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抚松县第三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抚松县第三中学坚持“五个一流”的办学目标,即一流的办学理念、一流的育人环境、一流的管理机制、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质量;提炼了“蓄德修能、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确立了“为师生成功奠基”的质量方针;形成了“和谐仁爱、穷理求实”的校风[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风、“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的学风[2]

校园咨询

素质教育转型的成功范例--抚松农村初中教学改革实验的基本经验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转轨的成功范例——抚松农村初中教改实验的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抚松论文,教改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范例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为了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1990年8月以来东北师范大学在吉林省抚松县开展了农村初中教育改革实验(即国家教委直属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项目“农村初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和“优化农村初中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改革实验”两项课题)。1994年7月,为期4年的第一轮实验圆满结束,同年10月通过了国家教委组织的评审验收,并被称为“体现了教育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为通过教育科学实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抚松县地处边远的长白山腹地,是著名的“人参之乡”,又是杨靖宇等抗日英烈战斗过的地方。抚松山高林密、富饶美丽,但偏僻闭塞、发展较慢。自1988年起,东北师大就在这里建立了基础教育的服务区和实验区,开展了教育调研和师资培训等多项工作。在为基础教育服务中,东北师大的领导和教师们看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阻碍农村初中发展的事实,听到了广大农民对于改变自己子女“升学无望、致富无能”状况的强烈呼声,深切感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认识到高师院校必须把为基础教育服务和教育改革实验的重点放在农村。1989年,东北师大依据农村初中的实际和自身的优势,着眼于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做出了以抚松县等为基地开展农村初中教改实验的决定,并确定了抚松农村初中教改实验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以探索农村初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基本途径为根本任务,从课程结构和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入手,推动农村初中教育的整体改革,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的教育质量。

这项改革的实验学校抚松县第三中学,是位于县城的一所独立初中。其生源来自县城周围15公里以内的城镇和乡村小学(包括村办小学的复式班),学生半数左右来自农村,其余大都是城镇职工、干部、个体工商户和菜农的子女。从学生来源和毕业生去向的角度看,该校具有农村初中的一定代表性。由于一部分学生所受小学教育的不系统和不规范,该校学生自入学起就存在着较严重的“学习分化”趋向,10—15%的新生面临着掉队和流失的危险。在1990年以前,该校升学率一般为30%左右。受传统农村初中教育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学生从初中二年级起由于“升学无望”而陆续辍学。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和改革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模式,成为抚松农村初中教改实验必须解决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这项教改实验以抚松三中1990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学制为4年)为对象,采取基本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基本采用统编教材的自然实验法。东北师大和白山市政府联合组建了以双方主管领导为首的课题领导小组和以师大及地方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实际工作者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三结合组成的课题组。近6年来,东北师大和白山市暨抚松县直接参加课题实验的人员,达到80多人;投入的各项经费,达到20多万元。

这项改革注重教育实验研究,致力于理论和实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紧密结合,走出了农村初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条新路,形成了抚松农村初中教改实验的特色。概括起来说,它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端正农村初中办学思想

当前,农村初中的“应试教育”倾向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办学方向上,重视升学,忽视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考试学科,忽视非考试学科;在培养途径上,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培养对象上,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学生,忽视大多数升学无望的中差生。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农村初中的办学方向缺乏正确的认识。这种倾向严重背离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两全”要求(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既影响了农村“普九”任务的完成,也阻碍了农村初中为本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端正办学思想,是办好农村初中的基本前提。为端正实验校的办学思想,课题组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出真知”的观点为指导,以教改实验为基本途径,开展了下列工作。

1.学习党和国家有关基础教育和农村教育改革的指示及文献,掌握素质教育和农村初中教育转轨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2.开展对抚松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实验校学生和毕业生状况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剖析“应试教育”的表现和影响,了解本地经济建设和学生发展对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明确实验学校“教育转轨”的必要性和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3.课题组和实验校人员相互切磋,共同制订课题实验方案,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观点转化为教改实验的具体措施。

4.通过教改实验,具体解决“教育转轨”中的各种矛盾。以教改实验的实际成果,验证素质教育的正确性和转轨的必要性,坚定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通过这些工作,课题组和实验校澄清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理论是非,形成了农村初中“教育转轨”的基本观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农村初中必须坚持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兼顾升学的方向。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必须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普九”的重要保证,“应试教育”是“普九”的主要障碍。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摒弃“应试教育”。

扭转“应试教育”倾向,要从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入手,实现农村初中教育的整体改革。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衡量教育教学质量,要看全体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状况和水平,不能只看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多少和升学率的高低。

素质教育以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是针对个体差异的教育,即“因材施教”。农村初中学生个体素质的自然差异较大,存在着较严重的“学习分化”趋向,“转差教育”和“分流教育”是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和“普九”的基本措施。

素质教育[3]以人的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为目标,重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教改实验必须注重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对学习规律的探索和研究。要“以学论教、学教结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上述观点的形成,确定了抚松农村初中教改实验的基本方向和道路,为抚松三中的“教育转轨”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