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诗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斗诗亭》,编剧:胡小孩。剧本由《剧本》1960年发表。
剧目介绍
评剧《斗诗亭》剧情介绍:
1958年,浙江海滨村,巧红、香红、小红三个姑娘组成花木兰棉花实验田小组,提岀亩产千斤口号,要夺棉花丰产跃进红旗。香红的父亲、生产队长田四保心中反对,其子党支部书记田上青支持。
棉苗不齐,队长偷着在桥亭内写讽刺诗:棉苗矮小产千斤,胆大包天……,三红从中得到启示,加紧施肥、整枝、打尖,使棉苗迅速成长,也在亭内写诗:种出花树上云霄,搭起天梯摘彩桃。她们夜宿棉田,灭虫保桃,终于取得亩产双千斤。县委书记亲自召开现场会,三红被誉为女状元,受毛主席邀请,进了北京。
中国戏曲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样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用来娱神的原始歌舞。《尚书尧典》上说:“於!子击石拊石,百鲁率舞。”《吕氏春秋古乐》上也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1]”;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视频
斗诗亭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傩戏是什么?傩戏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网,2015-07-18
- ↑ 历史知识 > 参军戏,国学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