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林安泰古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安泰古厝

图片来自foncc

林安泰古厝,又称荣泰厝(台语:Îng-thài-tshù),是位于台湾台北市中山区滨江公园的四合院,原于乾隆年间建在今大安区,1978年因敦化南路拓宽而面临拆除,引起古迹保护运动,促进《文化资产保存法》立法,1984年迁建后作民俗文物馆之用,今列历史建筑[1]

历史

建立缘由

乾隆十九年(1754年),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积德乡杂货商人林钦明渡海,家族在艋舺开设名为“荣泰行”的商行,经商富有后,先在现今的罗斯福路兴屋治产,至乾隆末年,又买下现在松山内湖的地。

相传台北有“一鸟、二关刀、三蛇、四莲花”四大风水穴,其中“三蛇”原位于四维路141号的林安泰古厝所在,又称“南蛇拜斗,蛇头向七星”。林钦明四子林志能从福建请来的风水师,选在这地兴建大宅。当时淡水河支流可直通到现在的敦化南路附近,故建屋所需的闽南砖、黑心石、福杉都可直接由船运到工地。约建于乾隆四十八(1783年)至五十年(1785年)兴建,宅名“安泰”取自安溪地名以及荣泰行的“泰”,建筑面积二百六十四坪,前后经五次辟建,道光初(1820年代)才完工,地基隙缝刻意填塞道光通宝、内护龙条环木板也刻著道光通宝造型。

家族资产

台北古谚有“拥有荣泰厝,不知荣泰富;有荣泰富,盖不出荣泰厝”。林安泰古厝由林志能的六个儿子后裔以一年一轮方式管理。林志能的长子林先平夫妻于古厝正厅有悬挂容像。该家族最盛时期,拥有今日台北巿三分之一土地、台湾大学、旧三军总医院等过去也都是林家土地,旧三总院内还有林家祖坟。据后裔林耀义从父执辈讲述,昔日他们从家走到松山,根本不需经过别人土地。日治时期,日本政府开始对拥有广大土地的林家课以土地税,林家只好以捐土地方式抵税,家族一度盛转衰。

战后台北市区往东发展,林安泰家族遂成台北市房地产界的大户,坐拥市内许多精华地段的不动产和土地。1970年代,他们转营纺织业,设立荣泰等六家纺织公司,总投资额逾百亿元,公司员工总数曾多达六千馀人。

面临拆迁

林安泰古厝在旧址时,席德进常带一些外国朋友来参观,也常带他的学生前往写生。1970年时代时,古厝尚有三、四百人族人居住。他们会以六房为一轮,每天早晚轮流至正厅上香。自出生就长于此的林柴竹在1970年代末回忆,十多年前附近尚是一片稻田,如今附近已是西式高楼大厦。古厝旁有建安国小、毗邻林肯大厦、面对大安国中

拓宽敦化南路时,古厝后侧有三分之二建筑物在工程预定地上,面临拆除。1976年8月5日晚,台北市长林洋港来林安泰古厝,次日上午宣布将会把古厝重建于将新辟的木栅动物园内。8月24日,市府召开协调会议,林安泰族人表示,为使祖厝能永久保存,均愿意送给市府择地重建,但认为置于动物园内似有未妥,协调后增加青年公园阳明山国家公园、通化公园、内湖风景开发区这四个迁移地点。由于圆山动物园迁建木栅尚无眉目,林洋港主张把拆除后,先予编号保存,等待动物园迁建后,再复建。市府工程局新建工程处委托李重耀办理拆除前的测绘、编号,估算其建材中,砖石料约百分四十、木料约百分五十,却多已破损朽坏。为计画拆除,李重耀先画了五十八张工程图,后来不满意又予重画,增加为七十张工程图。

1977年3月8日,新建工程处邀请有关专家讨论拆迁问题,席德进、李干朗皆反对拆迁。工务单位认为若不拆古屋,需将敦化南路采高架或地下道的方式通过,技术上有困难。王国璠赞同市府拆迁是决定果断,因房屋为私人财产,若不拆又不能以国家公款来整建私产。10月13日下午2点半,林洋港再去林安泰古厝,决定仍是易地拆迁重建并作为中华民俗文物村。为勘查民俗村设置地,17日下午,林洋港和有关单位主管人,前往计划中的内湖观光区、国立故宫博物院附近公园预定地、及南港中央研究院后侧,决定中研院后侧的农业保护区土地可作民俗村用。12月12日,市府首长会报通过中华民俗文物村筹建构想,展示项目内容包含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习俗、经济生活、宗教生活、艺术生活五大项。

