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約瑟
施約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1831年5月21日(或6日)—1906年10月15日)是19世紀美國聖公會派駐中國的一位主教,翻譯了北京官話舊約聖經和文理本新舊約聖經,創辦了上海聖約翰大學。
聖經古譯本是指在基督時代前幾個世紀的舊約譯本[1]。希伯來文古抄本十分稀少,古譯文能幫助我們認識古代的希伯來文經文,它們有極重要的參考價值:另一方面,猶太教及基督教的信仰之所以流傳廣泛,譯本是功不可抹的[2]。
目錄
[隱藏]簡介
1831年5月21日(或6日),施約瑟出生在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立陶宛小鎮陶拉格,父母都是猶太人。幼年父母雙亡,由同父異母的兄長撫養。1848年,施約瑟就讀於日托米爾的拉比學校,1852年進入普魯士布雷斯勞大學,在那裡接觸了一批信仰基督教的猶太人。1854年,施約瑟移民到美國紐約,做裝運玻璃的工人。1855年4月2日,他在守逾越節晚餐時,決定受浸歸信基督耶穌。 1856年,施約瑟就讀於紐約州Allegheny市的長老會的西方神學院。由於美北長老會沒有批准他到海外傳教的請求,在1857年他轉入紐約市的聖公會神學院( Episcopal General Theological Sminary )。1859年7月7日,施約瑟被按立為聖公會的會吏。一周以後即啟程前往中國上海,成為美國聖公會的一名海外傳教士。
施約瑟頗有語言天賦,在上海三年期間(1859年——1862年),他學會了上海話、官話(國語)和文言文。當《北京條約》簽訂、北京向外國人開放以後,施約瑟立刻請求前往北京。他在北京居留12年之久(1862年-1874年),在傳教方面收效甚微,九年中只為三名中國人施行洗禮。不過在1864年他和另外幾位傳教士(艾約瑟、包約翰、白漢理、丁韙良)組成了北京翻譯委員會,着手將聖經翻譯成北京官話。由於他精通希伯來文,因此主要負責舊約部分。1872年,北京官話的新約譯本完成;1874年,北京官話的舊約譯本完成。1878年,英國聖經公會將舊約和新約合併出版,即是北京官話新舊約全書。這部新舊約全書是第一部北京官話聖經,比後來的官話和合本早四十年。1868年,他在北京與英國女傳教士 Susan M. Waring(1837-1909)結婚,二人後來育有一子一女。
1875年,施約瑟計劃在中國創辦一所學院,因此他回到美國,進行募捐活動。1877年10月31日,施約瑟在紐約市曼哈頓的恩典堂(Grace Church)被祝聖為聖公會上海傳教區的主教(Missionary Bishop of Shanghai)。隨後他以上海主教的身份,在1878年7月,前往倫敦參加了普世聖公宗藍柏會議(Lambeth Conference)。
施約瑟回到上海以後,將原來的兩所聖公會學校培雅書院和度恩書院合併,着手籌建聖約翰書院(Saint John's College)。1879年,施約瑟主教看中了西郊蘇州河轉折處的一塊面積84畝的土地。這塊土地是英國商人、兆豐洋行(H.Fogg & Co.)大班福格(H.Fogg)在1864年買下、所建的私人花園的一部分,已經建成極司非爾路,可通靜安寺。1879年4月14日(復活節的次日),舉行了學校的奠基儀式;同年9月,聖約翰書院開學,有十名老師(美籍華籍各半),及62名學生,用國語和上海方言授課,學習神學、西學、國學。書院共設六年課程,分為預備( preparatory )、神學、學院( college)。
美國聖公會後來在中國的傳教活動,主要集中在長江中游地區。1881年夏天,施約瑟主教前往此一帶視察教務。8月12日,由於武昌的天氣極為炎熱,施約瑟嚴重中暑,痙攣,昏迷不醒達數日之久。8月23日,乘船回上海休養。次後,施約瑟四肢行動不便,連說話也受影響。1882年,施約瑟前往瑞士療養。1883年,他辭去了美國聖公會主教職務。1886年,他回到美國,居住了9年。聖約翰書院也由卜舫濟擔任校長。在此期間,施約瑟又將新舊約聖經翻譯為文言文,即施約瑟文理譯本。中風之後的施約瑟只有兩個指頭能活動,所以他用這兩指翻譯的聖經又稱文理二指版聖經。
1895年,施約瑟夫婦再度回到上海。由於日本的印刷更有效率,1897年,施約瑟夫婦移居日本東京。1899年和1902年,他的北京官話舊約聖經和文理新舊約聖經先後在東京印行。此後他又準備製作串珠注釋版。1906年10月15日,施約瑟因糖尿病而離世,享年75歲。
視頻
施約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移至 ↑ 兩千年前的舊約聖經古代譯本,搜狐,2020-05-04
- 移至 ↑ 解密:聖經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有那麼多版本?,搜狐,201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