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全稱:中華民國駐印軍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簡稱:新一軍公墓)是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一軍全體官兵響應孫立人軍長的號召,捐款購地為陣亡戰友修建的墓園。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濂泉路至廣園東路區間。

新一軍公墓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公布時間為2015年12月。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落成於1947年[1]。  

建造歷史

民國卅一年(1942年),國民革命軍派兵進入緬甸助戰,惟因英軍潰敗,國軍遭日軍重擊。新卅八師師長孫立人率部退入印度,在當地成立中國駐印軍新一軍,接受美式訓練。1943年,中國駐印軍新一軍反攻緬甸,打敗日軍。

民國卅四年(1945年)5月,孫立人率新編第一軍返廣西南寧,準備進軍東京。8月15日,侵華日軍投降。9月6日,新一軍奉命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二十三軍投降。

同年9月16日上午11時,廣州受降典禮甫結束,新一軍軍長孫立人便指示李鴻將軍等,立即着手籌備建築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廣州公墓,並沿用印緬戰場上高空偵察的方法,三次乘坐軍用飛機,盤旋於廣州上空為公墓選址。孫立人解釋選址理由和經過:「廣州為革命策源地,國民革命之先烈墓園多在於是,爰議卜選佳城,以為異域成仁諸烈士歸骨之所,其已安葬於緬北密支那、八莫、南坎等地中國公墓者,亦各遵其遺囑,撿其骨灰,移葬於此,初以擇地不易,立人三作空中勘察」。公墓地址「前帶沙河,後依雲山,東北為第一師陣亡將士墓園,十九路軍滬戰殉國官兵公墓在其南,其西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及朱執信廖仲愷諸先生之兆在焉。諸烈士得以與革命先烈比冢長眠,忠骨名由,而垂不朽矣。」

1945年11月5日,新一軍公墓奠基。墓園涵蓋馬頭崗南面的整幅向陽坡地,規模與原來的十九路軍墳場相當。孫立人委派黃至和楊一立兩人為廣州新一軍公墓的監工。並要日俘「以流汗換流血」,每日派600人輪流到沙河白雲山馬頭崗之陽,挖山移土開拓公墓用。前後共有5.6萬名日俘參加了廣州新一軍公墓的土石方工程。黃至與楊一立每日從沙面新一軍軍部駕駛吉普車至沙河新一軍公墓建築工地親自清點日俘到場人數。

楊一立說,當時新一軍有3個師外加1個直屬單位,合共5萬多人,每人捐出一個月的薪水,向廣州市地政局購地10.05公頃用以興建公墓。孫立人曾說,新一軍公墓的建築經費,是由全軍將士「節衣食、省血汗」集體捐輸而來的。公墓的修建合共耗資法幣7000萬元。

中國駐印軍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的骸骨、骨灰收集地點,主要集中於緬北的胡康河谷、孟拱河谷,以及密支那諸主要戰場。各部隊、中國駐印軍留守人員,將收集到的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的骸骨、骨灰向孟拱河谷、密支那次第運送、歸攏集中。

1945年末至1946年初,孫立人將軍向美軍借用當時世界上最大的C47-2型運輸機[2](可搭載運送飛機的運輸機),多架次分批將印緬陣亡將士的骸骨、骨灰從密支那直接空運飛抵廣州。每架次C47-2型運輸機運載兩輛裝滿印緬陣亡將士骸骨和骨灰的軍用大卡車。飛機在廣州天河機場着陸後,裝滿印緬陣亡將士骸骨和骨灰的軍用大卡車便從機艙駛出,直接駛到新一軍公墓建築工地。負責現場監督公墓建築施工的楊一立親眼目睹。

民國卅六年(1947年)4月,公墓竣工。6月3日,新一軍駐穗人員在永漢戲院對面專營西餐的哥倫布酒店召開新聞發布會,秘書梅汝璇宣布了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舉行落成揭幕典禮及公祭該軍陣亡將士等事宜,擇定在當年9月6日,即新一軍進駐廣州兩周年紀念日,舉行落成暨公祭典禮。

公墓在落成後,管理工作由新一軍獨自承擔,並無移交地方接管。

隨着1945年底廣州受降任務的完成,中國駐印軍新一軍的歷史使命也同時結束。嗣後,新編第一軍進行休整和擴充,成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由於中華民國國軍內部傾軋,1947年4月26日,孫立人被迫離開新一軍,接受新任命。同年9月6日的廣州新一軍公墓落成典禮,是孫立人遠赴台灣訓練新軍前,所要了結的一個心愿,也是其以原新一軍軍長的身份,在中國大陸的最後一次公開露面。落成典禮後,孫立人對留在公墓的從緬甸帶回來的大象隊中的最後三隻大象作出分配:兩隻(公象林旺和母象阿沛)帶往台灣,一隻送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供廣州市民觀賞。孫立人在離開後仍然記掛著公墓的管理。直至1948年6月23日,時為新七軍軍長的原新一軍新38師師長李鴻,還打電報向遠在台灣練兵的孫立人匯報:「廣州公墓管理費已請新一軍每月提前匯發。」

視頻

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 相關視頻

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即將歸國
歷時22年「新一軍公墓」確定原址保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