自1976年夏传出林安泰古厝要拆迁的消息后,此宅成了全台湾注目的焦点,从各地涌到的人潮参观,连带也有窃贼偷走了平安炉、千里眼顺风耳神像、福建的蜡烛台、甚至大厅中两块雕著廿四孝的木雕更被整块偷走。1978年3月20日,古厝产权所有人代表林福传对市府表达,祖宅如能原地保存,林家愿意分文不取,开放供全国民众及外宾参观。对于林家要求拆迁提高补偿费至二千万元导致重建工作搁置,新建工程处处长萧藏文于同月22日举行记者会,声明按法令规定,包括各项补偿费在内,市府最高仅可付五百馀万元。28日,经市府人员、古厝所有人代表、以及市议员林钰祥的会同协调,市府愿多增加一百万元作补偿。后来,敦化南路拓宽工程公告前两个月就在林安泰设籍者,每户补偿每户十万元。

拆除过程

1978年6月18日下午,工人开始拆除准备作业。同月26日正式拆除之日上午,大厅、庭院挤满林家的后代,管理员林敬令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祭,然后新建工程处配合科彭科长接香,递给十几位拆建工人,众人祈祷保祐拆建顺利,燃鞭炮,由工人跨上两座新做木梯,在马背型屋背上象征性拿起小𨱍头敲打,以代表拆建工程正式开始。林敬令发言他们会在先祖遗留的此地上,兴建一栋新颖的房子,建筑物将遥对当年祖先上岸之处。

依蓝图的拆除构想,先由两侧厢房拆起,再拆隔间,再处理最复杂的大厅、下院主梁、结构、木雕、花堵、堵格板。负责迁建工作的李重耀,吩咐工人使用的槌头不得超过五磅,绳索限用草绳,袋子也以棉制或草编的为主,每块石砖在敲下以前先要连续浇水四小时以稀化石灰和糯米混合物的粘接剂。各建材由工人用粉笔简单记下编号,做来日拆建的依据。梁柱共有二万零九百八十二才(建材计算单位)、砖石共三万八千零九十三块、瓦有二十四万五十片。

此次首创的编码系统,成了未来台湾古迹维修建筑的学习范例。当时,现场的一位建筑规划师目睹后,批评此种编号太过简单,拆建后期碰上一些形态相似的石材、地砖、瓦片等,单靠百分之一的绘图或照片可能会凑不起来。夏铸九回忆,他目击拆除工人并未用心处理拆下来,比起日本重建古迹小心拆卸、逐项登录,若有毁损立即登记处理予以修复,两者简直天壤之别。

李重耀特别要求运送建材的卡车将时速控制在二十公里以下,以免路面颠簸造成建材破损,同时每辆卡车也派专人押车,避免这些建材被偷。最初建材是堆在安和路靠近和平东路路边,上面仅以塑胶篷盖住,看管者还曾在木料中间起油锅生火煮饭,待和平西路通往万华的高架桥完工,就改放桥下。因和平西路陆桥排水口位置正好在仓库顶部,雨水侵入造成木料浸湿,导致原有的粉笔和铝片标记连李重耀都很难辨认。

李干朗、席德进、马以工王镇华在拆迁时一起讨论及每人心目的台湾十大民居,李干朗列出此宅、马兴陈宅林本源园邸李腾芳古宅筱云山庄雾峰林家宅园摘星山庄社口大夫第馀三馆佳冬萧宅。马以工在皇冠文化的支持下,将汉宝德、孙铁刚、李干朗、王镇华、席德进、黄鸿铭等专家学者探讨林安泰古厝保存,编成书《再见林安泰》。此次保护运动,除促成《文化资产保存法》的制定外,也促进中华民国文化资产维护学会的成立。

抢救建材

林安泰古厝拆除后的一些古物寄放于四维路139号、143号及137巷3号之1的三栋古厝。这些地六十馀坪,登记在林安泰兴业株式会社名下,后因部分族人想拆屋变地而引起家族纠纷。1980年12月13日,工务局拆除工作队拆除四维路137巷3号之1旁一户违建后,当天数十名工人带一辆号码被胶布遮住的挖土机,对路人假称是工务局,拆毁三栋古厝,里面的古物也损毁。

原先市府委托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进行中华民俗文物村的规划,因财源有限,设立遥遥无期。民族研究所所长文崇一曾分别向省府主席林洋港、台北市长李登辉、高雄市长王玉云呼吁,由中央、省、市共同合作建筑中华民俗文化村,以安置林安泰古厝,但未收到任何反响,之后预定地更是成了公寓。之前李重耀1977年时就担忧建材件数太多,若稍有不慎编号错误,重建就会发生困难,若不能边拆边建,那工程更加浩大。 1982年12月底,议员于秉溪等市议员在工务局局长成坚陪同下到仓库内勘查林安泰古厝建材。

1983年1月4日,立法委员周文勇听闻新建工程处拟议报废这批建材,向行政院提出紧急质询,指出有部份精品已流落市面出售,望文建会能会同有关部门尽快与市府协调,在三张犁靶场划归民俗文化村使用,聘请专家规划设计以重建林安泰古厝。6日,工务局回复,房子价值在于房舍整体结构,偷走一砖、一石根本不会有什么价值,应不会发生失窃精品情形,又抱怨保管建材对工务局来说根本是陷阱。

