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 的图片

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全称:中华民国驻印军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简称:新一军公墓)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一军全体官兵响应孙立人军长的号召,捐款购地为阵亡战友修建的墓园。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濂泉路至广园东路区间。

新一军公墓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公布时间为2015年12月。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落成于1947年[1]。  

建造历史

民国卅一年(1942年),国民革命军派兵进入缅甸助战,惟因英军溃败,国军遭日军重击。新卅八师师长孙立人率部退入印度,在当地成立中国驻印军新一军,接受美式训练。1943年,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反攻缅甸,打败日军。

民国卅四年(1945年)5月,孙立人率新编第一军返广西南宁,准备进军东京。8月15日,侵华日军投降。9月6日,新一军奉命进入广州,接受日军第二十三军投降。

同年9月16日上午11时,广州受降典礼甫结束,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便指示李鸿将军等,立即着手筹备建筑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广州公墓,并沿用印缅战场上高空侦察的方法,三次乘坐军用飞机,盘旋于广州上空为公墓选址。孙立人解释选址理由和经过:“广州为革命策源地,国民革命之先烈墓园多在于是,爰议卜选佳城,以为异域成仁诸烈士归骨之所,其已安葬于缅北密支那、八莫、南坎等地中国公墓者,亦各遵其遗嘱,捡其骨灰,移葬于此,初以择地不易,立人三作空中勘察”。公墓地址“前带沙河,后依云山,东北为第一师阵亡将士墓园,十九路军沪战殉国官兵公墓在其南,其西则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及朱执信廖仲恺诸先生之兆在焉。诸烈士得以与革命先烈比冢长眠,忠骨名由,而垂不朽矣。”

1945年11月5日,新一军公墓奠基。墓园涵盖马头岗南面的整幅向阳坡地,规模与原来的十九路军坟场相当。孙立人委派黄至和杨一立两人为广州新一军公墓的监工。并要日俘“以流汗换流血”,每日派600人轮流到沙河白云山马头岗之阳,挖山移土开拓公墓用。前后共有5.6万名日俘参加了广州新一军公墓的土石方工程。黄至与杨一立每日从沙面新一军军部驾驶吉普车至沙河新一军公墓建筑工地亲自清点日俘到场人数。

杨一立说,当时新一军有3个师外加1个直属单位,合共5万多人,每人捐出一个月的薪水,向广州市地政局购地10.05公顷用以兴建公墓。孙立人曾说,新一军公墓的建筑经费,是由全军将士“节衣食、省血汗”集体捐输而来的。公墓的修建合共耗资法币7000万元。

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的骸骨、骨灰收集地点,主要集中于缅北的胡康河谷、孟拱河谷,以及密支那诸主要战场。各部队、中国驻印军留守人员,将收集到的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的骸骨、骨灰向孟拱河谷、密支那次第运送、归拢集中。

1945年末至1946年初,孙立人将军向美军借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C47-2型运输机[2](可搭载运送飞机的运输机),多架次分批将印缅阵亡将士的骸骨、骨灰从密支那直接空运飞抵广州。每架次C47-2型运输机运载两辆装满印缅阵亡将士骸骨和骨灰的军用大卡车。飞机在广州天河机场着陆后,装满印缅阵亡将士骸骨和骨灰的军用大卡车便从机舱驶出,直接驶到新一军公墓建筑工地。负责现场监督公墓建筑施工的杨一立亲眼目睹。

民国卅六年(1947年)4月,公墓竣工。6月3日,新一军驻穗人员在永汉戏院对面专营西餐的哥伦布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秘书梅汝璇宣布了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举行落成揭幕典礼及公祭该军阵亡将士等事宜,择定在当年9月6日,即新一军进驻广州两周年纪念日,举行落成暨公祭典礼。

公墓在落成后,管理工作由新一军独自承担,并无移交地方接管。

随着1945年底广州受降任务的完成,中国驻印军新一军的历史使命也同时结束。嗣后,新编第一军进行休整和扩充,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由于中华民国国军内部倾轧,1947年4月26日,孙立人被迫离开新一军,接受新任命。同年9月6日的广州新一军公墓落成典礼,是孙立人远赴台湾训练新军前,所要了结的一个心愿,也是其以原新一军军长的身份,在中国大陆的最后一次公开露面。落成典礼后,孙立人对留在公墓的从缅甸带回来的大象队中的最后三只大象作出分配:两只(公象林旺和母象阿沛)带往台湾,一只送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供广州市民观赏。孙立人在离开后仍然记挂著公墓的管理。直至1948年6月23日,时为新七军军长的原新一军新38师师长李鸿,还打电报向远在台湾练兵的孙立人汇报:“广州公墓管理费已请新一军每月提前汇发。”

视频

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 相关视频

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即将归国
历时22年“新一军公墓”确定原址保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