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桡足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桡足类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为小型甲壳动物,体长<3mm,营浮游与寄生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桡足类活动迅速、世代周期相对较长,在水产养殖上的饵料意义不如轮虫和枝角类。

简介

1.体纵长且分节,体节数不超过11节,头部1节、胸部5节、腹部5节。

2.头部有一眼点、两对触角、三对口器。

3.胸部具5对胸足,前四对构造相同,双肢型,第五对常退化,两性有异。4.腹部无附肢,末端具一对尾叉,其后具数根羽状刚毛。雌性腹部常带卵囊。

5.变态发育。即有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为小型甲壳动物,体长<3mm,营浮游与寄生生活,分布于海洋、淡水或半咸水中。在生殖季节,一般♂都用第1触角或第5胸足抱握♀。交配时,♂先呈执握肢的第1触角抓住♀的尾叉,随后用第5右胸足抱住♀的腹部。接着精荚从♂孔排出,♂就利用第5左胸足取下精荚,并固着在♀孔旁;然后精卵受精,排到水中孵化成无节幼体。

无节幼体呈卵圆形,背腹略扁平,身体不分节,前端有1个暗红色的单眼,附肢3对,即第一、二触角,大颚,身体末端有一对尾触毛。

桡足幼体经第1-5桡足幼体阶段后发育为成体。

桡足动物拥有两套不同的推进系统,一个用于跳跃,另一个用于游泳,并且都能让它们微小的腿部产生巨大力量。根据最近刊登于英国皇家学会《交界》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桡足动物用于跳跃的肌肉不同于用于游泳的肌肉,能够在短时间内让所能产生的力量实现最大化。除了充当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防御机制外,这种超级跳跃能力同样帮助桡足动物偷袭体型更小的猎物

评价

1、前体部前体部由头和胸部组成。头部通常5个体节其前面称额器,腹面常有刺状的突起,叫额角,背面常有1个单眼,胸部由3-5节组成,每节均有1对附肢。

2、后体部后体部无附肢,由3-5节组成,第一腹节具有生殖孔,称生殖节。最末的腹节称尾节,肛门位于该节的末端背面,末端具1对尾叉,尾叉的末端有5根不等长的刚毛,常呈羽状。

3、附肢

(1)第一触角:第一触角发达,位于头部两侧,为主要的游泳器官。单肢型,细长,一般有明显的雌雄区别,雄性常特化成执握器。

(2)第一小颚:第一小颚较小,共2节。第一节内缘基部形成一大的咀嚼叶,外缘具一突出小叶;第二节内缘具一突出小叶,内、外肢都不发达,外缘亦具羽状毛。滤食性者的第一小颚(如哲水蚤)有较多的刚毛,捕食者(如歪水蚤)的刚毛退化。(3)第二触角:第二触角短而粗壮,双肢型或单肢型,亦为游泳器官。各节的内缘及内、外肢的末端都有刚毛。

(4)第二小颚:第二小颚呈叶片状,外肢构造简单;内肢2节,缘有羽状刚毛;基肢2节,内缘各突出2小叶,上亦分布羽状刚毛。

(5)大颚:大颚双肢型,基肢2节,基节为1几丁质板,面向口的末端呈锯齿状,称咀嚼缘,具背齿,中央齿,腹齿和1根刚毛。在底节的末端生出内、外两肢。内肢2节,外肢5节,皆生羽状刚毛。

(6)颚足:颚足是胸部的第一对附肢,单肢型;基肢2节;内肢5节,其各节的内缘生羽状刚毛。

4、胸足:胸足位于胸部的腹面,上生羽状刚毛,前4对为双肢型,结构相似,一般无雌雄的区别;基肢2节,内、外肢分2-3节,外肢的外缘常有短刺,外肢和内肢具发达的羽状刚毛,为主要的游泳器官。第5对胸足随种类的不同差别很大,同一种类雌、雄也有显著的区别。

第一胸足、第二胸足、第三胸足、第四胸足、第五胸足、第六胸足。[1]

参考文献

  1. 桡足类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