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村(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松華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新街村 |
中文名 : 新街村 所屬地區: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松華鄉 |
新街村隸屬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松華鄉,地處松華鄉東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40公里,到鄉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市區70公里。東鄰嵩明縣,南鄰尋甸縣,西鄰富民,北鄰嵩明縣。轄新街、馬勞力等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93戶,有鄉村人口1701人,其中農業人口1701人,勞動力119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52人。全村國土面積15.91平方公里,海拔2200米,年平均氣溫13℃,年降水量976毫米,適合種植糧食、蔬菜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4117畝,人均耕地2.6畝,林地15225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8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 全村有 493戶通自來水(占農戶總數的100 %)。有493戶通電(占農戶總數的100%)。該村到鄉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2輛,拖拉機2輛,摩托車28輛。到2008年底,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5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4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歷史沿革
現今的新街社區原馬喇利村,屬古驛道重要交通驛站,原屬嵩明縣轄地,是倘甸、亦郎、祿勸等地官賈至省會途徑要到,山道林茂草深,土匪為患,搶劫過往行人。 明代為了維持交通安全,在此山險路僻之處設置哨所,名馬喇利哨,派兵常駐守哨,日久成為村落。據道光昆明縣誌記載,馬喇利哨在城北90里。明崇禎時,經雲南分守還普帶管兵巡案普道布德司右參政,派楊恩查哨,查到哨頭李召慶委實在哨防守,故請奏皇帝賞給李召慶冠帶把總,管理馬喇利哨,由昆明縣衙署每年撥守哨費銅錢3千文,故而劃歸昆明縣,昆明縣對馬喇利哨按兩院 (督察院、安察院)札由,一應雜派差事俱優免,哨頭李召慶鍥石兩院答付碑記,今已400餘年。 中華民國時期,住戶逐漸增至20多戶,嵩明縣政府向雲南省政府申報,要求將馬喇利哨劃給嵩明縣,民國23年 (1934年)7月16日,經雲南省民政廳調查,認為當地群眾風俗習慣與嵩明相同、土地相連,裁決劃給嵩明縣管轄,因當地住戶遵守明代兩院答付碑記,不願劃給嵩明縣,他們扶老攜幼到省政府、昆明政府請願,故而沒有劃成。民國31年 (1942年),石耳朵李行在馬喇利哨當哨長,帶領撒腳地人在該地踩街,(當時無人居住),由清水溝、發着、茨門樓合設街市,從此得名哨新街。清代屬昆明縣北倉堡,民國屬蒼竹鄉。 1950年9月,昆明縣人民政府,在建政期間,調整區劃規模,準備將哨新街調整給嵩明縣管轄,消息傳到哨新街,當地群眾聯名上書到昆明縣人民政府,昆明縣人民政府尊重當地群眾的意願,打消調整念頭,並為該地恢復學校,給群眾做好安定工作。政區隸屬昆明縣第四區蒼竹鄉,1953年屬昆明市第七區雙哨鄉,1956年10月屬龍泉區,雙哨鄉。1958年夏秋之交,併入官渡區。2004年由官渡區劃歸盤龍區。 2009年8月松華鄉撤鄉改設街道,新街村委會隨之改設社區。 新街的原著居民是彝族和苗族,現在居住在此的漢族據當地人講是在明清時期隨邊疆屯軍而來。古時,新街由周邊4戶富農共同籌資建設,作為當時昆明進京、去貴州、四川的必經之路,新街是重要的軍事哨點。在民國時期,仍然享有「一不抓兵,二不派款,三不交糧」的優惠政策,也享有 「最遠的城鎮戶口」的優待。新街社區的彝族聚居村那古箐至今還保有一塊明清時期的石碑。
資源經濟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117畝(其中:旱地 4117 畝),人均耕地 2.6 畝,主要種植烤煙、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 15225畝;水面面積50畝;其他面積 4469 畝。 該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80.2萬元,實現了2012年小康社會擬定目標值,超出15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8萬元,占總收入的50.01%;畜牧業收入 165.6萬元,占總收入的 49.3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6頭,肉牛130頭,肉羊1230頭);林業收入2.3萬元,占總收入的0.68%。農民人均純收入24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第三產業比重低。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糧食、烤煙,主要銷售往省內。曾發展烤煙特色產業。少量種植有中草藥當歸、柴胡等。目前有大量三七種植。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93戶,共有鄉村人口1701人,其中男性856人,女性845人。其中農業人口1701人,勞動力119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彝族74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61人,參合率80%;享受低保7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0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6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3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2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小學1所,校舍建築面積300平方米,擁有教師13人,在校學生197人,距離鄉中學30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96人,其中小學生197人,中學生9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