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農業文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農業文明

來自 西江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 農業文明

來源: 中國傳統農業

現代農業文明的實現,不僅滿足了人類能源資源的需求,同時也推動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意味着對傳統經濟社會組織的顛覆與改造。現代農業文明帶給當代人類的不僅僅是一種新能源,更是繼工業革命之後的又一次經濟形態轉型的新革命。[1]

經濟與上層

農業社會的生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人口的生產,物資資料的生產(主要是糧食),這兩個方面共同影響着整個社會的發展,人均物資資料(社會總物資資料/社會總人數)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穩定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 當人均物資資料充足,能夠滿足人民的需求,那麼整個社會總體上就表現得繁榮,糧食充足,社會穩定。當人均物資資料不足到了一定程度,無法滿足人民生存的需求,那麼整個社會就會出現動盪,農民起義。王朝的更替在生產方面體現出來就是一個人均物資資料這個參數的一個循環。

怎麼辦?

從式子:人均物資資料 = 社會總物資資料/社會總人數 可以看出,為了增加人均物資資料,可以做的就是增加社會總物資資料或是減少社會總人數,下面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因素

增加社會總物資資料(主要表現為糧食),影響土地的單位產出的因素主要有三個: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單位土地的勞動力投入。從中國兩千多年的農業發展來看,生產工具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生產技術在現代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之前也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對於某一特定王朝來說,為了提高糧食的產量,可以做文章的只有單位土地的勞動力投入。而勞動力投入在初期會表現為糧食產出高速增長,慢慢的,當投入的人數達到一定的程度,繼續追加勞動力就會發現糧食增長的速度變得緩慢,舉一個例子:假如一畝土地上由5個人耕種時可以達到人均的最佳糧食產出,那麼當由10個人耕種時,糧食的產出是差不多的,但是人均的糧食卻減少了一半,而當由1個人耕種的時候人均的糧食也沒有5個人耕種那麼高。所以王朝的維持的關鍵是讓社會保存在一個人均最佳糧食產出的狀態,那麼整個社會就可以維持繁榮,穩定,那麼歷代的王朝又為何無一倖免的走上了滅亡的道路?他們無法維持這個最佳組合的原因是什麼?

解答

我們從一個王朝的產生到它的滅亡的整個歷程來解答這個問題,中國的朝代更替大多都是農民起義推翻掌權的王朝,從而建立起新的王朝,在戰亂的年代,由於戰爭,瘟疫,饑荒等等原因,人民大量死亡,每一次戰亂都損失了大量的人口。每一個朝代的產生都經歷了類似的過程,所以歷代開國之君實行的都是減少賦稅,鼓勵人口生產的政策,因為土地並不會隨戰亂而減少,但是人口大量減少,地大人少,所以需要多一些的人口來補充。隨着人口的增長,經濟慢慢復甦,當一畝土地上的人口達到了最佳組合時,整個社會就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在這個時候當權者並無法讓人口停止增長,因為人口是呈加速度增長的,越來越塊,君王並無法控制,而且他們也不想去控制。隨着人口越來越多,土地上追加的人口越來越多,但是土地的產出並沒有增加多少,這就造成了人均糧食的下降,當人口需要消費的糧食增加,而糧食產出的增長滿足不了需求的時候,糧食的價格就會上升,從而造成了土地價值的增長,因為單位土地的產出可以獲得更多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增加促進了有權勢的人對土地進行歸併,然後出租給農民,自己從中獲得更多的利潤,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呈現出來的是政治的腐敗,農民生活的困苦,而糧食價格的上升也使很多人無法生存。但是人口數量還是維持加速度的增長,這個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了農民起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