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曾文溪口湿地

曾文溪口湿地照片来自

曾文溪口湿地为国际级湿地,位于曾文溪出海口,北起顶头额沙洲国圣港灯塔(七股灯塔)、南堤堤防及七股海埔堤防,南至曾文溪南岸青草仑堤防,东以省道台17线(国姓大桥)为界,西侧海域至等深线6公尺处,面积总计3,218公顷。

曾文溪发源于阿里山脉,主要支流为后堀溪、菜寮溪及官田溪,流域面积约1,176平方公里,干流长度约138公里。位于台湾西南部的曾文溪口,由于上游带来丰富的营养盐,成为一个各级生物群聚的栖息地。每年10月起,吸引黑面琵鹭自韩国等地飞来过冬。[1]

  • 地址: 台南市七股区青草仑堤防路
  • 景观特色: 国家级湿地、国际间备受瞩目的重要湿地,是世界最大的黑面琵鹭栖息地,也是台湾十大国际级赏鸟胜地。黑面琵鹭使曾文溪口有“曾溪飞鹭”的美名。
  • 服务设施: 台江国家公园管理处: 电话:(06)300-0001 传真:(06)300-0044 地址:708 台南市安平区城平路2号
  • 游程建议: 在出海口向北的海埔地是黑面琵鹭赏鸟区。
  • 交通资讯:

1. 沿台61西滨公路往七股,终至十份交流道下,转入173号县道往海埔新生地即可。

2. 中山高麻豆交流道下,沿176县道往七股海埔新生地。[2]


目录

湿地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 台南市曾文溪口北岸黑面琵鹭野生动物保护区(曾文溪口湿地)

英文名称: Zengwun Estuary North Bank Black-faced Spoonbill Refuge

湿地类型: 河口沼泽湿地、沙洲、泥质滩地,及小部分人为湿地、鱼塭、养殖池

湿地范围: 曾文溪口湿地位于台南县七股乡曾文溪出海口,北起顶头额汕国圣灯塔(七股灯塔)、南堤堤防及七股海埔堤防,南至曾文溪南岸青草仑堤防,东以省道台17(国圣大桥)为界,西侧海域至等深线6公尺处。

黑面琵鹭保护区位于曾文溪出海口的北岸,属于七股新旧海堤内之县有地,北以旧堤堤顶线上为界定,南至河川水道治理计画用地范围线以内(含水防道路),西为海堤区域线以内(含水防道路),东为东边鱼塭堤之天然界线往南至河川水道治理计画用地范围线,其中并包括含四号水门(原一号)、一号水门 (原二号)。

湿地GPS座标: 23° 04' 31" N, 120° 04' 35" E

湿地面积: 湿地总面积3218公顷,保护区面积300公顷

海拔: 约在0~10公尺

地质: 泥质土壤和细砂组成的潮汐滩地与堆积性海岸

管理机关: 台南市政府


形成历史

曾文溪发源于阿里山山脉,标高2,609公尺;主要支流为后堀溪、菜寮溪及官田溪。流域面积约1,176平方公里,干流长度约138公里。位于台湾西南部的曾文溪口,由于上游带来丰富的营养盐,孕育数百种鱼虾贝类,也因此每年冬天吸引大量鸥科、鹬鸻科等来此觅食,因而成为一个各种生物群聚的栖息地。每年10月起,国际级濒危物种黑面琵鹭,每年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族群数量自韩国等地飞来过冬,使得曾文溪口湿地成为极为重要的国际级湿地。本湿地于1989年曾被台南县政府列为七股工业区预定地,幸被及时阻挡下来,但划设保护区事宜却争取近12年才成功。本湿地之范围包括农委会公告的台南县曾文溪口北岸黑面琵鹭动物保护区、野生动物重要栖息环境。


