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暴蜥伏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暴蜥伏龙属
图片来自easyatm

暴蜥伏龙属名:Raptorex,意为“盗贼般的帝王”或“强盗之王”)又名盗王龙盗暴龙,是暴龙超科恐龙的一,生存于白垩纪早期或晚期的东亚。其外观类似后来的暴龙科,有可能是特暴龙的幼年个体。

暴蜥伏龙的化石是一个未成年个体化石,最初被认为是在中国东北的义县组下层发现,地质年代被估计是1亿2500万年前的下白垩纪。近年研究提出不同结论,认为这个化石发现于外蒙古的的二连组(Iren Dabasu Formation)地层或是相近地层,地质年代相当于上白垩纪。由于这个标本是幼年个体,体型与年龄接近当地的特暴龙幼年个体,暴蜥伏龙被认为可能是特暴龙的幼年个体。

词源

模式种克氏暴蜥伏龙R. kriegsteini),又名克氏盗王龙,是在2009年由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等人所叙述、命名。属名是取自拉丁文的“盗匪”及“帝王”,种小名是为纪念罗曼·克里斯坦(Roman Kriegstein),他是个犹太人大屠杀的生还者,他的儿子亨利·克里斯坦(Henry Kriegstein)将标本捐赠给芝加哥大学[1][2]

特征

根据目前的唯一化石,暴蜥伏龙的身体比例类似暴龙科的未成年个体。头颅骨较大、较结实。后肢长、适合奔跑,前肢瘦小,只有两指。这与一些白垩纪早期的较原始暴龙类不同,例如帝龙,其头部较小、狭长,而前肢则有三指,帝龙仍保有许多基础型虚骨龙类的特征。

虽然暴蜥伏龙的身体比例与巨型的暴龙科相似,但其体型非常小,被估计只有3公尺长,体重约65公斤重;古生物学家葛瑞格利·保罗也估计暴蜥伏龙全长2.7公尺,重70公斤,是身形很纤细的暴龙类。正模标本(编号LH PV18)个体更只有2.5公尺长,被估计约于6岁时死亡

研究历史

发现过程

暴蜥伏龙的化石起源有很大争议。根据古生物学家彼得·赖森(Peter Larson)的追溯与探索,这个化石是由蒙古化石商人在日本东京卖给美国商人,这位美国商人再带回美国,在一场亚利桑那州的矿物与化石交易会卖出。经过多次交易后,眼科医生兼化石收集家亨利·克里斯坦获得这个化石。在这个时候的新闻,报导这个化石是一个来自蒙古的特暴龙未成年标本。亨利·克里斯坦将化石捐给古生物学家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塞里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个化石是个亚成年个体,发现于满洲义县组。经过正式研究、命名后,赛里诺将化石交给中国古生物学界。暴蜥伏龙的唯一化石,目前由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拥有、管理。

命名研究

在2009年,保罗·塞里诺、亨利·克里斯坦等人提出暴蜥伏龙的命名研究。塞里诺等人根据埋藏在母岩里的许多标准化石,例如鱼类贝壳…等化石,提出暴蜥伏龙化石应该来自于中国东北的义县组,地质年代约为白垩纪早期。在这个化石的母岩里,可发现一节鱼类脊椎、一个被压碎的软体动物贝壳。被压碎的软体动物贝壳无法鉴定是哪个物种,而鱼类脊椎被鉴定出属于狼鳍鱼Lycoptera),狼鳍鱼是白垩纪早期义县组的标准化石。但在这份研究里,塞里诺等人并没有将这个鱼类脊椎做出特征描述。

在这份暴蜥伏龙的第一个研究里,塞里诺等人推测这个标本是个亚成年个体,年龄约6岁。暴蜥伏龙是种早期、原始暴龙超科恐龙,可能代表暴龙超科演化至暴龙科的重要历程。赛里诺等人提出,暴蜥伏龙是种白垩纪早期的小型暴龙超科恐龙,身体比例、外形却类似白垩纪晚期的暴龙科,代表暴龙类在白垩纪早期已演化出大概的身体外形,例如:大型头颅骨、前肢有两指、长后肢,之后才演化出巨大体型。这结论与过去研究互相冲突,当时已知的原始暴龙超科都是头颅骨小、前肢长、前肢有三指的动物。

重新研究

在2010年10月,科学期刊《自然》网站公布一则新闻,黑山地质学研究机构(Black Hills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Research, Inc.)主席彼得·赖森宣称发现暴蜥伏龙的化石来源,而它们并非原始暴龙超科动物[3]。由于这个化石的来源处不明,加上只根据鱼类脊椎、贝壳而推定生存年代,赖森对暴蜥伏龙非常好奇。赖森追溯化石的转手过程后,提出这个化石可能来自于外蒙古的白垩纪晚期地层,地质年代约7000万年前。赖森提出暴蜥伏龙的化石需要重新鉴定,并对母岩里的花粉做定年测试。

在2011年6月,彼得·赖森等人提出暴蜥伏龙的重新研究,公布于期刊《PLoS ONE》。在塞里诺等人的最初研究里,提到暴蜥伏龙的脊椎几乎愈合,显示它们是亚成年个体,年龄估计约6岁;彼得·赖森等人则提出这个标本是个未成年个体,年龄估计约3岁。赖森等人并质疑化石的生存年代,他们认为最初研究并没有明确提到鱼类脊椎的形状、大小、特征,因此无法明确归类于狼鳍鱼。赖森等人认为这鱼类脊椎属于谐鱼形目(Ellimmichthyiformes),谐鱼形目生存于白垩纪各时期,因此无法当作辨别年代的标准化石。

赖森等人认为暴蜥伏龙不是生存于白垩纪早期,而是白垩纪晚期。此外,他们也提出暴蜥伏龙与暴龙科幼年个体的相似处,根据化石的可能发现处与生存年代,暴蜥伏龙有可能是勇士特暴龙的幼年个体。但是,目前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暴龙科成长模式研究,还不能比对暴蜥伏龙、特暴龙是否为同种动物。至于塞里诺等人所提出的暴龙类生长理论,暴龙类先演化出大型头颅骨、前肢有两指、长后肢,之后才演化出巨大体型,因为暴蜥伏龙可能生存于白垩纪晚期,这个理论遭到推翻。

参考文献

  1. (英文)Sereno P., Tan L., Brusatte S. L., Kriegstein H. J., Zhao X. and Cloward K. Tyrannosaurid skeletal design first evolved at small body size. Science. 2009, 326: 418–22 [2018-07-03]. doi:10.1126/science.1177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3). 
  2. (英文)Ansari, Azadeh. Tiny T. rex fossil discovery startles scientists. CNN.com. 2009-09-17 [2009-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3) (英语). 
  3. (英文)Corbyn, Zoë. Big Row over tiny T. rex. Nature.com. 11 October 2010 [201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