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油桐花 (植物物种油桐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油桐花 (植物物种油桐属))

油桐花 (植物物种油桐属)

油桐花是蔷薇亚纲,大戟目的植物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 Airy Shaw)的花。台湾中北部中低海拔山区,广西桂北山区生长有野生油桐树。花白略带红色,聚伞花序;花单性,雌雄同株。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油桐花
  • 拉丁学名:Vernicia fordii (Hemsl.) Airy Shaw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 :大戟目
  • 亚 目:大戟亚目
  • 科 :大戟科
  • 亚 科:巴豆亚科
  • 族 :石栗族
  • 属 :油桐属
  • 种 :油桐
  • 分布区域: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形态特征

油桐为落叶性乔木,树型修长,可高达十公尺,属为大戟科油桐属。树冠成水平展开,层层枝叶浓密,耐旱耐瘠,为良好园景树及行道树种。油桐树皮平滑,灰色,叶互生,花白色、稍带一点红色;雌雄同株异花,花瓣五片,雄花具雄蕊八至十蕊,果实内有种子三至五颗。

花先叶开放,排列于枝端成短圆锥花序;单性,雌雄同株;萼不规则,2~3裂;花瓣白色,基部具橙红色的斑点与条纹;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轮,上端分离,且在花芽中弯曲;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裂。花期4~5月,果期10月。

药材性状:花白略带红色,聚伞花序;花单性,雌雄同株。萼不规则,2~3裂,裂片镊合状;花瓣5,雄花有雄蕊8~20,花丝基部合生,上端分离,且在花芽中弯曲;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2。 油桐花好看而且全身是宝。桐油为油漆、印刷油墨的优良原料;树皮可制胶;果壳制活性炭;根、叶、花,果均可入药。

通常栽培于海拔1000米以下丘陵山地。

喜光,亦耐荫,在侧荫处能枝繁叶茂,但开花结实很少。稍耐寒,栽培区之北缘以秦岭、淮河为界,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干旱瘠薄水湿。不耐移植,对二氧化硫污染较为敏感,根系浅,生长快,寿命短,若管理好,树龄可达百年以上。

观赏价值

从三月底开始,油桐花在两个星期内由光秃迅速长满叶子,接着就开花了。早春发芽,接着满树白花簇簇,初夏白花如雪下,所以又叫做“五月雪”。台湾四、五月间,最美的就是油桐。一朵朵纯白洁净油桐小花,整批整批挂满枝头,清风一过,白雪小花随着风吹舞动,撒满整片油桐树林。这样优美的场景,其实短暂宝贵。由于油桐花十分脆弱,往往大雨一过,整批整批被打下枝头,加上花期甚短,配上春末夏初的多变气候,选错时间,就会什么也看不着。 [1] 春末夏初之际,北台湾的翠缘丘陵地就会覆盖上一层白色的油桐花,恰似冬雪占满山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油桐花开得最茂盛的地方要属台三省道沿线的新竹、苗栗一带,内湾、南庄、公馆、铜锣、三义等客家乡镇,四五月间处处可见有“五月雪”美称的油桐花海。

春末夏初,油桐花开。

五月花落,纷飞似雪。

暖暖近郊也有美丽的油桐花可赏。过暖暖苗圃后,再往七堵方向的山径前进,俯看暖暖及七堵一带好山好水风景后,往泰安路途中,有一不知名山谷中,每年四五月、春夏季交会时,原本绿色的山峦,仿佛一瞬间变色,忽然爆出满山遍野的白色油桐花,就像五月雪,散落满山谷。

湘西的油桐花开了!你还记得故乡的油桐花吗?

春天的湘西

沉睡中的大山被布谷鸟唤醒

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洗一把脸顷刻便清醒过来

一、这时节,油桐花开了,

雪白的花朵在绿色的背景簇拥下,显得更加鲜艳夺目,把寂静的大山装扮得更加生动而美丽。

这一天,我来到一个叫桐花寨的土家山寨。这是湘西最北端龙山县咱果乡一个叫脉龙界的高山上。脉龙界是附近群山的最高峰,也是一条龙脉的发源地。

桐花寨因为油桐树多,花开美丽而闻名。在它的周边,有油桐树上万亩,历史上为龙山油桐最集中的产区之一。油桐是湘西最著名的经济林之一,其油桐果可以榨油,是旧时最好的天然涂料。历史以来,当地老百姓种植油桐成为产业,大多数人家依靠油桐养家糊口,送子女上学。甚至依靠桐油经营,成为巨富。