大地之肾-曾文溪口湿地

台江国家公园内有一片国际级湿地,即是“曾文溪口湿地”,其位于曾文溪出海口,面积总计3,218公顷,此湿地为旧台江内海的一部分,水质良好,时有渔民于河口区以浮棚架养蚵、海水养殖及沿岸渔捞业(鳗鱼苗)都很兴盛;曾文溪出海口北侧的泥滩地为野生动物保护区,湿地中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丰富,为湿地注入许多活力,每年秋冬季节吸引广大候鸟群利用此湿地做为度冬栖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每年10月至隔年4月来台度冬的黑面琵鹭。

曾文溪发源于阿里山脉,标高2,609公尺,主要支流为后堀溪、菜寮溪及官田溪。流域面积约1,176平方公里,干流长度约138公里,位于台湾西南的曾文溪口,由于上游带来丰富的营养盐(源),成为一个丰富生物群聚的栖息地,除了许多濒临绝种的鸟类,2004年时,台湾湿地保护联盟曾在本区进行调查,共记录蟹类6科22种,发现台湾招潮蟹为台湾地区最大族群之一,也曾记录约200种的贝类,此区生态资源丰富,极具保育及研究价值。

自曾文水库兴建后,曾文溪所带下来的泥砂量日益减少,海岸侵蚀现象日趋明显,沙洲与海堤间的潟湖面积逐年减少。同时,七股工业区的开发压力仍然威胁著本保护区,产生的污染若排放不当,也可能影响曾文溪河口生态体系,为了避免情况恶化,台南县政府委托省水利局兴建七股海堤与七股河堤,工程至1987年完工。经多年的规划与争取于2002年,由农委会公告划定,将曾文溪出海口北岸约300公顷的黑面琵鹭主要栖息地,定为“黑面琵鹭保护区”,以保护湿地上的生态资源,划为保护区后已禁止一切渔捞活动,包括养殖牡蛎、放置定置网之行为,但为保障渔民经济,当黑面琵鹭每年全数飞离后,会开放约3个月的时间让当地居民以人工采捕环文蛤、文蛤、及竹蛏等3种贝类。

曾文溪口湿地在规划与管理上为生态保育区,具有生物多样性及永续发展等价值,在政府与民众同心协力之下,相信大地之肾将会净化环境,给生物一个安全舒适的栖息地,不仅达到保护的作用,也让我们更认识这片美丽的湿地。[3]


曾文溪口湿地-丰富且重要生态资源

重要鳗苗产地:因台江内海水质良好,浮沿岸渔捞、棚架养蚵及海水养殖都很兴盛,尤其在潮汐交汇处产生许多浮游生物,成为鳗苗重要食料,亦使七股曾文溪口成为台湾重要的养鳗地点。

野生动物保护区:南侧为曾文溪出海口所形成的泥滩地,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丰富,每年春秋过境期有鹬?科利用此湿地做为迁徙中继站,度冬期都吸引广大之候鸟来此栖息。

黑面琵鹭保护区:濒临绝种的黑面琵鹭,原栖息地在西伯利亚、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每年10月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数量,会陆续飞抵曾文溪口过冬,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1863年,使得七股曾文溪口成为国际间备受瞩目的重要湿地,在保育团体多方争取下划定黑面琵鹭保护区,交通部也将此地列为台湾十大国际级赏鸟胜地。[4]


湿地概况与人文历史

曾文溪发源自阿里山山脉,向西流经嘉义县、台南市而由七股出海,流域面积约1176平方公里,干流长度约138公里。自1823年起曾文溪几次泛滥改道,沧海桑田,造就了许多海埔地,成为鱼塭或盐田。同时,河水挟带砂石与生物碎屑在出海口的沉积,加上潮水的作用,蕴育了丰富的底栖与浮游生物资源,往往吸引了大批鹬鸻科候鸟在此栖息渡冬,其中包含了数量稀少、濒临绝种的黑面琵鹭。

