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玉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玉生
出生 1964年12月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师
知名于 2003年当选为南京市人大代表,同年任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李玉生,男,主要从事中国法律史、中国法制现代化及民商法学的教学研究与审判实务工作。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2003年当选为南京市人大代表,同年任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2]

1987年、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法律系,分别获法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3]

1990年起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期间,先后担任法律系民商法学教研室主任、法学院理论法学教研室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4]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南京师大,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市,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是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1995-1998年任中国法制史研究会理事,1998年至今任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1999年至今任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理事;2003年当选为南京市人大代表,同年起任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出版论文

​《唐六典》性质论 , 刊于《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魏晋律令分野的几个问题 ,刊于《法学研究》2003年第5期。

唐代法律体系研究, 刊于《法学家》2004年第5期;该文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5年第1期转载。

中国古代法与现代民法债和契约制度比较研究 ,刊于《法学家》2005年第5期;该文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

中国古代法与现代民法物权制度比较研究, 刊于《南京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

关于唐代律令格式的性质问题,刊于《金陵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卷。

《洪范》法律思想刍议 ,刊于《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法学论集。

文化比较与法制现代化 ,刊于《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论唐律对行政管理效能的保障,刊于《法律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古代直诉制度述论 ,刊于《法律史论丛》第4辑,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版。。

略论中国古代令的发展及其特点, 刊于《中州学刊》1998年第6期; 该文《新华文摘》1999年第4期作"论点摘编"。

深入开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在底蕴 ,刊于《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春季号。。

司法改革运动述评 ,刊于《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9期。

关于唐代法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刊于《法史思辨》,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再论唐代律令格式的性质问题 , 刊于《法律史论集》第5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当代中国教育法制现代化论纲, 刊于《法制现代化研究》第6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世纪的亚洲与法律发展, 刊于《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1期。

票据法与我国的票据制度, 刊于《江苏司法》1995年第11期。

论破产的条件, 刊于《江海学刊》1999年综合理论版。

当代中国民商法制发展概览 ,刊于《法制现代化研究》第7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国际私法调整对象新论 , 刊于《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

法律效益的立法探讨 , 刊于《法制现代化研究》第2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著作

《唐令与中华法系研究》(专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唐律论析》(合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法制通史(隋唐卷)》(合著),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当代中国的法律革命》(合著) ,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世界著名事案集粹》(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国情丛书(射阳卷)》(合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现代理论法学原理》(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法律效益论》(合著) , 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教育的法律基石》(合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民法原理与审判实践》(合著) ,河海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现代商法》(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民法概论》(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交通事故与索赔》(合著) ,南京出版社2000年版。

《专利判解与研究》(副主编) , 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成就

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5]

科研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次、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

南京师范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