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撞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撞角,又名冲角,是一种海战武器,安装在军舰上,对敌舰实施撞击战术。

撞角曾经在古代海军舰艇上得到普遍应用。随着舰载火炮的发展,撞角开始没落。十九世纪的铁甲舰时代初期,因当时的舰载火炮难以有效破坏铁甲,撞角一度得到短暂的复兴;然而随着后膛速射炮的兴起,撞角最终在二十世纪初销声匿迹。不过虽然后世的军舰取消了撞角,撞击依然是一种屡见不鲜的战术[1]

古代

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军舰大多装备撞角,并且在萨拉米斯战役亚克兴战役等海战中进行运用。罗马从建立其海军起,就要求积极运用撞角攻击敌人。古地中海国家很少装备风帆军舰,多是利用人力划桨;而要实施撞击战术,既要求战船能快速而准确地向敌舰进行精确的撞击,又要求能迅速脱离,以免己方战船被拖带着沉入水里,故此更是强化了对划桨战船的需求。其中又尤以雅典人的快速撞击战术而知名。

阿特里特撞角,典型的鳍式撞角。藏于以色列国家海洋博物馆 (2010年)[2]

目前有记录可考的最早的撞角的应用是公元前535年的阿拉利亚海战。不过根据出土的希腊陶器、珠宝上的图案,以及亚述壁画浮雕来看,撞角的实际发明时间应该更早。

最早的撞角外形尖锐,经过长期的发展,撞角不再是在敌船船身上戳一个洞,而是给敌船全力一击,撞裂开船身木板的接缝。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鳍式撞角开始大量应用。这种撞角沿中轴线两边各有三片水平方向的鱼鳍式铜片,既可以在相对较小的接触范围内给予敌船打击,又不会插入敌船船体内过深。古代木质舰船的船壳都是用一块块长条形的木板平行放置,互相之间用榫卯结构等方式紧密贴合。当被这种鳍式撞角以大角度命中时,撞击点处就可能会产生长达数米的裂缝。撞击对己方战船同样会造成一个很大的垂直方向的冲击力。为了防止在撞击敌船、或者撞角被扯掉时己方战船也被开膛破肚,安装金属撞角的木材自成一体,与战船本体分离。

1980年在Atlit出土的一具撞角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对阿特里特撞角的木材的碳-14定年结果表明,这具撞角的建造时间大概在公元前530-270年之间。长226厘米,宽76厘米,最大高度96厘米,重465公斤。撞角的主要成分是,以及9.78%的锡,还有痕量的铅等其他物质。不过阿特里特撞角虽然重将近半吨,这依然只是配备给中小型战船之用;大型战船使用的撞角往往重达数吨。

撞角同样影响了战船的设计。战船要执行撞击的指令,需要拥有足够的速度。在划桨战船时代这意味着战船需要更多的划桨手,因此古代地中海从单层桨战船逐渐发展到三层桨战船;为了减少船体的阻力,进一步提高速度,削减宽度,拉长舰体,部分战船外形甚至达到了10:1的长宽比。有攻就有防,一些大型战船会在水线附近添加附加木板,为对抗撞击提供额外的防护。

大多数木壳战船挨了撞之后,要么瘫痪在现场,要么顺水漂流,很少会因为撞击进水而直接沉没。尽管如此,船只大量进水后,阻力会迅速增大,极难靠划浆移动。

撞角的设计以及撞击战术的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让己方战船可以快速停下并且后退,从而避免敌方士兵在遭到撞击后跳帮作战。大航海时代以来帆船逐渐取代了划桨船,而使用风帆不管是停还是后退都不如人力划桨来得容易控制,故此撞角逐渐衰退。风帆战争时代早期多用跳帮和纵火船纵火的方式作战,到17世纪火炮的应用逐渐增多,却罕有撞击的战例。1571年的勒班陀战役中,天主教联军统帅唐·胡安就下令各舰长锯掉撞角,为舰艏火炮提供更大的射角,方便在与敌军迎面交战时以火炮对敌舰进行压制。

视频

撞角 相关视频

海战船只的冲角起什么作用?专家:就是为了撞断你的船!
11-4 古希腊文明概况

参考文献

  1. “海上拼刺刀”:古老的撞击战术 ,中国军网 ,2018-12-6
  2. 复活的三列桨帆船·奥林匹亚号 ,品略图书馆,2019-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