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甲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棘甲龙属(学名:Acanthopholis)是甲龙亚目结节龙科下的一种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英格兰,约1亿年前,相当于森诺曼阶。
外型特征
棘甲龙的鳞甲由椭圆形甲片组成,水平地排列于皮肤上,在颈部、肩膀有尖刺延伸出,沿者脊椎排列。它们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龙。它的大小估计约为3到5.5公尺长,体重接近380公斤。
分类及命名
在1865年,以挖掘、贩卖化石为工作的John Griffiths,在英格兰肯特郡的福克斯顿一处海岸,发现这些恐龙化石、皮内成骨。他将这些化石卖给治金学学者John Percy,再转手卖给古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赫胥黎雇用Griffiths在该地继续挖掘。尽管该挖掘地点是位在潮间带,挖掘难度高,他们仍在该地出土其他化石,包含部份脑壳及一些颅后身体骨骼。
在1867年,托马斯·亨利·赫胥黎这将这化石命名为恐怖棘甲龙(学名Acanthopholis horridus)。属名在古希腊文意思是“尖刺的鳞片”,意指这种恐龙的鳞甲形状;种名在拉丁文则意为“可怕的”。
在1890年,亚瑟·史密斯·伍德沃德(Arthur Smith Woodward)提出pholis是阴性字根,所以将种名修改为相对应的horrida。
全模标本(编号GSM 109045-GSM 109058)包含三颗牙齿、一个头盖骨基部、一个背部脊椎骨、已及一些尖刺与鳞甲。标本发现于英格兰的剑桥海绿石沙,地质年代约1亿年前,相当于阿尔布阶至森诺曼阶之间,但由于地质活动影响,可能有较古老岩石侵入至该挖掘地点。
在1869到1871年之间,哈利·丝莱(Harry Govier Seeley)命名数个新种:A. macrocercus、A. platypus、A. stereocercus、以及A. eucercus。
在1878年,丝莱命名A. tanyspondylus,隔年建立为独立属优尾龙。另外,丝莱将A. stereocercus改归类于弃械龙的新种Anoplosaurus major'。
在1902年,法兰兹·诺普乔(Franz Nopcsa)提出新分类法,认为棘甲龙、弃械龙是同种动物,并将弃械龙的两个种Anoplosaurus curtonotus、A. major都改归类成棘甲龙的两个种。
在1879年,丝莱将A. macrocercus建立为新属Syngonosaurus。
在1956年,Friedrich von Huene将A. platypus改归类于大尾龙。
在1999年,有些学者重新研究棘甲龙的化石,认为棘甲龙的所有种都是个可疑名称,这是因为目前资料只能证明它属于结节龙科,但其他所知有限。
棘甲龙的标本通常是关节脱离、破碎状态;其中的某些化石,很难办认是否属于甲龙类。他们也发现丝莱在研究棘甲龙时,曾将两个标本命名为"A. hughesii"、"A. keepingi",这两个种名目前都是无效名称 。
当赫胥黎命名棘甲龙时,将棘甲龙归类于腿龙科。
在1923年,法兰兹·诺普乔将期归类于个别的棘甲龙科(Acanthopholidae)。目前研究多把棘甲龙归类于甲龙亚目的结节龙科。
参考书目
- 《The Armored Dinosaurs》、author=Carpenter, Kenneth、publisher=Indiana University Press、ISBN 978-0-253-33964-5、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