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板水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木板水印-(100种中国符号-17)
木版水印专业学名为“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集绘画、雕刻、印刷于一体,是对中国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真复制的传统工艺。
张爱玲小说名篇《金锁记》开头的一段描写:“年轻的人想著30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球,陈旧而迷糊。”细腻的文字流淌出淡淡的海派与风雅韵味,更让人要问“朵云轩”这个到底是啥?“朵云”是书信的雅称,自光绪26年创立算起,以制作信笺、画笺闻名于世的朵云轩,其木版水印技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
木版水印字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唐代,单色木版印刷已经具有相当水平。明末以十竹斋为代表的“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表明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
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
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单色木版水印作品,是唐代咸通九年(868年)王阶所刻《金刚经》,看那些精美复杂的线条,一千多年前,已经逆天。
2008年6月14日,上海朵云轩木版水印技术继北京荣宝斋木版水印后,列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由于这项技艺始终基于手工进行,所以中国目前纯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
目录
千年荣耀
木版水印最早并不叫木版水印,它的前身是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术,从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大多是用来印制佛经佛画,有钱有权才能印得起。
除了佛教外,雕版印刷的内容种类繁多,涉及历史地理,农业医学,小说话本,还有考古图录和画谱。
木版水印前传
木版水印源于雕版印刷术,可以追溯到隋唐时代,宋元时多用于书籍插图印刷,明末时期创造出“ 饾版 ”“ 拱花 ”等复杂工艺。“饾”为堆叠之意,“饾版”术即彩色套版套印技艺,按画稿上的不同色彩雕制成不同模版,再给各块版上色依次进行套印或叠印。利用“饾版”术复制水墨画可以达到乱真的境界,木版水印作品也收获了“ 次真迹一等 ”的高评价。这项技艺不仅保存了传世名作,也让普通人可以欣赏和收藏国画大师的杰作。
木版水印的基本工具仍由技师亲自制作,并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譬如水印所用的棕刷、棕耙,雕版所用的拳刀、圆刀等皆是如此。但作为一门技艺,木版水印又从诞生之始就有著顺应时俗的韧性。
不过还没有多色套印技术,大多数还是单线墨印,然后用笔敷色。 宋代之后,民间刻印坊渐渐多了起来,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商业发展,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
五代十国时期,雕版手工业继续壮大。图面更加丰满,线条工整稳健,出现了独幅的、彩色的版画。
南宋景定年间的《梅花喜神谱》是我国历史上雕印的第一部画谱,作者宋伯仁,独创了书籍形式的画谱。
元代时期,绘画风格发生了变化,从重彩细笔逐渐转向了水墨淡彩。版画也受此影响,构图更加生动活泼,背景会勾勒几笔树木山石、远山云气,更有艺术性。
明朝弘治年间,北京书肆刻了一部《西厢记》,插图竟然有150幅,版面占了253页,戏剧场面精到成熟,通俗易懂,很有感染力。
这些都是木版水印的前传。而真正对现代木版水印产生极大影响的,是明代万历、天启、崇祯年间的彩色雕版印刷术。
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
明代有一种叫做“饾版”的技术, 就是木版套色印刷。
通过对一幅画面不同颜色、线条、皴法的分解,绘制成一套套版稿,再雕刻成印版,根据画面色彩构图的复杂程度不同,雕版的的数量也不同,少则七八块,多则上百上千块。
这个工序,跟现代的木版水印非常接近。
水印字画是中国传统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
另有一种技术,叫做“拱花”。“拱花”就是把木版雕刻好,但是不在版上敷色,只将纸张“硌”出稍微凸起的花纹,就像浅浮雕一样。这样印刷从平面到了立体,是一大突破。
明代木雕版画受到文人画影响,风格既有大气豪放,也有工致细腻,风格不一,但总体达到了历史最鼎盛时期。
清朝时期,雕版印刷更加普及,五彩缤纷。木版年画、戏曲小说、人物像传、画谱笺纸、甚至名胜游记,都用了雕版印刷技术。