桐花盛开之时,只见白花蔟簇,整个山头全是花的世界。随着阵阵清风,空中、大地上便飘起雪白的花雨,宛若天女散花一般,所以民间又把它们形象地称为“四月雪”。

看到油桐的花团锦簇,想起油桐的花开花落,我仿佛看见了油桐的前世今生……

二、在我很小的时候,便跟着哥哥姐姐放牛。

放牛最好的去处,就是生产队的油桐山,我们称为桐子山。

那桐子山里,油桐树已经比较高大,下面便有一片片绿荫,长满了鲜嫩的芳草。那些牛在树下和周边吃草,不会跑远。我们则可以在附近玩耍。

每到春天,油桐树开花之际,可以将它们的枝干砍下来,轻轻的,把它的皮有规律的剥下来,可以做成长号或者喇叭,吹起来像海螺一样,发出号角的声音,我们叫作“桐角号”。在那没有玩具也买不起玩具的年代,那是乡下孩子们最得意的玩具之一。

很快,油桐树的叶子长起来了,大片大片的,可以采摘回家,用来包麦子粑粑,蒸出来的粑粑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很好吃。我们叫“桐叶粑粑”。

紧接着,山里的刺莓成熟了,一蓬蓬鲜嫩的绿叶丛中,结出一粒粒红彤彤的刺莓,我们叫它们为“三月泡”,吃起来酸甜可口。遇到一蓬一蓬大的三月泡,我们把它们成熟的部分,全部采摘下来,用桐子叶包着,拿回家,给家人或伙伴们分享。

每到收获季节,将桐籽采摘下来,要放进泥地里将壳沤烂,把里面的籽剥出来,晒干,然后可榨成桐油。这桐油是最天然的油漆,在化学油漆未发明之前,它是江河湖海各种木船最好的涂料,既防腐也防渗漏,可以说是木船的生命剂。那时桐油需求量特别大,湖南湘西、湘南一带盛产桐油,形成了很大的产业链。

在我们老家,曾流行一句“千棕万桐,世代不穷”的民谚,意思是说家里种有一千株棕树,一万株桐子树,世世代代不会受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桐油还可以油漆房子。湘西、湘西南一带古老的木房子,都是桐油油漆的,至今一些新木房子,也习惯用桐油油漆,经久耐用,古色古香。

湘西,历史上,曾是油桐的主产地之一。

而湘西北部的龙山,又是湘西油桐的最重要产区。

口说无凭 有史为证

清嘉庆《龙山县志·物产》载:

“俗呼油桐,实大而圆,粒大如枫子,取做油入漆。沿山种之……龙(山)民多籍此以为利,商贾趋之。”这是关于湘西油桐的最早记载之一。

另查新版《龙山县志》,多处记载:

民国28年(1939),全县产桐油3000余吨,居湖南省之首位。

  • 1952年,全县油桐面积8000公顷,产量1800吨。1958年,产油1850吨。
  • 1966年,盛产桐油的咱果公社社员贾绍珍,出席了由周恩来主持的全国桐油生产会议。
  • 1976年,咱果公社被国务院誉为“金色桐油之乡”。
  • 1978年,该县油桐生产图片及油桐样品送北京参加全国农展会,被列为全国15个产桐油强县之一。
  • 1979年,全县油桐总面积达33467公顷,其中2000公顷以上的公社有咱果、内溪等4个。
  • 1953—1980年,是龙山县境油桐生产鼎盛时期,共输出桐油26105吨。
  • 1990年以后,因化学油漆异军突起,桐油价格下跌,加上桐林水土流失严重,油桐面积急剧下降。
  • 2004年,下降到1933公顷。大片桐林改种杉树、柑橘等经济林。

以前,龙山的桐油是从里耶码头运出去的。从里耶下酉水,在沅陵境内入沅水,再到常德,下汉口。因为桐油贸易,里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桐油集散码头,成为旧湘西四大名镇之一。而且产生一大批身价不菲的商人,李瑞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李瑞林(1900—1968),里耶人。祖籍湖南桃源县漆家河。清末,其祖父迁居龙山打虎溪。民国初年,又迁至里耶。

李瑞林初期经营杂货生意,后经营土特产,主要是做桐油生意。他经商,始终坚持诚信、公平、互利的原则。开设“同心恒”商号,通过桐油贸易,逐渐成为龙山县内最大的资本家。不仅在里耶老街,有大面积的门面、地产,在常德、武汉都有商行及地产。

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支援国家建设。抗美援朝时,他响应政府号召,捐资人民币4000万元(旧币),为志愿军购买一架飞机,成为当时与常香玉齐名为数不多的捐献飞机者之一。由此,可见他经营桐油的实力。

