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天和蜜蜂(穆旦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作品原文

作者:穆旦

春天是人间的保姆,

带领一切到秋天成熟,

劝服你用温暖的阳光,

用风和雨,使土地重复,

林间的群鸟于是欢叫,

村外的小河也开始忙碌。


我们知道它向东流,

那扎根水稻已经青青,

红色的花朵开出墙外,

因此燃着了路人的心,

春天的邀请,万物都答应,

说不得的只有我的爱情。


那是一片嗡营的树荫,

我的好姑娘居住在其中,

你过河找她并不容易,

因为她家有一窠蜜蜂,

你和她讲话,也许枉然,

因为她听着它们的嗡营。


好啦,你只有帮她喂养

那叮人的,有翅的小虫,

直到丁香和紫荆开花,

我的日子就这样断送:

我的话还一句没有出口,

蜜蜂的好梦却每天不同。


我的埋怨还没有说完,

秋风来了把一切变更,

春天的花朵你再也看不见,

乳和蜜降临,一切都安静,

只有我的说不得的爱情,

还在园里不断的嗡营。


直到好姑娘她忽然叹息,

那缓慢的蜗牛才又爬行,

既然一切由上帝安排,

你只有高兴,你只有等,

冬天已在我们的头发上,

是那时我得到她的应允。

1945年4月

作者简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

穆旦6岁即发表习作,青年开始诗歌创作,之后一直寄情于现代诗,联大毕业后,曾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国外深造回国后,担任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文革中遭受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穆旦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9岁。[2]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译《中国现代诗选》在伦敦出版,其中就选译了穆旦诗九首。1952年,穆旦的两首英文诗被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莫尔(Hubert Creekmore)编选入《世界名诗库》(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时入选的其他中国诗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

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3]

袁可嘉在《诗的新方向》中认为,穆旦“是这一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才之一”,现在看来这一判断是准确的。

袁可嘉回忆了现代文学史上现代化新诗潮的由来和发展,认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诗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实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语言艺术‘现代化’的问题上,他比谁都做得彻底”。不过袁又指出,这样的“彻底性”难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诗作中带来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涩,使他的作品到今天还不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赏,是我们应当吸取的教训。[4]

王佐良认为“无论如何,穆旦是到达中国诗坛的前区了,带着新的诗歌主题和新的诗歌语言,只不过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迟迟地不来接近他罢了”。王佐良还谈到了穆旦晚年的诗作,认为诗人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无可企及的诗才。他认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