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择业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择业观

来自 局外视界 的图片

中文名: 择业

外文名: Job hunting

别 名: 选择职业

归 属: 人力资源管理

适合人群: 毕业大学生

所谓择业,就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从社会上各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过程。任何已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要进入社会职业领域选择特定的职业。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择业者不仅要考虑到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1]

职业现状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毕业生择业求职工作已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广大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重要课题。摸清当前大学生择业观念变化的真实情况及其基本走势,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大学生,对其择业观进行正确的指导,使毕业生及时转变观念、从主观上适应现实、少走弯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择业观进行了调查,并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访谈。下面就调查访谈结果提出我们的分析与看法。

理性择业

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希望自己能获得一份可以较好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求的职业,这是一种自然的想法。但是必须认识到,择业观如果脱离现实而一味拔高,就有可能导致择业的失败。也就是说,你的择业期望值将成为关系到你的择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如果把握不好,难免走入择业的误区。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防范出现择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的倾向:

一是防范脱离现实需要和自身能力。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择业期望值过高,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存在“宁可失业在城市,不愿就业在基层”的现象;有的毕业生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眼睛只盯着“好地方”、“好单位”、“好工作”,至于自己能否胜任、是否适合自己、能不能有所发展都缺乏考虑。其结果往往是自己陷入两种困境:一种是由于期望值超出现实太多而使择业屡屡失败;另一种侥幸获胜,也会因自身能力不及、工作无法胜任而处于被动。

二是防范过于追求物质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越来越多地与经济收入状况联系在一起,这一社会现实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产生了较大影响。有部分毕业生为了物质利益,只从收入高、待遇好的角度去考虑职业选择,不惜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想抱负。几年后,生活物质虽然不错了,但发现自己的精神并不愉悦,工作的动力和激情在锐减,很快就进入了职业危机期。

三是防范盲目消极择业。由于就业压力剧增,部分大学生就抱着不管工作好坏,先随便找份工作安顿下来,以后再慢慢挑的思想,没有远大正确的抱负。择业期望值过低造成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这样的盲目就业行为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表面上好像是学了不少东西,可是一样也不精;没有一技之长,今后也很难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正确的择业期望值不是一下子就能确定的,通常可采取“分步达标”和“自我调整”的办法来不断调整择业的期望值,使其达到最佳。

人生是从低处向高处攀登前行的。在求职的开局设计中,不要把你的期望定得太高,因为“曲高和寡”。而如果你从山脚下开始攀登,反倒容易一步一个台阶到达理想的高峰。


就业方式

就业途径多样化

调查显示,当前毕业生择业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通常的选择有毕业生招聘会、学校推荐、亲戚朋友介绍、就业中介机构等。大学生过去就业喜欢依赖父母或老师,而现下则开始崇尚自我,用冷静的心态来科学认识自己,以求供需双方达到最佳就业组合。

当代毕业生从求职观念到求职手段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改变。网络求职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找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网上发布资源和需求信息也越来越成为当前大学生求职的新时尚,同时也实现了就业市场从有形向无形的延伸。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上求职获得信息将变得更为方便快捷,轻敲键盘,所有用人信息一目了然。

调查显示,39%的学生通过招聘会找到工作,通过亲戚朋友找到工作的为20%,在学校老师帮助下找到工作的18%,通过互联网找到工作的10%的,而通过报纸杂志找到工作的仅有7%。在选择工作时,当前大学生把条件好、工资高、待遇优的单位作为主要的选择方向。而就业单位的综合实力、升职和发展机会的多少也是同学们相当看重的条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把就业本身作为一种投资来看待,那么就太注重眼前利益,而很有可能失去长远利益。

毕业后的选择多元化

毕业后是否马上参加工作,已经成为毕业生开始考虑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就业时并不急于“落实就业计划”,而是根据本人情况另有打算,出现了“毕业不就业”的新趋势。有人选择在国内国外考研继续深造,另有5%左右的毕业生考虑成为自由职业者和自己开公司-“自己给自己打工,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这样的工作。不就业并非是找不到工作单位,而是部分毕业生想通过进一步深造或自主择业,更大限度地掌握就业主动权,以谋求更大的发展。

重实惠更要重发展

据调查,毕业生择业中考虑最重要的因素依次是:能否发挥自身专长、经济收入、单位前景、工作环境;希望就业单位提供的最重要条件:发展机会、深造机会、工资待遇。“发挥自身才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这说明大学生求职观念更加灵活,择业不再一味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而是更注重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的发挥和事业的发展。大学生择业最注重发展前景。发展前景好的职业最易博得青睐。在跳槽的人员中有半数以上的人跳槽首要原因是寻求自身更大的发展。据调查,专业是否对口已不再是毕业生择业的唯一标准。这说明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已将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自身的发展机会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事业发展的长期性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追求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

择业地点多元化

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从调查来看,大部分毕业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工作单位所在的地域。其中的首选当是京、沪、穗等地区,其次为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对于处于祖国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心城市则敬而远之。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认为: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区发展前途好、个人施展才华的机会多;而中小城市人才需求少,人际关系色彩浓厚,使得英雄无真正用武之地;“老少边穷”地区则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发挥才能的环境和机遇。

