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斑岩铜矿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斑岩铜矿床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斑岩铜矿床

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

定义;世界铜矿中最重要的矿床类型。

成因特征;陆相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

斑岩铜矿床是指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与中性—酸性斑岩体有关,成因上与火山—侵入活动有一定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蚀变和矿化分带性,矿石呈细脉浸染状的热液矿床。[1]

特点

斑岩铜矿床的特点主要有:储量大、品位低适于规模开采;与斑状侵入体相关;网脉状含角砾矿石;大规模的热液蚀变;浅成富集。   矿床埋藏深度浅,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的露天开采。矿石品位较低(Cu一般为0.4−1 %),但矿化分布均匀,矿石工艺性能稳定,可选性好。伴生有多种有用组份,除Cu、Mo、Au、W、Sn、Pb、Zn外,尚可综合回收Ag、Re、Co、S、Se、Te等元素。 矿石的特征为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次为斑铜矿、黝铜矿,伴生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磁黄铁矿以及金、银等矿物;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绢云母、绿泥石、重晶石等;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由矿化中心向外依次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矿体受侵入体和接触面的形态产状、裂隙构造等因素控制,主要有柱状、筒状、环状、似层状等。  

岩浆岩

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粗安斑岩、英安斑岩等,它们常与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钙碱性系列喷出岩有联系。—含矿斑岩体的形态多为岩株、岩筒或岩钟状,矿化集中在斑岩体上部或顶部的内外接触带中,出露面积一般较小(多<1km2)。  

围岩岩性

含矿斑岩体的围岩岩性多样,造成矿化类型的多样性。致密的硅铝质岩石可作为岩体顶盖的隔挡层,有利于矿液在岩体内部和接触带成矿;活泼的碳酸盐岩易于交代形成品位较富的脉状或似层状矿体,或在接触带附近形成矽卡岩矿体。斑岩型矿床常与脉状或矽卡岩矿床伴生。  

控岩控矿构造

含矿斑岩体和矿床受受区域性断裂构造控制,尤其是两组断裂的交汇处。矿体受岩体和围岩中的微裂隙控制(原生裂隙、层间裂隙、片理等);角砾岩体(筒)在一些斑岩型矿床中起重要控矿作用。  

围岩蚀变及分带

十分发育,范围可达数百米至数千米,并具明显的、规律的水平和垂直分带,由岩体中心向外: 钾化带(potassiczone)→石英−绢云母化带(绢英岩化带、似千枚岩化带,phylliczone)→泥化带(粘土化带,argilliczone)→青磐岩化带(prophyliticzone)。   矿化主要与钾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关系密切。由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硫化物总量增加,黄铜矿/黄铁矿比值减小。围岩蚀变的带状分布规律是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大地构造背景

斑岩型矿床主要产于汇聚板块的边界,包括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岛弧和陆缘弧环境(滨太平洋带),以及陆−陆碰撞造山(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亚−蒙古带)环境。岛弧环境主要环绕西太平洋广泛分布(印尼、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国);陆缘弧环境广泛分布于太平洋东海岸,经典成矿省包括安第斯中部(智利、阿根廷、秘鲁)和美国西部;碰撞造山环境主要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西起西班牙,经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亚美尼亚、伊朗、巴基斯坦,东到中国西藏和缅甸等地)和中亚−蒙古带(西起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经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东到黑龙江)。  

矿产意义

铜矿化主要产在绢英岩化带和钾长石化带。矿体主要产于侵入体的内外接触带中,矿体常受侵入体的形态和产状以及环状裂隙等所控制。铜矿化以细脉和浸染状矿石为特征。原生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和辉钼矿等。矿石品位较低,一般为0.4—0.8% ,高者达 1% 以上,但次生富集带中可达 1—2% 。伴生元素有金和钼等,这类矿床已成为钼的主要来源之一。  

参考来源

在阿拉斯加探索世界最丰富的铜矿床 -Trilogy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