四、湘西桐油对外,统称洪油。

这是因为洪江而得名。洪江位于湖南省西部,沅水上游,是沅水流域一个重要的口岸。洪江旧称黔阳,唐时称龙标。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就是在这里。诗人李白闻讯,特作一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里,上接云贵,下通江汉,旧时代,是湘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通商口岸,尤其以桐油而著名。据有关资料记载,桐油在洪江的制作始于清嘉庆年间,以桐油作原料,加入桐籽炒枯之后,榨出的子油、洗油,熬炼而成。因其色红,海关称红桐油,销售上海及江苏、浙江等地。在江浙沿海一带,洪油被称为“顶红”。意思是最顶尖的红油,是桐油中的极品。其独特的防水、防渗、防蛀、防海螺、苔藓吸附的功能,使其成为涂抹木制海船底部油灰的主要原料,出口到东南亚,甚至更远的澳大利亚、西欧等地区。

洪油从沅江流域顺水而下,承载着它们的,是一艘艘满载着洪油的木船。关于当时的运输情况,我们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沈从文写《湘西》一书中可以了解到。在开篇《常德的船》中,沈从文是这样描绘的:“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间或且有一点金漆饰……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纤手三十到六七十人。”

沅水,载着洪油,成为流金淌银的河流。

五、根据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 隋唐时期,中国的农民们已广泛利用桐油。

最早的桐油,主要用于日常生活中。

首先是照明,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点桐油灯照明,这就需要大量桐油。后来,海外泊来煤油,才逐渐取代了桐油的地位。

其次是油漆房子。还有油布、油篓、油纸伞等生活中常见的必须用品,也都离不开桐油。而对于在农业文明中最主要交通运输手段――船运业来说,桐油更是必不可少。

据有关资料记载:“1866年(清同治五年),有美船主某,偶携少许(桐油)返回,经该国工业界试用,获效。于是继续贩运,进口量逐增。”这也许是有关桐油出口的最早记录。

上个世纪初期开始,桐油便成为了中国最为重要的大宗外贸商品,大量地远销至国外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由于桐油在军事工业上的巨大需求,洪油甚至被列为战略物资受到严格管制,外销基本中止。

经过抗日战争以后,洪油业却江河日下,难再恢复元气

建国后,湘西很多地方想重新振兴洪油产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就成立了“湘西洪油厂”,下设保靖和泸溪分厂,专门生产加工洪油。但由于洪油自身作为手工业品的特点,其核心技术几乎无法转化为全机械生产。再加上桐油本身作为木制品涂料和工业原料的行业地位已经衰落,难以跟上时代的潮流。所以,这几个厂子后来不得不转行。湘西洪油也逐渐成为一个历史名称,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2]

六、在龙山桐花寨,我有幸认识了几个新朋友。

邬世安,桐花寨人。生于1969年,自幼在桐花寨长大,在桐花寨跑马楼读书,是一个深爱故乡的人。大学毕业后,一直从教,现为龙山县高级中学语文老师。这些年,他一直为桐花寨旅游宣传而奔走。游说于各级领导,引来资金数百万元,为桐花寨修建公路,整修房屋,保护森林。尤其是保护现有桐林,使它们成为桐花寨最显著的标志。

黄光耀,1965年10月出生于龙山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长篇小说《土司王朝》的作者。

谭有为,1973年出生在龙山县果梨河畔,作家、诗人、词作家。

这些年来,他们写了许多小说、散文、诗歌、歌词,讴歌油桐、桐花,成为脉龙界油桐的吹鼓手。

他们几人联手,策划了一年一度的脉龙界桐花节。几年来,通过大小媒体和自媒体宣传,脉龙界这个穷乡僻壤,成为湘西附近人人向往的地方。每年桐花节期间,周边很多省份游客自驾前来,观赏桐花。2018年4月15日桐花节这天,一天来人上万人,有十几个省车牌的汽车,挤满了乡村车道。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要把桐花寨打造成一个旅游基地,保护现有集中连片的原生态油桐林,修建中国油桐文化博物馆,让古老的油桐文化发扬光大。

油桐花开花又落,世事往复又回环。

我期望湘西油桐,就像它们油漆过的房子一样,历经岁月的磨蚀,虽然失去了表面的光泽,甚至显得有点古旧,但它们内质永不褪色,愈加坚固。让它们历久弥新,永葆芳香。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油桐花 (植物物种油桐属))的相关视频


相关视频

油桐花之五月雪


相关视频

油桐花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