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同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林同炎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林同炎

外文名稱;T. Y. Lin; Tung-yen Lin

國籍; 美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

出生日期;1912年11月14日

逝世日期;2003年11月15日

畢業院校;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

主要成就;1967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1972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

199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林同炎(1912年11月14日-2003年11月15日),出生於中國福建福州市,美國國籍,土木工程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終身榮譽教授 。[1]

1931年林同炎從唐山交通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系讀碩士研究生;1933年獲得碩士學位後回國,先後擔任成渝鐵路橋樑課長,滇緬鐵路設計課長,工信公司總程師及台灣糖業鐵路處長等職;1946年赴美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直到1976年退休,先後擔任教授、土木工程繫結構工程與結構力學組主任、結構工程實驗室主任,學校教育發展委員會主席等;1954年合作創辦林同炎工程事務所;1957年主持召開了世界預應力混凝土討論大會;1967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72年林同炎工程事務所發展成林同炎國際諮詢公司;1974年獲得國際預應力協會弗雷西涅獎 ;1976年從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退休時被授予終身榮譽教授;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3年11月15日在美國家中逝世,終年91歲 。

林同炎創立了不少預應力理論,並通過實驗和實踐證明其正確性 。

人物生平

1912年(民國元年)11月,林同炎出生在福州城內烏石山下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他一歲時隨父母舉家遷往北京。在北京匯文中學念書,成績是全校第一名。十五歲時就考進當時的最高工程學府--西南交通大學(即唐山交通大學)。林同炎原名林同棪,在唐山交大就讀時,他接受老師茅以升先生的"既好懂,又代表炎黃子孫"的建議,將"棪"改為"炎"。

1927年,他同時考取了清華大學和交通部唐山大學,未滿15歲的林同炎選擇了唐山交大土木工程科。

1931年,他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土木工程系讀研究生,1933年獲碩士學位回國。他的碩士論文《力矩分配法》(1934年發表),一鳴驚人,被命名為"林氏法",受到美國建築界的高度重視。

1933年,二十歲的林同炎時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回國,先後任成渝鐵路橋樑課長,滇緬鐵路設計課長,工信公司總程師及台灣糖業鐵路處長等職。

1946年,他再次赴美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 ,直到1976年退休,長達30年,先後任教授、土木工程繫結構工程與結構力學組主任、結構工程實驗室主任,學校教育發展委員會主席等。退休後,學校授予他終身榮譽教授。

1946-1976年,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教授,結構工程系主任、實驗室主任,及全校教育改進委員主委。

1954年,他與人合作創辦林同炎工程事務所,1972年發展成林同炎國際諮詢公司,並在美國、亞洲、南美洲設有多家分公司,設計了大量的橋樑、道路、房屋、機場等工程,業績斐然。

1955年,林同炎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有廣泛的國際影響。以後又出版《鋼結構》、《房屋與橋樑系統》等著作,在世界工程界影響很大。他一生髮表100多篇論文,具有很大的創新價值。

1957年,他主持召開了世界預應力混凝土討論大會,眾望所歸,他已成為國際預應力混凝土學界的盟主了。

1967年,他當選為亞裔第一位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院士。

1969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將該學會的預應力混凝土獎改名為林同炎獎,這是美國科技史上第一次以華裔名字命名的科學獎項。

1972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4年,他獲得國際預應力協會(FIP)弗雷西涅獎,這是該協會成立二十年來第一次將此獎頒發給非歐洲人的工程師

1976年,加州大學為紀念林同炎任終身榮譽教授舉辦了"預應力混凝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專題討論會,他被尊稱為預應力混凝土先生(Mr.PrestressedConcrete)。按照歐美的習慣,在某一事物的後面加上先生二字,意味着大家奉他為這一領域的權威。

1976年,他從加大柏克利分校退休時獲得該校的最高獎狀--"柏克利獎"和"終身榮譽教授"稱號。其後,加大伯克利分校特地建立"林同炎紀念堂"作為永久性紀念。

1980年,他建議建造上海黃浦江大橋,並提出他的設計方案。

1986年,與陳乃東聯合提出《開發浦東--建設社會主義大上海》的報告。

1986年,他獲得美國總統里根在白宮頒發的國家科學獎章。獎狀上寫道:"他是工程師、教師和作家。他的科學分析、技術創新和富於想像力的設計,不僅逾越科學與藝術的鴻溝,而且也打破技術與社會的隔閡。"

