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抱薪救火 (中國古代成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抱薪救火

漢語成語,拼音bào xīn jiù huǒ,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反而使災禍擴大。 中文名 抱薪救火 拼 音 bào xīn jiù huǒ 外文名 Carrying Faggots to Put Out a Fire注 音ㄅㄠˋ ㄒㄧㄣ ㄐㄧㄨˋ ㄏㄨㄛˇ 出 處《史記·魏世家

典籍

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戰國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而火不止。 《文子 精誠》:夫水濁者魚[口撿去手],政苛者民亂,上多欲即下多詐,上煩擾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爭,不治其本而救之於末,無以異於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

辨析

近義詞:火上澆油、飲鴆止渴、雪上加霜 反義詞:雪中送炭、根除禍患、釜底抽薪 [1] 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沒能阻止反而加速災禍。 [2]

例句

當我們遇到了需要幫助的人,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幫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 遇到困難應冷靜思考,用正確的方法解決,抱薪救火,只會適得其反。 為了把經濟搞上去,就毀林開荒,這無疑於是抱薪救火。 他們倆吵架,你不勸,反而也加進去,你這不是抱薪救火嗎? 醫生說,有些人一有小病就大量服用抗生素,這不僅會破壞人體的正常菌群,還會使機體產生耐藥性,這種做法實際是在抱薪救火。

成語典故

蘇代說魏安釐王 戰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釐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釐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占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釐王坐臥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釐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乾子的話做了。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釐王說:「侵略者都是貪得無厭的,你想用領土權利,去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的欲望。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安釐王只顧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聽蘇代的話,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3]

參考資料

categorg:+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