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控诉(穆旦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作品原文

又名《寄后方的朋友》

作者:穆旦


冬天的寒冷聚集在这里,朋友,

对于孩子一个忧伤的季节,

因为他还笑着春天的笑容——

当叛逆者穿过落叶之中,


瑟缩,变小,骄傲于自己的血;

为什么世界剥落在遗忘里,

去了,去了,是彼此的招呼,

和那充满了浓郁信仰的空气。


而有些走在无家的土地上,

跋涉着经验,失迷的灵魂

再不能安于一个角度

的温暖,怀乡的痛苦枉然;


有些关起了心里的门窗,

逆着风,走上失败的路程,

虽然他们忠实在任何情况,

春天的花朵,落在时间的后面。


因为我们的背景是千万人民,

悲惨,热烈,或者愚昧的,

他们和恐惧并肩而战争,

自私的,是被保卫的那些个城;


我们看见无数的耗子,人——

避开了,计谋着,走出来,

支配了勇敢的,或者捐助

财产获得了荣名,社会的梁木。


我们看见,这样现实的态度

强过你任何的理想,只有它

不毁于战争。服从,喝彩,受苦,

是哭泣的良心唯一的责任——


无声。在这样的背景前,

冷风吹进了今天和明天,

冷风吹散了我们长住的

永久的家乡和暂时的旅店。




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

生命永远诱惑着我们

在苦难里,渴寻安乐的陷阱,

唉,为了它只一次,不再来临;


也是立意的复仇,终于合法地

自己的安乐践踏在别人心上

的蔑视,欺凌,和敌意里,

虽然陷下,彼此的损伤。


或者半死?每天侵来的欲望

隔离它,勉强在腐烂里寄生,

假定你的心里是有一座石像,

刻画它,刻画它,用省下的力量,


而每天的报纸将使它吃惊,

以恐吓来劝说他顺流而行,

也许它就要感到不支了,

倾倒,当世的讽笑;


但不能断定它就是未来的神,

这痛苦了我们整日,整夜,

零星的知识已使我们不再信任

血里的爱情,而它的残缺


我们为了补救,自动的流放,

什么也不做,因为什么也不信仰,

阴霾的日子,在知识的期待中,

我们想着那样有力的童年。


这是死。历史的矛盾压着我们,

平衡,毒戕我们每一个冲动。

那些盲目的会发泄他们所想的,

而智慧使我们懦弱无能。


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

呵,谁该负责这样的罪行:

一个平凡的人,里面蕴藏着

无数的暗杀,无数的诞生。


1941年11月

作者简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中国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

穆旦6岁即发表习作,青年开始诗歌创作,之后一直寄情于现代诗,联大毕业后,曾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国外深造回国后,担任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文革中遭受迫害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穆旦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9岁。[2]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他的诗在上海诗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四十年代初期,闻一多遍选《现代诗钞》时,选入了他诗作十一首,数量之多仅次于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译《中国现代诗选》在伦敦出版,其中就选译了穆旦诗九首。1952年,穆旦的两首英文诗被美国诗人赫伯特·克里克莫尔(Hubert Creekmore)编选入《世界名诗库》(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时入选的其他中国诗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诗作的艺术风格、诗学传统、思想倾向和文学史意义,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诗人和评论家较为深入地讨论着,并被介绍到英语文学界。

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3]

袁可嘉在《诗的新方向》中认为,穆旦“是这一代的诗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远的人才之一”,现在看来这一判断是准确的。

袁可嘉回忆了现代文学史上现代化新诗潮的由来和发展,认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诗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实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语言艺术‘现代化’的问题上,他比谁都做得彻底”。不过袁又指出,这样的“彻底性”难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诗作中带来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涩,使他的作品到今天还不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赏,是我们应当吸取的教训。[4]

王佐良认为“无论如何,穆旦是到达中国诗坛的前区了,带着新的诗歌主题和新的诗歌语言,只不过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迟迟地不来接近他罢了”。王佐良还谈到了穆旦晚年的诗作,认为诗人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无可企及的诗才。他认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