由于曾文溪所带下来的泥砂量日益减少,为了避免海岸线侵蚀,台南县政府委托省水利局兴建七股海堤与七股河堤,工程至1987年完工。1989年,曾文溪口湿地曾被台南县政府列为七股工业区预定地,经多年的规划与争取,才于2002年,由农委会公告划定,将曾文溪出海口北岸约300公顷的黑面琵鹭主要栖息地,定为“黑面琵鹭保护区”,以保护湿地上的生态资源。划为保护区后已禁止一切渔捞活动,包括养殖牡蛎、放置定置网与挖赤嘴竹蛏等之行为。唯当黑面琵鹭全数飞离后,每年夏天会开放一个月让当地居民从事鱼捞。


湿地环境介绍

动物分布

海淡水交会、由上游带来营养盐的曾文溪口,因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丰富,孕育了数百种鱼虾贝类。干潮时候,可欣赏到不同族群的蟹类,包含台湾最大族群的特有种招潮蟹、角眼拜佛蟹沙蟹短趾和尚蟹雷公蟳等;另外也常见日本酥豆蛤与水陆两栖弹涂鱼。正因生态资源丰富充裕,吸引了众多鸟类在此觅食,曾文溪口湿地可说是亚洲东岸到澳洲的沿海候鸟迁徒中继站。根据统计,在这里过冬的候鸟、留鸟或过境鸟多达200多种,除黑面琵鹭之外,还有小白鹭等鹭科、雁鸭科鸥科、鹬鸟科等,为数惊人。

曾文溪口同时也是台湾重要鳗苗产地,在潮汐交汇处产生许多浮游生物,成为鳗苗重要食料,因台江内海水质良好,浮沿岸渔捞、棚架养蚵及海水养殖都很兴盛,随著各式网捞还能采集到小塔织纹螺及云纹榧螺等稀有贝类。

植物分布

保护区的堤防土坡面植被茂盛,走访堤岸边或近海处,可见40~60种植物,例如老虎心苦林盘金武扇仙人掌等壮观的群落,或者马氏滨藜、裸花鳒蓬调节自身盐分的植物,以及落葵白花鬼针草、马鞍藤、马樱丹等海滨植物,无不展现出强盛执著的生命力。

此外,七股区的高盐度的湿地与广阔的潮间带,成为适合红树林生长的环境,台南市尤以海茄苳与榄李居多。红树林必须面对每日潮水涨退的严厉考验,与改变剧烈的环境干湿度, 海茄苳正好具备向下生长、吸收养分的“地下根”,同时能进一步突破土层长出“棒状呼吸根”以利呼吸作用;它的叶被密生绒毛,可减低水分散失,叶片具备“盐腺”,好将体内过多盐分泄出。榄李则有横向生长的“屈膝根”,具备呼吸与支持作用,它的肉质叶片同样具有保水作用。

红树林能拦截泥沙、扩大湿地面积,是天然的与海争地法,一旦土地固定下来,便能保护堤岸,阻挡堤岸受强风豪雨的侵袭。由于根部具有调节土壤的缓冲力,它还是有毒物质与重金属的过滤器,和最天然的滤水系统;最重要的是它孕育了珍贵的湿地生态圈,让鱼虾及大量潮间带生物在此生生不息。

特殊物种介绍

黑面琵鹭是鹳形目朱鹭科,是全球六种琵鹭之中,唯一濒危、也是少数完全依赖东北亚栖地而生存的珍贵鸟种,全球总数约只剩下两千只。它们的存在,就像是亚洲沿岸生态环境健康的指标。

黑面琵鹭又名“挠抔”、“黑面挠抔”、“黑面仔”、“黑面鸟仔”、“饭匙鹅”。体长约74cm, 琵琶形的大嘴、面部的大片黑色皮肤、以及短而蓬松的冠羽,是黑面琵鹭主要的辨识特征。繁殖期的黑面琵鹭,冠羽和胸前的羽毛还有明显的黄色。

