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故乡的小河(向世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故乡的小河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故乡的小河》中国当代作家向世凡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故乡的小河

故乡有一条小河,原名叫万尸河。传说是宋朝名将杨六郎在河边打仗,把敌人杀得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河水而得名的。就像万里长江,上段叫嘉陵江,中段叫长江,下游叫扬子江一样,万尸河的上段叫杜化河,下段叫朱家河。从巫峡南岸的链子溪流入长江。

盛夏季节,站在离我家老屋一百多米的山岩顶,俯视山下,看见弯弯曲曲的河床,河两岸绿油油的庄稼。冬天水少,被水冲刷过的石头露出水面,像一条蜿蜒曲折的白色带子,横在山脚下。夏天,暴雨过后,涨水淹没了河中的石头,只见一满河黄颜色的水流。

记得第一次过河是十二岁的时候,要到离我们学校二十多公里的区小学,进行毕业升学考试。三个老师领着我们班三十多个学生,沿着壁陡的山岩往河下走。我们大都是第一次出远门,心里很高兴,走路蹦蹦跳跳,时而采摘路边的山花。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河边,河水冲刷着石头,发出很大的响声,两个人说话要大声喊才能听见。老师带我们到一处宽阔平坦的河边上,踩着河水过对岸去,又返回来,老师给我们做示范,试探水的深浅。然后叫我们脱鞋子过河。我心里有些害怕,老师让我们手牵着手,下水过后,觉得头晕,好像河水向我们冲来,我们的身子向一边倾斜,老师说:“眼睛不能望着河水,要望着河对岸一个固定的石头。”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脚踩稳后,再移动另一只脚。河面大约有二十多米宽,我们趟过河去,又上坡走了十多公里山路,在区公所的旅店住下,每人一角钱的住宿费。第三天,天气变了,下着小雨.我们踏着泥泞小路,冒着雨返回河边时,河水涨高了,声音也大了,河的上游雾沉沉的,在下大雨。老师牵着几个大点的同学过了河,又返回来,河水越来越急了,老师只好一个个背过去,水齐老师的腰深了,看看水涨得快,老师也不敢过来了,就在河对岸对着我们三个人喊话,叫我们往下游走,下面有桥,我们也不知道桥在什么地方,沿着河边隐隐约约的小路,大约走了五公里路,见用两根大树杆横在石头上的桥。桥下水急浪大,我胆子小,不敢过桥,好在那两个同学比我大,牵着我过了桥。回到学校,老师才说,那桥叫朱家河桥。

住在河边的表哥告诉我,杜化河岸,万丈高的壁崖上,长有檀香树,檀香树是名贵的药材,什么难治的病,只要把药里面放几片檀香,就会药到病除。这种药就是弄不到手。我问他,怎么知道有檀香树呢?他说,听老辈人讲,秋天,在河边砍柴的时候,看见河里漂几片红色的树叶子,捞起来一看,树叶上有一个蓝颜色的佛爷,是自生成的,估计是从山崖上的檀香树上掉下来的。如果弄到檀香树这种药材,准会发大财。也有人把长绳子拴在腰间,从几百米的崖顶上,慢慢放下去找檀香树,但没有人找到过。每年都有人碰巧看到过有佛爷的树叶子。这个故事在河的两岸广为流传,是真是假也没有人去考证。他还告诉我,在朱家河的岸边,有一个碗口大的石洞,洞里平时流出来的是清澈的泉水,夏天,暴雨过后几小时,从洞里流出来黄颜色的浑水,里面夹杂着筷子长的白鱼,住在洞边的一户人家,就提着竹篮去捞鱼,自家吃不完,还送给别人。解放前,朱家河岸边的一户人家,把水拦起来,制作了木料的水力机械,驱动石碓。把山中的竹子和稻草,用刀劈碎以后,放在石碓里,打成纸浆造纸。解放后,收归集体所有。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我们区供销社及周边代销店卖的纸,都是朱家河纸厂生产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停办了。