1987年,美國諮詢工程師學會(ACEC)認為"他是工程界的先驅,他高瞻遠矚,他所設計的工程具有創造性和優美造型,是一份使全人類均能受益的國際性遺產,也使所有工程界人士都能分享到職業的榮譽感"。

1992年後,他以個人名義與中方合資,成立林同炎中國北京公司、林同炎-李國豪公司。

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9年,他被世界權威雜誌工程新聞記錄》選為"125年來125位最傑出的工程人士"。

2003年11月15日,林同炎在美國家中逝世,終年91歲。

主要成就

1977年,由林同炎主持設計的波多黎各蓬斯體育館落成,其屋頂平面面積84米×21米,全部支撐在四根柱子上,屋頂結構採用10.2厘米厚的雙曲拋物面後張預應力混凝土殼體,外側懸臂41米也採用後張預應力混凝土板,採用有限元分析計算殼體應力,該工程受到高度讚賞。

20世紀冷戰中期,長期秉持世界和平理念的林同炎設計了從阿拉斯加至西伯利亞的白令海峽大橋――"世界和平橋",表達他對改善美蘇關係的強烈願望。對於林同炎來說,橋樑不僅是連接兩塊有形土地的實體,也是連接兩個文化和政治的象徵。

人物評價

全美顧問工程師最高獎狀的賀詞中這樣評價他:"林先生作為工程界的一位先驅者,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他的工程設計的創意與幽雅的造型,為後人提供了一份使全人類都獲益的國際遺產,並使所有工程界人士都能分享到職業的榮譽感。"

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於1998年4月2日復函林教授,信中寫道:"同炎先生長期關心和支持祖國的發展事業,我對此深表讚賞。在人類即將邁進二十一世紀的重要時刻,炎黃子孫肩負着振興中華的重大責任。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也一定能夠在新世紀中譜寫更為燦爛的篇章。"

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獎狀上寫道:"他是工程師、教師和作家。他的科學分析、技術創新和富於想像力的設計,不僅逾越科學與藝術的鴻溝,而且也打破技術與社會的隔閡。"

美國諮詢工程師學會:認為"他是工程界的先驅,他高瞻遠矚,他所設計的工程具有創造性和優美造型,是一份使全人類均能受益的國際性遺產,也使所有工程界人士都能分享到職業的榮譽感"。

西南交通大學顧利亞書記:林同炎先生是母校的驕傲,一代代交大學子視同炎先生為榜樣和楷模。祖國和母校也是林同炎先生永遠的牽掛。"今天,林同炎先生的雕塑落成,屹立在土木館旁,它代表着交大土木工程學科輝煌的過去,也時刻激勵着我們志存高遠、殫精竭慮、不稍懈怠,為百年土木、百年交大再創輝煌努力奮鬥!"


林同炎的女兒提到,"父親的精神就是無所畏懼、自強自信、以國家和人民的福祉為己任的精神,此時此刻,我相信,他的精神與我們同在。

20世紀60年代在唐山鐵道學院橋樑工程專業學習的我校校友、交通部原總工程師鳳懋潤也在致辭中動情地說道,今天,來自海內外的炎黃子孫,被一個偉大的名字林同炎聯繫在一起。我們站在他的雕塑前,緬懷他光輝燦爛的一生。百年交大的歷史為有這樣一位高材生而倍感榮耀,代代交大學子以有這樣一位老學長而倍感自豪。讓我們龍的傳人,沿着老學長的足跡,攜手並肩,昂首挺胸,為祖國、為世界、為人類奮鬥一生。

美國領事館商務領事威廉·馬沙克先生談到,林同炎先生是西南交大的寶貴財富

陳春陽校長指出,同炎學長不僅因其炎黃子孫的身份而倍感自豪,也一直致力於用自身卓越才華和遠見卓識回饋、反哺華夏母親。同炎學長亦是以建築為紐帶,將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引向世界的推動者。"深厚的中國傳統情結、堅定的愛國報國信念、篤定的中華文化信仰,這些為人、為事、為學之道,正是學長留給母校、留給中國、留給世界的寶貴精神財富。林同炎是百年交大的榮耀、是工程學界的典範、亦是華夏兒女的驕傲!"

後世紀念

2012年11月29日上午8:30,林同炎雕塑揭幕儀式在西南交通大學犀浦校區土木館旁舉行,揭幕儀式由副校長蒲雲主持

相關視頻

土木工程大師預應力之父林同炎

參考資料

  1. 林同炎-西安交通大學 , 360搜索 2023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