黑面琵鹭通常单独或成小群出现于海岸附近、河口、沙洲等浅水地带,分布在亚洲东部沿海、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及越南,繁殖于中国辽东半岛至朝鲜半岛间的无人岛屿。迁徙时途经湖南、江西、浙江、贵州,在福建、广东、与香港沿海。

每年9月至10月,黑面琵鹭会从韩国或中国的东北地区,飞行八千里,到七股曾文溪口海堤内的浮覆地来渡冬,一直待到翌年的3月至5月左右,才陆续飞离台湾,返回家园。这一段时期,是七股赏黑面琵鹭的最佳时机。

另外,根据文献记载,黑面琵鹭在台湾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1863年;2007年冬天,约有1000只黑面琵鹭来到台南市曾文溪口七股湿地度冬,使得七股湿地成为现今全世界最大之黑面琵鹭之栖息地,也是国际级的重要赏鸟景点与重要湿地。

濒临绝种的物种

黑面琵鹭、东方白鹳、诺氏鹬、游隼及草鸮。

珍贵稀有的物种

小燕鸥、凤头燕鸥、唐白鹭、黑鹳白琵鹭、鹄、花脸鸭(巴鸭)、松雀鹰(雀鹰)、赤腹鹰、灰面𫛭鹰、凤头苍鹰、泽𫛭、鱼鹰、红隼、短耳鸮等。

应予保育的物种

半蹼鹬、燕鸻、红尾伯劳。砂岸指标鸟种东方环颈鸻,以及沼泽区的指标鸟种高跷鸻等。

保育现况

自曾文水库兴建后,曾文溪口海岸侵蚀日趋明显,沙洲与海堤间的潟湖面积逐年减少。同时,七股工业区的开发压力仍然威胁著本保护区,产生的污染若排放不当,也可能影响曾文溪河口生态体系。此外,虽早年非法猎杀水鸟的情况获得改善,但假日赏鸟人潮仍不免带来的垃圾、塞车及干扰。建议管理单位应持续监测附近鱼塭的数量与品质,划设台盐盐滩为保护区,为逐渐增加的黑面琵鹭族群做好栖地需求的准备。[5]


湿地的现况与潜在威胁

自曾文水库兴建后,曾文溪口海岸侵蚀日趋明显,新浮仑汕、顶头额汕年年退后,后退25~100公尺,沙洲与海堤间的潟湖面积也逐年减少。虽早年非法猎杀水鸟的情况获得改善,但周休2日大量的赏鸟人潮仍然带来的垃圾、塞车及干扰。建议管理单位应持续监测附近鱼塭的数量与品质,划设台盐盐滩为保护区,为逐渐增加的黑面琵鹭族群做好栖地需求的准备。


交通资讯

自行开车

中山高速公路国道1号:麻豆交流道下,循176县道经佳里抵七股,后接台17线往南,至台糖加油站右转直走,至黑面琵鹭解说教育中心,叉路左转至底右转即抵曾文溪口黑面琵鹭栖息地。或循173县道经西港庆安宫直走,至台17省道再从国圣桥下直走,即抵曾文溪口黑面琵鹭栖息地。[6]


视频

20110426 公视晚间新闻 曾文溪口 四草湿地 名列国际级

【台江】台江湿地学校-环境教育Happy探索趣课程简介影片

台江国家公园-台湾国家公园系列09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1. 曾文溪口湿地,曾文溪口湿地-台南旅游网
  2. 曾文溪口湿地,曾文溪口湿地-TravelKing旅游王
  3. 大地之肾-曾文溪口湿地,曾文溪口湿地-台湾国家公园
  4. 曾文溪口湿地-丰富且重要生态资源,曾文溪口湿地-TravelKing旅游王
  5. 曾文溪口湿地,曾文溪口湿地-台湾湿地网
  6. 交通资讯,曾文溪口湿地-台湾湿地保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