以前,河上只有几座极简单的木桥,夏天涨大水时,行人来往从桥上走,绝大部分是趟水过河。也没有公路,我们乡供销社卖的食盐、布匹、煤油、化肥、肥皂等物资,全靠脚夫从区供销社背过来,又把当地的药材、棕片、核桃、茶叶等山货,用人力背到区供销社。一遇河中涨大水,就只得把货放在河边的山洞里。秋天,生产队送公粮到区粮食仓库,也要选晴天,趟水过河。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区里投资,用了一个冬天,在万尸河段修了一座水泥桥,叫万福桥,同时将万尸河改名为万福河,水泥桥为供销社背货的脚夫提供了方便。几年后,又修了一条公路到乡供销社,在水泥桥上游三公里处建了一座公路桥,县城的汽车把乡里的煤炭、烟叶、药材、鸡蛋等土特产运往县城,又把化肥、农具等日用品用汽车送到乡供销社。自从修了公路之后,各个大队买了中型拖拉机,背货的脚夫失业了,只得回家种地。有一个年轻的脚夫,还被招进了供销社,当了售货员。河上架起的公路桥,为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文化大革命后期,县里投资,在朱家河修了一座水电站,利用万福河的河水为人类造福,粗大的电缆将电力送往县城。随后,区里出钱修建了杨家坝电站,供应区里用电和两岸农户的照明。我的一个堂妹被招进杨家坝电站,当了值班电工。我家乡的村民,祖祖辈辈用松明子照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家里条件好的,才点上煤油灯。当村民们第一次看见装在自家的电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时,内心激动不已,感谢党的英明领导,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山区人民得到了实惠,由于有了电,有的买了榨油机和面粉机械,成了专业户。有一半左右的农户买了干湿磨,既可加工玉米,又可磨黄豆。祖祖辈辈使用的大大小小的石磨,被山民们搬到了户外的核桃树下。村民们还买了收录机、电视机。流行歌曲、电视连续剧,打破了山村夜晚的寂静活跃了山村的文化生活。

据我所知,在这条小河上,已架起了三座公路桥,还有好几座人行水泥桥,修建了四座水电站。多年前,一位家乡的亲戚来我家,我关心地问起,长江三峡大坝修成以后,水位抬高一百八十米,朱家河能否行船时,他说,由于万福河水位落差大,三峡水电站修成以后,水位还在朱家河电站以下,这样,县里准备投资修一座更大的电站。

转眼进入了21世纪,修建三峡水电站,新县城上移。由县里投资,在万福河的中段,引出一股水来,沿着半山坡的水渠,在甲石村下面,打一个隧道,把无任何污染的河水,引到巴东新城区,建自来水厂。在巴东对岸的新官渡口镇,看这一引水工程,别有一番情趣。

随着三峡水电站的发电。水位抬高了一百多米。昔日在河边装有铁链子,供行人攀爬的崖壁,已沉入到江底。在长江的入口处,成了平缓的河面,可以划木船进入朱家河的下游,河的两边是刀凿斧劈的绝壁,甚是壮观,又离巴东县城较近,交通方便,于是成了一个有名的旅游景点。从全国各地来的游客,坐在用桡片划动的木帆船里,一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一边唱土家山歌,体味风土民情,享受旅游的欢乐。

小河两岸,依山而建的古民居,都是老辈人留下的。有吊脚楼,天井屋,木架子板壁房,花格子窗户,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房前屋后是翠绿的竹园,高大的核桃树,蝉鸣鸟叫,空气新鲜。山坡里的柴草地上,鸡群悠闲地在林中刨食。夏日里,尽管白天中午的气温高达三十多度,但在晚上,还是要盖被子睡觉。靠近河边的农家人,听着潺潺的流水声进入梦乡。

前几年,我到住在杜化河边半山坡的表哥家去,站在他们的操场边上,看到岩坎下的杜化河岸,美丽的景色,白色的云雾涌上来,立时盖满了农田和山林。农田里绿油油的庄稼,半山坡上茂密的森林,河边的峡谷,千姿百态。表哥对我说,县里的领导,准备沿河修一条公路,开发这里的旅游景区,把那些喜欢到处玩的外国人,带到我们这里来,陪我们吞包谷饭,吃洋芋果果。

我听了以后感慨万分,家乡的小河变了,家乡的生活变了。[1]

作者简介

向世凡简介男,土家族,原工程师技术职称,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