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抱薪救火 (中国古代成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抱薪救火

汉语成语,拼音bào xīn jiù huǒ,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 中文名 抱薪救火 拼 音 bào xīn jiù huǒ 外文名 Carrying Faggots to Put Out a Fire注 音ㄅㄠˋ ㄒㄧㄣ ㄐㄧㄨˋ ㄏㄨㄛˇ 出 处《史记·魏世家

典籍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战国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文子 精诚》:夫水浊者鱼[口捡去手],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辨析

近义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雪上加霜 反义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 [1]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加速灾祸。 [2]

例句

当我们遇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 遇到困难应冷静思考,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抱薪救火,只会适得其反。 为了把经济搞上去,就毁林开荒,这无疑于是抱薪救火。 他们俩吵架,你不劝,反而也加进去,你这不是抱薪救火吗? 医生说,有些人一有小病就大量服用抗生素,这不仅会破坏人体的正常菌群,还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这种做法实际是在抱薪救火。

成语典故

苏代说魏安釐王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3]

参考资料

categorg:+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