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醉马草 (豆科、棘豆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醉马草 (豆科、棘豆属植物))

醉马草,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的全草。具有止痛镇静之功效。常用于关节疼痛,牙痛,神经衰弱,皮肤瘙痒。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醉马草
  • 别 名:马绊肠、断肠草、醉马豆、勺草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蔷薇目
  • 科 :豆科
  • 属 :棘豆属
  • 种 :小花棘豆
  • 分布区域: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形态特征

小花棘豆,又名包头棘豆。多年生草本,高20-30cm。茎匍匐,上部斜升,多分枝,疏被柔毛。奇数羽状复叶,长5-10cm,小叶5-19;托叶披针形,披针状卵形,卵状以至三角形,长5-10mm,被柔毛,分离或基部与叶柄连合;小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10-20mm,宽3-7mm,先端锐尖,渐尖或钝,基部圆形,上面毛少或近无毛,下面被疏或密的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疏生,总花梗较叶长,被柔毛,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2mm;萼钟状,长约5mm,被柔毛,萼齿披针状钻形;花小,长6-8mm,淡蓝紫色,旗瓣宽倒卵形,先端近截形,微凹或具细尖,翼瓣较旗瓣短,龙骨瓣有喙,长0.3-0.5mm;雄蕊10,二体。荚果长圆形,长10-17mm,宽3-5mm,下垂,膨胀,先端喙长1-1.5mm,外有短柔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长环境

生于荒漠草原及荒漠低湿处。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苦,性凉,有毒。

归经:归肺、心、肝经。

功效:止痛镇静

主治:关节疼痛牙痛神经衰弱皮肤瘙痒

相关配伍

1、治关节痛:醉马草4.5g,杠柳皮(北五加皮)6g,地枸叶9g。水煎服。(《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2、治牙痛:醉马草4.5g,水煎含漱,漱后吐出;或取根少许揉烂咬在患牙处,勿咽下。(《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采集加工:夏季开花前采收,晒干或鲜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鲜品3-6g)。外用:适量,水煎洗;或揉烂塞患牙;或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

《全国中草药汇编》:“内服切勿过量,以免中毒。”

性状鉴别

根长圆锥形,有分枝。羽状复叶,托叶三角形,顶端渐尖,基部与叶柄合生,有刚毛。小叶椭圆形,长10-20mm,宽2.5-6mm,先端钝,基部圆形,全缘,表面绿色或枯绿色,皱缩,质脆易碎。有的可见总状花序,或矩形荚果,长15mm,宽4mm,先端有弯曲的小喙。气微,味微苦。

药理作用:溶血。 [1]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麻醉,镇静,止痛。主治关节痛,牙痛,神经衰弱皮肤瘙痒症。”

农村常见的醉马草有什么作用?马吃了真的会醉吗?

醉马草是我国北方农村的一种常见杂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内蒙,甘肃,宁夏,新疆等高海拔的草原上,生命力顽强,耐旱,不具盐碱,即便是最贫瘠的土地上,它也可以茁壮生长,那么醉马草有什么作用?马吃了真的会醉吗?

醉马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禾本科芨芨草属,多生于比较干燥的沙质土壤和沙漠边缘,它的学名叫做黄花棘豆,因为分布广泛别称众多,也被人们叫做“马绊肠”,断肠草,醉马豆等,而且醉马草有一个特性就是喜欢扎堆,并且繁殖迅速,基本上只要有醉马草生长的地方,其它杂草很难有生存空间。

醉马草之所以成名,主要因为植株本身含有一种叫做豆马豆素的生物碱,具有较强的毒性,根据草原牧区的老牧民反馈,牛羊马群误食了醉马草过后,动物的中枢神经就会受到麻痹和干扰,表现为心跳加快,急躁不安,和喝醉酒一样走路步履蹒跚,而且容易产生一定的依懒性,牲畜食用过这种杂草过后,久而久之就不在食用其它的牧草,那么时间长了动物身体影响不能及时跟上,就会容易生病甚至死亡,由于草原以前马儿较多,误食现象比较常见,所以这种有毒杂草被人们称为了醉马草。 [2]

那么醉马草真的就一无是处,”遗臭万年“了吗?

醉马草虽然具有较强的毒性,牛羊也不喜欢吃它。但是根据现代科技发现,醉马草有着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因为生命力顽强,对自然环境保护也有着较大的作用,不光可以防止草原草地退化,而且还可以预防水土流失,防止杂草过度生长,另外醉马草也可以用来造纸,因为这种植物的纤维细小,出纸率高,当地农民也喜欢用它的茎叶来做扫把,所以善加利用醉马草还是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醉马草 (豆科、棘豆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高原这种野草被称“醉马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