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柳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柳枝

柳枝出自《本草纲目拾遗》。《纲目》: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苏恭所说为是。按《说文》云,杨,蒲柳也;从木易声。又《尔雅》云,杨,蒲柳也;旄,泽柳也;柽,河柳也。观此,则杨可称柳,柳亦可称杨,故今南人犹并称杨柳。杨柳纵横倒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夷、即开黄蕊花,至春晚叶长成后,花中结细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绒,因风而飞。其嫩芽可作饮汤。[1]

性味

苦,寒。

  1. 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2. 滇南本草图说》:气味苦辛。

归经

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厥阴经。[2]

功用主治

祛风,利尿,止痛,消肿。治风湿痹痛,淋病,白浊,小便不通,传染性肝炎[註 1],风肿,疔疮,丹毒,齿龋,龈肿。

  1. 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之。
  2. 日华子本草》:可消食。
  3. 《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4. 《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5. 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用法与用量

  • 内服:煎汤,1~2两。
  • 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生态环境

生于水边湿地。

资源分布

分布长江流域及华南各地。

药材基源

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

采收储藏

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

木质部含水杨甙

形态特征

杨柳,落叶乔木,高10~12米。有长而下垂的枝,小枝褐色无毛,幼时微有毛 ,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9~16厘米,宽5~15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带白色,侧脉15~30对;叶柄长6~12毫米。花单性, 雌雄异株葇荑花序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总梗有短柔毛;雄花序长1.5~2厘米,雌花序长达5厘米;苞片圆形至线状披针形,早落;雄花有2腺体,雄蕊2,分离,基部具长柔毛;雌花有一腺体,子房无毛,无柄,花柱极短,柱头2裂。 蒴果长3~4毫米,带绿褐色,成熟后2裂。种子有绵毛。花期3~4月。果期4~5月。本植物的根及须根(柳根)、枝和根的韧皮(柳白皮)、(柳叶)、(柳花),具毛的种子(柳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常用选方

  1. 治小便淋浊不清:柳枝一握,甘草三钱。煎汤饮之。(《肘后方》)
  2. 治小儿胎火不尿:柳枝,干者一握,煎汤服之。(《济急方》)
  3. 治尿梗:枯柳(枝)一大把。折碎煎汤,倾坐桶内,被围住熏。再内服。(《纲目拾遗》)
  4. 治黄疸:柳枝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浓汁,搦半升,一服令尽。(《外台》)
  5. 治急、慢性肝炎:一寸以内嫩柳枝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6. 治疔毒及反花疮:煎柳枝叶作膏涂之。(《独行方》)
  7. 治漏疮肿痛: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摘元方》)
  8. 治阴卒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枚。细锉,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婉僧坦集验方》)
  9. 治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外台》)
  10. 治牙齿风龋: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尽,于磁器盛之,谓酒三升渍之,经三日,台之频吐。(《古今录验方》)
  11. 治齿断肿,连耳脑肿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杨皮各一握。上药细锉,每用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盐一钱,搅令匀,热含冷吐。(《圣惠方》柳枝汤)

药理作用

  1. 水杨甙与稀盐酸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及葡萄糖
  2. 水杨甙可作苦味剂(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解热止痛),随即很快水解。
  3. 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
  4. 水杨甙元4~10%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几乎无毒。

视频

涨知识了,原来柳枝还有这样用处!

注释

  1. “传染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