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日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日鳽 (学名:Eurypyga helias)体长43-48厘米。头部为黑色或蓝灰色。[1]脸两侧各有两条白色条纹。体羽色彩斑驳,主要为棕、黄和黑色交杂并具白斑。觅食或潜伏时,体羽看上去颜色暗淡,具伪装性。然而,在飞翔或炫耀时,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当圆而宽的翅膀展开时,便露出绚烂的金黄色块斑、栗色的初级飞羽以及尾部栗色的条纹。日鳽的“正面炫耀”并非用干求偶,而是作为一种示威或保护手段。从一只隐秘的鸟到一只有巨大威慑力的鸟,在这风格迥异的转变过程中,其翅膀上的块斑发挥著突出作用,犹如令人望而生畏的“眼睛”(也被比做旭日,该种鸟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日鳽见干新热带地区的低地,分布范围从危地马拉至玻利维亚东部和巴西中部。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溪流和湿地边缘,受到惊扰时会躲到植被下寻求遮蔽。摄食多种淡水中的小动物,包括软体动物甲壳类水栖昆虫、小鱼等。营巢于灌木或树上,距离地面可达7米,巢由泥浆、草、树枝、,叶筑起,大致呈杯形。窝卵数通常为2枚;卵呈浅黄色,略带粉色,有深色点斑。双亲共同孵卵(约30天)及育雏。

物种学史

在分子生物技术大规模应用于鸟类辨识前,明德尔对鹤形目分类有一番很好的总结,他和奥尔森(1985)都建议将日鳽纳入鹭科和拟鹑科的古老分支。库阿卡夫特(1982)基于日鳽的颅骨结构,将其归类在新喀里多尼亚的鹭鹤附近,但他同时声明,鹭鹤与新西兰已灭绝的adzebill(Aptornis)关系最近。希伯利和阿尔奎斯特在进行DNA杂交研究时,并未将日鳽和鹭鹤放在一起,而是把它和秧科以及鸨科列为一组。霍德等(1997)利用12s rDNA基因分析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日鳽和鹭鹤处于同一分化枝,Aptornis被排除在外。哈克特(2008)对19个独立基因位点的核DNA序列的对齐分析以及鸟类系统树的结构重排研究表明,日鳽确是鹭鹤的姐妹群,两者所属科都不在鹤形目的中心区域。

形态特征

日鳽身材结实,颇似鹭,颈长、腿长。头黑色,上具白色眉纹和颧纹。喉部的白色向后延伸至颈前以及胸和腹的中央时,渐变为各种浅黄色和杂有黑棕色的斑块,但色泽仍比身体其馀部分显淡。尾下覆羽白至浅黄色,并杂有一些靓丽条纹。背及颈侧为黑、褐相间的彩色条纹,越往背后越密集,在胁部颜色变淡。肩羽浅灰棕色至黑色,上缀白色大斑。翅和尾具黑、灰色条纹。翅膀展开时可见金黄色如“太阳”状的图案(范围包括除初级飞羽翼端的一些次级飞羽和大覆羽)。一条栗色和黑色相间纹带覆盖在内侧初级飞羽的基部和外侧初级飞羽的翼端。扇形尾部则有两条栗色和黑色相间纹带。雄鸟翕呈浅黄色,雌鸟为蓝灰色或黑色。

幼鸟体色与成鸟类似,但雄性成鸟的羽色不及雌鸟甚至幼鸟那般明艳。日鳽栖息时体羽呈保护色。在炫耀时会展现翅膀和尾部鲜艳的金黄色及栗色斑纹。

虹膜红色;眼睑黄色。喙长而尖。嘴基褐色,嘴端橙黄色。上嘴大部分黑色;下嘴橙黄色。跗跖亮橙色,趾的上表面为棕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199~295克,♀188~211克(秘鲁亚种);体长430~480毫米(秘鲁亚种);嘴峰♂59~65毫米,♀57~65毫米(指名亚种);翅♂204~231毫米,♀208~227毫米(指名亚种);尾♂153~165毫米,♀154~167毫米(指名亚种);跗跖♂54.1~58.0毫米,♀54.6~59.3毫米(危地马拉亚种)。(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它们的栖息地为靠近小溪、河流、湖泊或潟湖的开阔森林和林地。

生活习性

日鳽为陆栖性鸟类,通常不易被察觉。它们的步伐缓慢而谨慎,有点类似秧鸡,比如走动时脖子先向前伸,然后身体跟进,头部上下来回摆动。在寻找猎物时,也能利用翅膀在岩石间敏捷跳跃。受到惊扰时会站上悬空的树枝。飞行时先“大幅挥动翅膀1~2次,随后一次长滑翔”,如此循环往复。日鳽具有“摆尾”特性,摆动时体背左右摇晃,而头保持不动。休息时偶尔开阖嘴部,仿佛在呼吸。日鳽不喜群居,通常单独或成对出没在那些可以避免太阳直射的树阴下。

鸣叫:清晰、降声调的哨音 “ eeeeeeeeuree ”,主要出现在早上;其他还有一系列短哨音或悦耳的“ ko way ”声。

日鳽从浅水域及水边觅食,对象包括多种小动物,如昆虫蠕虫和其他甲壳类、蝌蚪、蛙、小鱼等。它们常常像一只小鹭那样捕食;悄悄地接近猎物,头向后缩,然后喙猛然向前戳。 由于主要在开阔的河流栖息地觅食,日鳽可能受到大型森林猛禽和巢捕食者的攻击。

分布范围

  • 仅分布于新热带区。


繁殖方式编辑 日鳽的求偶期始于每年的1月份。在繁殖季具有领域性,个体间筑巢间距不低于500米。

巢筑在狭窄的树枝上,大致成杯形,巢材为泥浆、草和小树枝。繁殖期开始于雨季到来时,那时便有用于筑巢的泥浆。一窝产卵1~2枚(一般为2枚);卵为浅黄色,略带粉色,有不规则的紫色点斑,卵重约20.7克,大小为39.6×32.5毫米。孵化期约为30天,双亲共同孵化。孵化的雏鸟覆有浓密的绒毛,为乳白色至褐色,带有明显的黑色斑纹。雏鸟留巢22~30天后飞羽长齐,但会飞后仍会继续依赖亲鸟的一方或双方达2个月以上。人工饲养的日鳽在2岁时达到性成熟,可以活到30多岁。


种群现状

日鳽的全球种群数约在500,000~4,999,999只(A.Panjabi in litt. 2008)。基于亚马逊森林采伐模型,推测该鸟分布区的栖息地在3代多的时间(17年)里丧失了17.6~20.2%(Soares-Filho et al. 2006,Bird et al. 2011),下降幅度低于25%。

尽管日鳽分布广泛,未被视作受胁种,也无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证据,但在某些分布地出现了数量减少,如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和法属圭亚那。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参考文献

  1. 日鳽简介.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