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讎通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校讎通義》,目錄學著作。章學誠撰。原稿4卷,後遺失第4卷,就成為現存的《內篇》3卷,清道光十二至十三年(1832—1833)章華紱刊於大梁。1922年吳興劉承干所刻《章氏遺書》本,增有《外篇》1卷,包括章氏論文21篇。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依劉氏刻本標點印行。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王重民《校讎通義通解》,以為《外篇》21篇論文與《內篇》關係不大,予以刪去,另代以附錄1卷。附錄一《章學誠目錄論文選》,選他有關目錄學方法論文5篇;附錄二《章學誠大事年表》,專輯有關章學誠學術研究和目錄工作活動的資料。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古典目錄學理論的總結性著作,反映了章學誠的目錄學系統思想。主要有3個方面內容。1.圖書資料、學術研究與目錄的關係。提出著名的「六經皆史」主張,打破封建經典的偶像,提高了圖書資料的價值,給予圖書資料在學術思想研究中以正確的地位。把整理和保存圖書資料的工作看成是學術思想研究的基礎。為了給學術研究提供正確的、系統的材料,把目錄學的任務規定為「辨章學術,考鏡源流。」2.目錄學系統思想。指出,治目錄學的人應先明大道,即要認識圖書目錄事業發展的歷史規律。《原道篇》闡述了圖書目錄的起源和發展,認為古代官學合一,私人沒有著述。春秋以後,方衝破學術在官、圖書官守的制度,目錄工作進一步發展起來,到漢代由劉向父子完成了系統目錄。《七略》中《輯略》的編纂,「最為明道之要」。東漢三國以後,由於學術發展和圖書狀況的變化,衝破了《七略》的分類體系,產生四部分類法,是歷史的必然。為增強四部法辨章學術的功能,目錄工作者需着力編寫分類的大小序。3.發揮分類著錄輔助法——互著別裁的功用。互著與別裁,是兩種科學的著錄方法。元馬端臨在《文獻通考·經籍考》中已經使用,明祁承鄴在《庚申整書例略》中多有論及,但直到章氏,才對這兩種方法作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互著法是把一書不避重複地著錄在兩個類目之中,主要是在「書之易淆者」和「書之相資者」的情況之下。「書之易淆者」是指一書雖只有一個主題,但和兩個類目都有關聯;「書之相資者」是指一書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題,那就必然和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類目相適應。在一書兩用的情況下,則以互著法重複著錄。別裁法是把原書著錄在主類中,而把書中與他類可以「互通」和「兩用」的部分,裁篇別出,著錄在相關的類目中。在裁出的篇章之下,標明子注,以「申明篇第之所自。」互著與別裁,作用相同,方法相似,二者的界義是:「權於賓主重輕之間,知其無庸互見者,而始有裁篇別出之法。」
王重民對本書的通解,相等於講疏,逐段分析每條內所闡述的理論和方法,幫助讀者對原著有較深刻的理解。遇有生疏的文字和典故,也作了適當的解釋。其中既有訓釋,又有議論,有糾謬,有考證,是閱讀原著不可缺少的參考書。
作者介紹
章學誠(1738—1801),字實齋,號少岩,中國史學家、學者。浙江會稽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一生窮困窘迫,精研文史。先後主講武定書院、清漳書院、敬勝書院、蓮池書院、文正書院,撰有《天門縣誌·藝文考》、《和州志·藝文書》、《永清縣誌》、《校讎通義》、《文史通義》、《亳州志》、《史籍考》等著作。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