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敬史君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敬史君碑

 

 

 

敬史君碑》,全称是《禅静寺刹前铭敬史君之碑》。据碑文记载,此碑刻石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其主要记述了敬显俊(即敬史君)的生平、履历和功德。赞颂了其担任地方官时治理有方,勤政爱民的诸多事迹。

简介

《敬史君碑》是北齐敬显隽(敬史君)的功德撰铭。该碑碑文共二十六行,满行五十一字,全文共一千二百六十五字,字迹保存基本完好。 该碑通高250厘米(碑座除外),宽84厘米,厚26厘米。90厘米高的碑额上,碑额雕刻为蟠龙倒首,中间为一龛,龛内造像为释迦佛,佛两边为二弟子二菩萨,后边为二飞天,下边为九位供养人,雕工精细,是研究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碑文为由隶到楷过渡的魏书体,清人辑入《金石萃编》。

地理位置

《敬史君碑》现位于长葛市第十四初级中学(原老城镇第一初级中学)院内。长葛县,隋置,相传这里是上古时葛天氏的故地,历史悠久,人文灿烂。

历史

此碑刻于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原立于颍川长社县禅静寺前(今老城镇西北4公里、辘轳湾村西),后寺毁碑没,长埋地下。清雍正六年(1728年)农民耕地时发直到清乾隆三年当地农民掘土时才重见天日,碑体保存完好,碑面平滑如初。十四年(公元1749年),移立于城内陉山书院(今长葛市第十四初级中学),建亭保护,并在碑阴刻跋,沈青崖撰文,张庚书丹。现立于长葛市老城镇。

1963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拓片曾于1973年赴日本展览,并编入书法大字典。“文化大革命”中,碑额上的释迦佛、蟠龙的头部和碑身部分文字被砸坏。1981年4月县人民政府发文保护,并拨款重修碑亭,重建之碑亭为正方形砖墙,南北开门,东西开窗,单檐尖顶,四角挑出,仿木水泥结构。

2004年,河南省文物局再次拨款10万元,于2006年8、9月份重新修建了保护房,并在碑体外加装了玻璃罩以供观赏,保护房为正方形,南北开门,东西开窗,单檐尖顶,四角挑出,仿木水泥结构,并刻石记载。

为进一步加强对禅静寺造像碑及保护房的保护,2009年5月,长葛市文物管理所筹资在保护房的外围修建了铁艺护栏,解决了禅静寺造像碑的安全和保护问题。

书法价值

《敬史君碑》其书法婉雅朴厚,古气磅礴,字体扁而匀称,圆润含蓄,古厚精劲,既继承了张玄墓志之遗风,又开了唐楷之先河。堪为虞世南、褚遂良的前驱。是书法艺术由魏碑向唐楷转型的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与《张黑女墓志》有相契合处,清人所著的《金石萃编》有所记载。

此碑是魏碑晚期作品,所以,已经没有了早期作品中那种荒疏、粗率,任意为之的特点,它已为魏碑向唐楷的转化作了铺垫,此碑文字完好且含篆意,用笔精雅而圆融,一派恬静安详的意态和趣味。在起收笔中方圆兼具,以内敛笔致见长,不求张扬,显得古厚精劲。

此碑初拓本七行[克剪封鲸]之[鲸]字未损,[识]字无裂痕道。稍旧拓本七行[亮]字未损。

评价

杨守敬《平碑记》说:“六朝人正书多隶体,此独有篆意,古厚精劲,不肯作一姿媚笔,自是老成典型”。显示出了成熟期魏碑书法的独特魅力。

康有为编著的《广艺舟双楫》中,把《禅静寺造像碑》列为碑品中的“逸品上”、“静密茂穆之宗”,并一再称道:圆劲遒厚,以浑逸开生面,若闲鸥飞凫游戏汀渚,实即石如(邓石如)楷书所从出。

清末书法家沈曾植对敬史君碑也情有独钟,他写道:“东魏书人,始变隶风,渐传南法……此碑不独可证《兰亭》,亦可证《黄庭》,倦游翁(包世臣)楷法,胎源于是。门下诸公,乃竟无敢问津者,得非门庭峻绝,不可轻犯耶?”“盖南北会通,隶楷裁制,古今嬗变,胥在于此。而巅崖峻绝,无路可跻……每展此帖,辄为沉思数日。”同时此碑被书法界公认是魏碑中的精品,是“龙门二十品”之外的“品外之品”。

碑刻的后面,留存有乾隆十七年移置时的刻制的跋文,文中对碑刻的书法艺术大为推崇:“书则自晋趋唐,为欧褚(指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和褚遂良)前驱。

民国时期,以出版碑帖精良著名的古鉴阁编选了《古鉴阁藏敬史君碑集联拓本》一书,将碑中文字集缀为朗朗上口的对联,以便于人们摹写应用。能够得到“集联”待遇的碑刻,其重要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