再现了原画风采,笔致繁而不乱,自出版后很快传到日本。[3]
一门绝技再现国画神韵
清代时,用雕版技术印制诗笺,再鱼雁往来是非常有文艺逼格的行为。因此,从清末到民国,饾版印制的诗笺数量巨大,品类也包罗万象,人物、花鸟、花卉、蔬果、草虫、山水、彝器、古玉、汉瓦唐画,应有尽有。
20世纪30年代,在古代雕版印刷技艺的基础上,用木版、水色复印了明代版画《十竹斋笺谱》。印制的原稿大多是当时北平画坛的名家所绘,如齐白石的花卉二十种,吴待秋的梅花笺,张大千、溥心畬合作的山水笺,可谓阵容强大,非常用心,此作一经问世,便名噪一时。
鲁迅评价这套《十竹斋笺谱》时说:“纸墨良好,镌印精工,近时少见,名鉴者知矣。”并与郑振铎一起将其编入《北京笺谱》。
1943年,张大千首次与荣宝斋合作木版水印大幅画稿——拟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复制了工笔重彩的人物画,北京荣宝斋由印刷小幅笺纸向复制中国画的过渡,也是最早的成功之作。
但荣宝斋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将重心逐步转移到古代名画精品上。 正是这个决定,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宋徽宗摹本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马远的《踏歌图》等中国传世名画,都有了木版水印作品。木版水印的技艺,也因此达到了它黄金时代的巅峰。[4]
木版水印--工序
木版水印有四步工艺,根据原作笔触设色用毛笔依样分版“ 勾描 ”,用刀具刀法进行“ 刻版 ”,在宣纸或画绢上“ 水印 ”,最后“ 装裱 ”。[5]
这是手口相传的技术活,有其独门秘笈,经验无比重要,背后是木版水印技师们经年累月磨砺出的手艺和耐心。正如傅雷在1960年写给傅聪的家书中说:“木刻水印在一切复制技术中最接近原作,工本浩大,望珍视之。”
木版水印最珍贵之处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复制原作,忠实于原作,复制水平之高,有时到了无法分辨原作与复制品的程度,成为“下真迹一等”的艺术瑰宝。
木版水印能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奥秘就在它的三道工序上。
第一道 - 勾描
这个步骤其实就是临摹,区别是用“版”来代替“画笔”。好的木版水印作品,要求尽量不要用笔在纸上补色,而是全部用“版”代替“笔”完成整个印刷过程。[6]
画稿要按不同的笔触、颜色进行分版,同一色调的笔触为同一版,有多少颜色层次,就要勾描多少张稿子,分成几套版。 勾描非常考验画师的耐心,它要求“忠实”,不要求“个性”。
为了忠实原作,勾描的线条和轮廓,要用墨线分别勾在半透明的燕皮纸上。
分版勾描先由技师分色定版,即把画稿上所有同一色调的笔迹分别勾在一张胶版上,画面上有几种色彩即分出几套版,然后按照分就的套数用墨线勾在雁皮纸上。
第二道 - 雕版
勾描完毕的画稿需要在木版上雕刻。木版材质多为梨木,因为它的木性比较光滑平整,软硬适中,好下刀。
雕刻工匠需要“操刀如笔”,灵活地掌握走刀力度,控制刀的走向,以将画稿线条的转折顿挫表现出来。
明代李克恭称雕版技艺“刀头具眼,指节通灵”。
刻版人员先将勾描好的雁皮纸反贴在较坚硬的木板上,再参照原作,惟妙惟肖地把原作之技法、神韵雕刻出来。
第三道 - 印刷
印制是最为精妙的一道工序,分为“刷、掸、压”三项技艺。
印刷的技巧说起来似乎并不复杂,用棕刷、毛笔把水墨和颜色掸刷在刻好的木版上,将画纸覆盖其上,以棕耙砑印,如此往复成百上千次,最终叠印出堪比原作的木版水印作品。
无论是分色勾描、雕版还是印刷,在这所有的步骤中,都需要技师隐去自我。
①“刷”。
是指用棕刷蘸色刷到木版上。要根据水分浓淡干湿以及线条粗细疏密不同,随时变化手法,正反转侧,轻重缓急。力度不能太大,否则颜色都被带跑了,刷不到版上。
②“掸”。
是指用毛笔蘸取不同的水色在木版上掸色,即上色。通俗说就是把画家作画的过程再现到木版上,而不是纸上。
③“压”。
就是用耙子在纸背上以合适的快慢节奏和力度按压,将木版的水色压到纸上。力度太大,纸面会出现版痕,就是不合格的作品。
除技艺方面,每个印刷技师都需要掌握绘画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印的画,了解画家下笔的顺序,墨色的浓淡干湿,颜色深浅。
三个工序互相配合得天衣无缝,最终才能成就一幅完美的木版水印作品。]</ref>独览天下 - 繁华精妙三百年——从《韩熙载夜宴图》品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ref>
水印的技巧说起来似乎并不复杂,用棕刷、毛笔把水墨和颜色掸刷在刻好的木版上,将画纸覆盖其上,以棕耙砑印,如此往复成千上百次,最终叠印出酷似原画的作品。
但实际上,看似简单的几个步骤中玄机密布:每一次套版时手工固定的位置都要非常精准,每一次拉开纸张时的力度和方向都要做到完全一致,任何的失误都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掸色、砑印的手法、色彩的运用、水分的控制处处都是学问。
因此,即使是刻得上佳的木版,不同的水印师傅印出来效果都不一样,这并不仅仅是熟练与否的差别。
