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柏林-萬湖車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柏林-萬湖車站
圖片來自pinterest

柏林-万湖车站Bahnhof Berlin-Wannsee)位于柏林万湖大万湖附近,是当地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

它地处柏林西南部的施特格利茨-策伦多夫行政区内,是万湖铁路、柏林-布兰肯海姆铁路和德国115号高速公路(AVUS)的交叉点。车站向北可分岔通往格鲁讷瓦尔德施泰格利茨的线路,向南则可通往德绍波茨坦

历史

连同1874年6月1日建成通车的万湖铁,即柏林的首条市郊铁路(从采伦多夫至波茨坦格里布尼茨湖车站),新的“万能湖(Wannensee)”车站也随之投入使用。其名称在1878年变更为“万湖(Wannsee)”。该名称最初仅被用于车站的万湖铁路站台,而韦茨拉尔铁路所处的站台位置则被称为“德莱林登德语Dreilinden”。直至1888年,当车站的轨道设施进行了扩建和合并后,整座车站才统一使用万湖的称谓。当时,两座新站台还修建了普鲁士国家铁路典型的铸铁柱作为雨棚支承,雨棚顶部的构造则为双坡屋顶。

首座车站大楼于1878年(一说1874年)投入使用,它是移自原1873年维也纳万国博览会时兴建的木制帝王洋亭,凯撒威廉一世、凯撒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在此共进早餐。洋亭所处的位置即如今的洛雷塔餐厅(Restaurants Loretta),它是在1927年因为新建站台而拆除,随后,人们又开始建造规模更大的车站大楼。

车站自1891年成为柏林市郊资费区的分界点,因此无论是来自波茨坦万湖车站的市郊列车或是从柏林城市铁路驶入韦茨拉尔铁路的市郊列车,它们过了万湖南部均不属于市郊资费区。在长途运输方面,万湖车站仅停靠经韦茨拉尔铁路往德绍方向的长途列车。

1913年6月13日,车站开通了更多的线路分支,即通往施塔恩斯多夫的墓园铁路 (柏林)。这条线路是由福音派教会出资兴建,旨在让信众便于到访位于施塔恩斯多夫的施塔恩斯多夫西南教堂墓地。它同时也被包含在市郊资费区内。直至1921年,这一资费区才将范围扩大至贝利茨-海尔斯特滕。[1]

车站设施的改建

在1920年代末期,车站进行了根本上的改建。相较于此前万湖铁路和韦茨拉尔铁路的运输需要藉由独立的站台办理、其列车需要定线运行,如今的市郊列车则仅需要进行定向运行。这使得从波茨坦和施塔恩斯多夫前往城市铁路以及万湖铁路的列车可以实现同台换乘。万湖铁路的轨道也因此从尼古拉斯湖移至中间。因此,在哈弗尔河畔,即原轨道设施的西侧,建起了一座新的站台,其顶棚在当时是通过带有铆接钢梁套管的侧翼形状实现。原有的东侧站台此时则被用作长途运输。对于这项重建,原有的车站大楼也不得不让路。

如今位于王妃路(Kronprinzessinnen)的车站大楼是在1927年至1928年间,由建筑师理查德·布拉德曼按照中庸的表现主义风格建造。在这座三层楼的缸砖和灰泥建筑的中央,设有一间带屋顶天窗的八角形售票厅。其表现主义独有的特色是多边的平面形式、尖角锥形的门口和窗口,以及采用暗色缸砖并向地面逐渐变细的支柱。车站设施进行改造后的落成典礼是在1928年3月31日举行。

S-Bahn运营

1928年6月11日,万湖的电气化S-Bahn服务在波茨坦-城市铁路区段开通,自此有列车在波茨坦及埃尔克纳间运行。其余运行于万湖铁路的蒸汽市郊列车此时的终到站已大部分从波茨坦缩短至万湖。至1929年7月10日,墓园铁路也实现了电气化运营。列车往返于施塔恩斯多夫和万湖之间,除了周日可一直通抵城市铁路。[2]

自1933年起,万湖铁路包括主线铁路的轨道也完成电气化改造,并加入S-Bahn运营。而随着柏林南北隧道的开通,S-Bahn列车可以从万湖直通奥拉宁堡

战后时期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德国分裂的结果,万湖车站也悄然荒废。1952年5月18日,万湖的长途铁路如同柏林-斯潘道车站的废止而暂停营运,同时关闭的还有柏林安哈尔特车站和柏林北站。而从万湖前往比利茨-海尔斯特滕的市郊铁路运输则被撤回至波茨坦巴贝尔斯贝格媒体城车站。

随着柏林墙于1963年8月13日修筑,驶往波茨坦和施塔恩斯多夫方向的S-Bahn均告停运,从万湖出发的列车仅能经由城市铁路至腓特烈大街或经由柏林南北隧道前往柏林-弗罗瑙车站。

自1972年起,才再有一条短途线路通往波茨坦:由柏林运输公司开行的首条跨境巴士线路从柏林万湖经由德莱林登过境往返于巴伯尔斯贝格(高速公路出口),并营运了逾20年(初期称为“E”线,自1985年:99号线)。

直至1976年9月26日,当时的跨境列车,即“国际区列车”才再次在柏林-万湖办客。往汉堡方向的跨境列车自此再次经由柏林-斯潘道运行。万湖车站本身则自1960年代末起发展成为人车同行列车的汽车装运站。

在1980年9月柏林S-Bahn历史爆发后,S-Bahn线路曾短时间仅至城市铁路运行。

1984年1月9日,西柏林柏林运输公司接管了德国国营铁路的S-Bahn业务,并且初期仅在腓特烈大街至柏林-夏洛滕堡车站区间继续运营,万湖的S-Bahn服务就此被完全切断。直至1984年5月1日,S-Bahn列车才重新自万湖经由城市铁路驶往腓特烈大街,它从此被标记为S3线。1985年2月1日,万湖铁路也重新投入运作,列车被标记为S1线往返于安哈尔特车站。[3]

两德统一

在柏林墙于1989年11月9日坍塌后,万湖车站迎来了一个新的全盛时期:车站被前东德公民占据,他们搭乘特别列车从东德前往万湖。1990年1月22日,万湖再度办理短途列车到发,S-Bahn列车作为短途往返列车继续前行,并加挂双层车厢直通当时的波茨坦皮尔施海德车站。

2012年春天,车站的5/6号区域铁路站台安装了升降机。因此这里和正对王妃路大门的两个S-Bahn站台都可以无障碍出入[4]

參考文獻

  1. Roloff: Die Friedhofsbahn Wannsee-Stahnsorf. In: Zentralblatt der Bauverwaltung, Jahrgang 34 (1914), S. 586–588 590–592. Digitalisat
  2. Michael Braun, Udo Dittfurth, Berliner S-Bahn-Museum, 编, Die elektrische Wannseebahn. Zeitreisen mit der Berliner S-Bahn durch Schöneberg, Steglitz und Zehlendorf, Berlin: Verlag GVE, 2004, ISBN 3-89218-085-7 
  3. Template:Literatur
  4. Template:Internetqu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