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基督教会协会的动向
![]() |
《普世基督教会协会的动向》是赵紫宸所著作品,出自于《赵紫宸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作品原文
普世基督教会协会来源很久。自路德改教以后,四五百年来,时有人想教会不应分裂,而实际却越分越多,即美国一国竟有二百三四十个宗派之多。
最近四五十年内,中国与普世教会运动才开始发生关系,1910年在苏格兰之爱丁堡开世界教会宣教大会,中国有诚静怡先生参加,大家觉得教会必须联合起来,在此次会中诚先生于七分钟之内阐明七点,西方人士颇觉惊讶,当时爱丁堡大学便赠与博士学位,开中国之新纪元。此后中国更注意此事,组织中国基督教续行委办会。1912年英国、加拿大、美国各派之圣公会联合起来而成为中华圣公会,随之中华基督教会亦组织成功,为今全国第一大教会;其次浸礼会,美以美会等韦斯利宗的各教会也联合起来,其他许多教会内部也联合起来。1922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在清华大学开会,我本人也曾参加,这些年轻的人也是在一些有智能的领导之下,组织成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同年中国教会在上海开一大会,组织一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为世界基督教协进会之一员。此时正值非基督教运动在中国出现,一般过激分子出而打击基督教,他们提倡收回教育权运动,当时陈启天、余家菊即为主力分子,教会在四面楚歌情况之下仍努力推进。燕京大学首先向政府立案,其他许多教会学校已准请立案。
1928年敝人来燕京时,学校即给假半年出席耶路撒冷世界教会宣教大会。1925年在斯德哥尔摩开生活与事工大会,中国无人参加。1927年在瑞士洛桑开信仰与典制大会,中国有我和刘廷芳先生(前燕大宗教学院院长)参加。翌年我又去耶路撒冷参加世界教会宣教大会。1937年在英国爱丁堡开生活与事工大会,中国又有刘廷芳先生参加。1938年在印度玛德拉斯开宣教大会,时中国已与日本开战,然中国三十位代表之态度非常持稳,言论也非常公正,颇为世界人士所敬佩。1939年欧洲战事亦起,但战前经1937年爱丁堡大会上各教会已同意组织世界性的教会组织。遂于1938年在荷兰Utrecht起草宪章,后送各教会。1939年大战前夕在荷京阿姆斯特丹开世界青年大会。会毕,战事爆发,我们与国外联络中断。1947年(战后二年)在美国开普世会协会筹备会,我也去参加,同时加拿大也开了宣教大会,我也顺道参加,以后又有许多小会。其中同年在奥斯陆开的世界青年大会,中国有二十多位代表参加。我们燕京也有两位参加,可惜同来以后兴趣减少,此次我当竭力避免。以上是普世会协会的简短历史,你们看中间有许多支流,而最后汇入大洋。所以教会合一是必然的。
【注】:以上为原文部分内容
出处收录
此文出自于《赵紫宸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作者简介
赵紫宸(1888—1979),举世公认的中国基督教神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基督教本色化神学奠基人,基督教诗人。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硕士,东吴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荣誉神学博士。任东吴大学哲学系教授、东吴大学校务长、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教授及院长,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六位主席之一。他深受西方基督教自由神学的熏陶,终生努力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神学精华进行融合。他的著述是研究中国基督教神学、中国基督教史的必读书目。编者简介赵晓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基督宗教史、近代社会史、中西交流史。出版专著《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本土和现代的探索》,译著《革命之火的洗礼:美国社会福音和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北京的行会》、《寻找老北京》,编译《北京研究外文文献题录》,发表论文60余篇。
神学
神学(theology),又称圣经学。是欧洲著名的经院哲学的前身。最早的神学起源于圣保罗[1],圣保罗用基督的话语来解释天地奥秘、人生百态,遂成神学之基础。5世纪左右,圣安东尼奥用圣经来补充他自己的元素论,进一步为神学奠定基础。到了中世纪早期,神学家只是对基督教的圣经、信条加以阐述,或对文献、经籍的一些段落进行注释。到11世纪,神学命题日益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人们将正反两面的理由或意见列举出来,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当时称这种方法为辩证法。而辩证法也成为经院哲学的基础。并日益成为神学的理论基础。而教授神学的学校即为神学院。最早的神学院是的巴黎大学,罗马大学后来居上,成为当时罗马教廷名下的第一神学院。13至15世纪的枢机主教[2]大多从这里毕业。当今的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也是罗马大学神学院的神学院长。
参考文献
- 跳转 ↑ 《圣经》里面为上帝传福音的先知们全都没有读过神学院,新浪博客,2017-05-28
- 跳转 ↑ 教你分清枢机主教、正权主教、助理主教和辅理主教,腾讯网,20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