名的周潤發、劉德華、葉麗儀;想到魯迅、巴金、郭沫若、瞿秋白、丁玲、柔石、艾青……在上海引領的文藝潮流;想到共產黨發源地漁陽里或是上海外灘、東方明珠電視塔;想到旗袍、咖啡、留聲機或是租界、黃浦江、弄堂……這是一個多麼神奇的城市哪!隨便哪一個意象都可以作為這座城市最顯著的特徵,偏偏就是這些所有的特徵疊加在一起再加上近百年的繁華歷史,構成了上海的氣質。上海就如同一個氣質美女,是一個擁有自己獨特氣質的城市,渾身處處散發着魔幻,浪漫,故事……當我看到馬路拐角綠植與鐵藝完美結合的政通路路標時,看到路邊爬滿爬山虎的牆根下,懶洋洋地擺着一把長椅時,心中一驚,對了,這就是我心中的城市。

但是在之前,我鍾情於上海的原因是,上大學時對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的痴迷,喜歡她用工畫式的筆法描寫出來的上海的弄堂,旗袍店、咖啡廳,喜歡那個命運坎坷的王琦瑤,以及其他那些風情女子。就連畢業論文也是關於《長恨歌》,但我記得當時老師並沒有給予肯定,評價里稱,太過空洞。想想也對,把一個女人40年的人生歷程和一個城市的風雲變幻連接在一起,我的人生閱歷根本不足以支撐那個宏大的課題。不知道是出於對青春的回憶還是那些故事刻畫得太過於傳神,我去上海的初衷就是想要去尋找那些生長了王琦瑤們的弄堂,看那一個個弄堂連接着上海怎樣的煙火人生,看看弄堂里滋養了如何曼妙生動的王琦瑤們。

那就讓我的上海之行從弄堂開始吧。

前段時間在上海學習,一天下課後都晚上八點三十分了,別人都去體驗夜上海的繁華與熱鬧去了,大家都知道曾經的夜上海處處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現在也是一片燈火輝煌,人潮洶湧。而我們三人卻選擇了尋訪上海弄堂的路線,聽說城隍廟附近就有弄堂,一路前往,沒想到城隍廟關門了,「好可惜啊,大老遠過來只看見了個大門。」好在我們也是衝着弄堂去的,邊走邊逛,有人說,「不急,我們慢慢享受,沾沾夜上海的煙火氣吧!」無意間瞥見了一家旗袍店,小丁短髮,選了一件棉麻的格子旗袍,翟總,因為相照得好,是我們的大攝影師,選了一件大方得體的碎花旗袍。而我想擁有一件原汁原味,未經改良的傳統旗袍,最後選了一件乳白色緞面作底,不知名五角花瓣為主,配以零星碎花的斜襟旗袍,最讓我心動的是那墨綠色的緄邊,墨綠色的花鈕,配上淡綠通透的三個紐扣珠,旗袍一下子看起來清新脫俗。後來還多關注了一下,原來那個五角花是桔梗花,代表着永恆不變的愛,朝鮮族還有一首民歌叫《桔梗謠》,讚美少女純真的愛情。我說這般顯年輕,原來是這桔梗花的氣質啊,從沒有見此花與旗袍結合,也算我們有緣吧!這是我的第一件旗袍,與愛情有關更好。愛情讓生活熠熠生輝,旗袍亦然。

