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晋北道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晋北道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道情艺术在中国说唱艺术和戏曲艺术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据南北20个省区的统计,各种俗曲道情仍不下90多种,其中歌曲道情4种,皮影道情3种,说唱道情70种,戏曲道情13种。

山西是个道情艺术比较盛行的地区,在曲种上有晋北说唱道情、晋南说唱道情、阳城说唱道情、长子说唱道情以及太原说唱道情等十几种。在剧种上有晋北道情、晋西道情(亦称临县道情)、洪赵道情。

2006年5月20日,晋北道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简介

关于晋北道情的源流,沿革,很少有文字记载,只有些口耳相传的说法。据神池县道情剧团老艺人吴喜娃同志听其前辈传说:“古代终南山上有一种琴音异常优美,人们便仿此琴音编歌演唱流传民间,后道家搜集又编为‘道歌’,道情是由道歌发展而来的,据说道歌产生于汉唐时代。”《唐书礼乐志》记载说:(大意)玄宗喜神仙之事,曾召道士司马承祯等人制曲十余首,总名“道曲”。道歌、道曲均是与道教有关的曲调,可能是道情的最初形式。道歌、道曲发展成道情之后,一般均为说唱艺术形式,它是以描述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事件为主要演唱内容。这是道情在艺术形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前者是歌曲,后者为曲艺;前者以抒发感情为主,后者重在说唱故事

道情由说唱向戏曲转化,是道情在艺术形式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晋北道情是山西道情戏中成戏最早的,它是乾隆初年借助“风搅雪”的组班形式,在与“勾腔”的交流结合中登上戏曲舞台的。“勾腔”又称“挠勾腔”或“老勾腔”,是与“京腔”齐名、与昆曲同期的一个剧种。

晋北道情和其它戏曲剧种一样,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它包括“唱念做打”四功,不过由于它演唱内容的关系,以“唱念做”三功为主。晋北道情属“联曲体”的戏曲音乐体制,拥有丰富的唱腔曲调,它不仅继承了古老的传统道情与民间道情曲艺,也融合了民歌及地方小戏的某些音乐成分,同时又兼有地方大戏的部分唱腔曲调,故有“道情72调”之称,今存套曲13种96曲。道情最早的伴奏乐器[2]以鱼鼓、简板为主,发展成戏曲后仍保留了鱼鼓,在文场乐器中增加了横笛、大板胡、小板胡、扬琴、四胡等。

视频

晋北道情 相关视频

晋北道情
中国传统戏曲知识知多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 2006-06-02
  2. 各种乐器特点,个人图书馆,200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