单位选择多样化

进入一个理想的单位,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岗位,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均意义非凡。据调查,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在单位选择问题上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前几年,比较多的毕业生从事业发展角度考虑愿意去党政机关、大公司、科研单位、大型企业,从方向考虑希望能够“回家”,但情况已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精简机构,各级政府对于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减少,加上毕业生本身价值取向的变化,不少毕业生把眼光从党政机关、科研机构移向了三资企业。大学生首选单位的变化原因是国有企业原有的保障体制已经不复存在,而一些大的非国有公司尤其是民办高科技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比较灵活,能较好地施展个人才能,因而对毕业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就业期望值偏高

就业期望值高是近几年困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次调查再次证实了这一问题的存在。毕业生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的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单位”,但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一部分看重稳定职业和理想环境及较高报酬的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选择单位不切实际,放弃多次选择机会,一味等待观望,甚至不惜主动待业(这种心态不可取),就业愿望过于理想化,不愿去基层单位和第一线,将目标“锁定”在少数热门的单位。

择业标准多重性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标准上具有多重性。他们在择业时不仅关心自己的事业,关心个人价值的实现,还要考虑到职业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工作舒适程度,同时也要考虑父母是否同意等多种因素,呈现出明显的多重性。这次调查显示,择业过程中主要考虑经济地位的占23.1%,考虑社会地位的占8.3%,把职业轻松程度放第一位的占4.5%,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为51%,看重符合个人爱好的占8.6%,而以家庭满意为首要标准的为4.5%。结果显示,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强调个人兴趣爱好,这实际上是与大学生近几年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嬗变相一致的。

九十年代初出现了“到公司去、到外资企业去、到最有钱的地方去”的择业观,而如今大部分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择业趋向务实,他们的选择次序是: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已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新机制比高薪水更有吸引力,“求薪”更“求新”已成为当前热门专业毕业生择业的普遍心态。

先就业后择业

先就业后择业已成为学生找工作的普遍心态。“有个单位先工作就行”,这说明在正确的舆论引导下,毕业生已经开始找准择业的起点。有的毕业生择业时的唯一目标就是在大城市找一个工作。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很高,择业时不敢有很高的期望,薪水、住房等暂时都不要考虑,只要先有个单位落脚就行(竞争这么激烈,哪有多少可以挑三拣四的机会)。过几年有了工作经验后,再找个好工作也不迟。这和前几年“人才市场上找不到工作”的情况相比,如今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的心态说明学生们的就业观念正趋向成熟。

上面所述是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及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而大学生作为高智商群体显然更能够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同时大学生由于年龄偏低、社会经验不足必然受到社会上不良就业观念的影响,我们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转变观念

思想、观念、价值引导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特别强调了加强德育工作和思想教育。在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个人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没有事业心,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不可能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职业。要改变传统地择业观念,树立新的择业观。择业观念问题是道路问题,就是就业道路是否拓宽的问题。观念活,道路多,路就宽。所以有必要通过典型教育来转变学生的择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面向基层意识,勇于到落后地区创业,从而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要承认价值取向多元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更要看到价值的层次性,用高尚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社会的所需之材。

对学生进行职业思想、职业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事业与生活、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在社会的大环境中正确地自我定位,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认识自己

(1)面对现实,务实择业。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社会阅历不足,每个人的学历、专业、能力水平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因此在择业前,每位毕业生都应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和社会、多务实、少幻想、不可好高骛远、要冷静地看世界、虚心地看自己 。对社会需要什么,自己会干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又要仔细权衡,找准自己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以积 极进取的心态迎接社会的选择。

(2)增强就业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就业意识是学生选择单位的前提,反映出学生对于所选单位的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态度。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应贯穿于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前大学生就业确实存在着有的毕业生落实不到用人单位的问题。究其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意识。毕业生就业是阶段性工作,而毕业生的就业意识是连贯性的教育。求职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过程,必须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要自尊、自信、自立。真正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是毕业生自己,自身素质如何在求职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市场是靠质量占领的,人才市场亦然,毕业生每一方面的素质都会影响毕业生就业。因此要教育学生建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独立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要学会做人,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国家、民族,正确处理好多种关系。学会表达,交流和组织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使自己在择业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增强心理承受力,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3)增强竞争意识,正确地把握择业期望值和机遇。

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讲,竞争生物进化法则注入人们血脉的一种本能。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竞争能力是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地需要,其次竞争是实力的展示,培养竞争能力的重要前提是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而不是一种争强好胜的抽象意识。竞争是对人才的考验,因此每个毕业生都要培养竞争意识。要敢于竞争,克服自卑、胆小、怯懦等不良心理状态。

分析往届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定位过高,期望值偏离实际所造成的。因此,一些学生通常为自己制定出较高的职业标准,诸如高收入、工作稳定性高、工作环境优、单位福利好等。但社会上提供的岗位很少能给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提供如此优惠的待遇。因此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之初,不可盲目“攀高”。要学会分析自己的实力、合理定位,学会扬长避短,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

总之,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应当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正确认识自己,把握择业良机。根据个人专长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就业目标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