說起旗袍,亦舒小說中這樣描寫老上海的細節,「那時候在上海,先生們大熱天都穿白色咔嘰西裝,愛哪位小姐就請那位小姐把縫旗袍剩下的料子給他一點做領帶。」寫出了旗袍的別樣風情,雅致無比。張愛玲算是上海女人旗袍的代言人之一,也描寫上海40年代女性的穿着,「束身旗袍,流蘇披肩,陰暗的花紋里透着陰霾。」寥寥數筆勾勒出美人心計,耐人尋味。而王安憶《長恨歌》中賦予旗袍新的涵義,「她定了定神,首先看見的是那一件粉紅緞的旗袍。她拿在手裡,綢緞如水似地滑爽,一鬆手便流走了,積了一堆。王琦瑤不敢多看,她眼睛裡的衣服不是衣服,而是時間的蟬蛻,一層又一層。」文章中描寫旗袍處多得數也數不過來,卻代表的是歲月,是生活。看來上海女人就是旗袍的代言人,實至名歸。所以在上海不穿一件旗袍,就不足以談風情。於是我們三個女人就自豪地穿上旗袍,學着優雅的步伐,在昏黃的路燈下,走在高高低低的弄堂里。這一片的夜上海,很安靜,弄堂里都住着人,窗戶里、門縫裡透出隱隱約約的光,門口一個女人正在刷洗着兩個大桶。偶爾經過一兩個騎電動車的人,讓人恍惚覺得,這弄堂昏暗燈光下暖黃的光暈照着的我們就是曾經的王琦瑤們,充滿幻想,充滿浪漫……

走在上海的弄堂,處處可見斑駁的牆壁,雜亂的電線,推開的木窗,窄窄的木樓梯,低低的二層閣樓,灰灰暗暗,縹縹緲緲,二層偶爾伸出來的一節鑲着欄杆的陽台,也是歲月的味道,她好像在深情地述說着弄堂里的煙火人生。可是穿梭在弄堂里,一個轉角,就是不一樣的風景,一個個飄着咖啡味的咖啡廳,留聲機里低轉千回着一段舊時光。一個個精緻的櫥窗里陳列着精美的飾品和服裝,或許哪一個就是被稱為愛情之眼的絕世之作。就連風裡也是[香水]]的味道……對,王琦瑤每天的下午茶是萬萬不能錯過的……可是,當你在燈紅酒綠,裙裾飛揚的城市走得太累的時候,就來這個看起來逼仄,陳舊的弄堂里歇一歇,讓躁動不安的靈魂靠一靠那堵實實在在的牆,那些青苔的味道最安撫人心。弄堂如此,老街亦如此。人生就是這樣,安定踏實太一成不變,繁華熱鬧又讓人躁動不安。

王安憶在對細小瑣碎的生活細節的津津樂道中,展現了那個時代變遷中的上海人和上海這個城市。文字記載得畢竟有限,那個王琦瑤和那個城市已經走遠,再也聽不到「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長恨歌了。上海弄堂只剩下星星點點,留存的也作為商業區開發了,田子坊就是,熙熙攘攘,繁華熱鬧,但終究不是那個時代的繁華熱鬧了,留下的只有那一樹一樹的合歡如約開放,還有獨特的路標指向新的生活。

現在你能看到的是上海外灘的南京路,車水馬龍,黃浦江邊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在夜晚燈光打開的那一剎那,到處流光溢彩,黃浦江日夜流淌着上海這座城市新鮮的故事,那些輪船也把昨日的時光拋棄,迎來的是一批又一批的遊客。身着旗袍的王琦瑤們變身時尚小主,打卡夢幻王國迪士尼樂園,將心中的童話在上海變為現實;在全國最高的書店雲朵書院,喝着咖啡,看着書,俯瞰着浮華中的芸芸眾生,做主宰自己的強者;還有天文館,美術館……王琦瑤們把浪漫刻在骨子裡,從弄堂里走出來,走向更加廣闊的世界。這一座城市和人的故事正在悄悄改寫。這時我才明白,我的畢業論文為啥空洞,為啥打動不了人,原來我不知道,只有把羅曼蒂克與浪漫主義的「摩登」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女人才會活得漂亮。王琦瑤浪漫坎坷的悲劇一生,就是因為她永遠活在那個高高在上的浪漫里,落不了地,最終落寞悲慘離去。

有一個女孩說,不認識我之前,總以為我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無比浪漫的女子,認識後,不承想我的生活也是一地雞毛啊!她不知道的是,我能如此愛上海這個城市,不光是因為她的魔幻,現代,小資,浪漫,我愛她的原因是這個地方處處閃現的美,包括現代王琦瑤們對美的理解。

我把一地雞毛,撿漂亮的拾起來,插在花瓶里,其中走在上海弄堂就是最讓我念念不忘的那一支![1]

作者簡介

宋紅紅,女,陝西吳堡人,榆林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