木版水印--作品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全长340cm,高30cm,46个神态各异的人物,共刻版1667块,印刷6000多次才能印制一幅成品。[7]
泛旧的丝绢,浓而不俗的色彩,细如发丝却不露刀痕的线条,被故宫博物院定为“次真品”。
《韩熙载夜宴图》工笔极细,多是重彩,仅韩熙载一人的胡须、眉毛就要四套版,且非常细腻。如果勾描线条基础不好,莫说神态,就是走线都走不直。负责《韩熙载夜宴图》临摹和勾描工作的是荣宝斋的老技师陈林斋,作为古画临摹复制专家,擅长传统人物画、仕女和孩童,有“小孩陈”之称。
据说他临摹后,故宫对原作进行冲洗揭裱,使原作色度和气韵减退,逊于摹本,故有人曾误将摹本当作原作。
《夜宴》当时一共印制了三十五版,荣宝斋再次“木版水印”申遗十周年作品展中展览的是其中的第十七卷。[8]
《清明上河图》
北宋画家张择瑞《清明上河图》木版水印作品
5米多的长卷,1643个人物,雕刻1000多块木版,一块雕版最长需要刻10天,历时五年完成。
神乎其技
上世纪50年代,齐白石到北京荣宝斋,参观以自己的水墨画《虾》为母本印制成的木版水印作品。
当时北京荣宝斋[9]的经理侯恺,在白石老人面前同时挂了两幅画作,对老人说:其中一幅是他的真迹,请他分辨一下。
齐白石站在真迹《虾》和木版水印复制品前仔细比对了很久,震惊于连自己都分不出真假,摇头叹服道:“这个……我真看不出来。分不清,分不了啊!”
荣宝斋内,齐白石的《山居图》木版水印与真迹并列放置,还真难分得清哪是真迹呢! [10]
木版水印的巧夺天工,确实也能让初见的人惊为天人。[11]
走进法国切努斯基博物馆
2017年12月17日,在法国巴黎切努斯基博物馆,参观者在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馆长、十竹斋木版水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立中(左二)的指导下体验“木板水印”非遗技艺。
木板水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立中携其作品“四美图”、“二十四节气”等来到法国巴黎切努斯基博物馆,向参观者介绍并演示“木板水印”非遗技艺。木版水印专业学名为“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集绘画、雕刻、印刷于一体,是对中国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真复制的传统工艺。[12]
后记
被当做真迹拍卖!
木板水印作品竟多次被当做真迹拍卖!
2006年秋季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幅署名“白石老人”的《荷花蜻蜓》图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从笔墨、线条、色彩上来看,这张用笔老辣、墨韵丰富的作品堪称齐白石晚年佳作。于是,鉴定师毫不犹豫地将此画估价18~22万元,并赫然印上了拍卖图录。[13]
然而,未久一个电话竟让拍卖行大跌眼镜。原来,这张极为精彩的《荷花蜻蜓》,竟然是上世纪50年代朵云轩用木版水印技法复制而成,其制作成本仅800元!
最早有日期的雕版印刷书《金刚经》
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日期的雕版印刷的书是《金刚经》。
《金刚经》,经卷最后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868年,唐咸通九年,这件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长约1丈6尺的《金刚经》卷子,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这本《金刚般》卷子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此经原藏敦煌第17窟藏经洞中。
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从敦煌石窟搬走。曾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现藏大英图书馆。[14]
参考资料
- ↑ ifuun - 朵云轩木版水印丨刻刀雕乾坤,水墨印芳华
- ↑ 新浪网 - 上海的非遗有多美?60部微电影纪录片《海派百工》告诉你
- ↑ 搜狐文化- 南宋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 ↑ 壹读 - 木版水印技艺
- ↑ 新浪网- 木版水印:复制的艺术
- ↑ 南方都市报 - 木版水印:画家是画在纸上,我们是画在版上
- ↑ 新浪网-木版水印:复制的艺术|韩熙载夜宴图|
- ↑ google图书(传统工艺卷)—“小橘灯”非遗文化普及读本
- ↑ 荣宝斋官方网站 -木版水印工艺
- ↑ 民间故宫”荣宝斋--文史--人民网
- ↑ 自由微信- 刀长了眼,手通了灵——有种神技,叫木版水印
- ↑ 中视网- 中国非遗"木板水印"走进法国切努斯基博物馆
- ↑ 墨池文化 - 它的木板水印作品竟多次被当做真迹拍卖!
- ↑ 中时电子报- 原来敦煌海量珍贵文物 百年前被他们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