13日《民生报》举办商讨如何抢救林安泰古厝的座谈会,与会人士有夏铸九、马以工、林衡道、周文勇、于秉溪、李干朗、李重耀与姚孟嘉等,一致呼吁应于新生公园立即重建林安泰古厝。次日,《民生报》刊出林衡道、马以工等人投书。

台北市府新闻处对于专家在1983年1月质疑建材上已有白蚁痕迹,指称是蚂蚁。接著,记者转问中研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周延鑫,得到蚂蚁与白蚁两者都会留下路径的回答,未给肯定答案。从事除虫业、曾为时任市长杨金欉清理卧室地板除白蚁的张长坤,18日晚专程到《民生报》社,表示依报纸刊出的照片与潮湿环境,绝对为白蚁所留,也愿义务为林安泰建材仓库驱除白蚁。

重建期间

1983年3月10日,市长杨金欉宣布为重建林安泰古厝,市府将于民国七十三年度编列二千万元左右预算,等市议会通过该项预算之后才能考虑选择地点。经文建会协调市府,由工务局都市计画处纳入滨江计画范围一并规划,决定迁建于滨江公园。对市府没有应允林家在正厅供奉祖先牌位的请求,李重耀认为可能市府担忧被冠上图利他人。由于林家不愿捐出古厝原有家具,市府只好依原样重新订制。餐厅家具四十万元、神明厅家具五十万元、客厅家具一百万元、厨房家具设备廿万元、其他包括床、衣橱、衣架、洗脸架、化妆架等六百卅万元。5月17日,市议会工务审查会上,原先主张削减预算的议员陈俊雄不再坚持前议,通过二千六百七十八万一千元预算。

1984年4月20日,庆仁营造厂以一千八百四十八万元得标第一期重建工程。参与重建工程的工人包括数十位曾有彰化孔庙鹿港龙山寺三峡祖师庙等庙宇修复经验的人。市府未找同批团队执行,导致原按编码排列的建材构件顺序全乱。除部份横梁因屋顶漏水而腐烂,及窗棂的木雕霉烂外,其他木料使用率近三分之二。7月31日下午,新建工程处处长康有为主持施工前协调会议。会中决定对有疑问的建材集中一处,由林相年、李干朗、孙全文负责鉴定。原瓦片为福建安溪黑瓦,近八成瓦片因搬运碰撞而残缺,改采三和瓦窑产品。靠山墙的柱子为避免潮湿与虫害,便更换成桧木,木色上还是力求仿古。

1984年8月13日开工,1985年4月24日上梁,1985年11月15日第一期迁建工程完工。

1987年6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参观,先由市府公园路灯管理处圆山公园管理所管理。林衡道批评重建后内外布置错误,许多民众参观时,在场讲解的学者专家常愕然不知如何是好。不过对曾住于此的林家后代来说,感觉像是回到老家、忆起从前的场景。

当时滨江公园因建立尚短,地面绿化不够、面临中山高速公路而背景突兀。第二期工程就包括清水砖围墙、门楼、月眉池、竹林、园林绿化和管理设施等,由李重耀设计。之后专案会勘报告上,杨仁江便指出水池设计都相当现代化,前院种满树木与农业时代前院用来作农事的设计背道而驰,前低后高的风水也没有表达出来。

1980年代末,陈德星堂亦曾规划拆迁到滨江公园。

建筑特色

林安泰古厝为明清时期闽南风格的单层二进四合院住宅,具水形山墙、燕尾式屋脊,以祭祀祖先的正厅为中轴,前有凹巢三川门,外有前埕、月眉池。整体建筑有正屋、上院、下院、左右配院、上下院次梢间、门房、过水、卧房、护院、书塾。比起一般四合院建筑,前厅别具特色,将四根主要的金柱移在厅内,以扩大使用空间。建造不使用明钉,全以接榫、暗钉或楔子接合。因多次建设,所用土砖就有六种、石材三种。

进到正厅,可发现地砖特地以菱形交会成人字形,象征家族兴盛、来访客人川流不息。透雕窗也象征子嗣绵绵不绝,为六只螭虎环抱一香炉。正厅神龛门各刻一百五十朵牡丹花,花姿不一,绽放程度并不相同。神龛下方以夔龙图腾组合成“福、禄、寿、全”四字,周围雕刻“老莱子彩衣娱亲”及“尧请舜出仕”、“孙真人点龙睛”、“许真人医虎喉”等古典故事。

在风水学上,后院两座井为龙眼。但建筑大安国中、拓通四维路时,井所在土地已被政府征收。

影片

林安泰古厝为何广受欢迎?免费入园、离市区近,再加上它是台北市保存最完整也最古老的闽南式建筑,名列台北市百大必看景点第四名。古厝旁的复古园林也很有看头。

参考文献

Category:684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