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扬州清曲」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扬州清曲'''是流传在[[江苏]][[扬州]]、[[镇江]]一带的地方曲种,俗称“小唱”、“小曲”,起源于[[元代]],使用[[扬州话]]演唱。
 
'''扬州清曲'''是流传在[[江苏]][[扬州]]、[[镇江]]一带的地方曲种,俗称“小唱”、“小曲”,起源于[[元代]],使用[[扬州话]]演唱。
 +
 
 扬州清曲是中国江苏扬州地区古老有影响力的传统曲艺之一。它起源于古老的扬州民歌,传承了元明俗曲。清代康、乾年间是其鼎盛期,曾流传于全国许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源自本地小调,再次为“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及地域特性。曲词题材极其广泛,曲目十分丰富
 
 扬州清曲是中国江苏扬州地区古老有影响力的传统曲艺之一。它起源于古老的扬州民歌,传承了元明俗曲。清代康、乾年间是其鼎盛期,曾流传于全国许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源自本地小调,再次为“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及地域特性。曲词题材极其广泛,曲目十分丰富
 
== 历史 ==
 
== 历史 ==
行 12: 行 13:
  
 
== 表演形式 ==
 
== 表演形式 ==
 +
 
 扬州清曲的表演者以男性居多,4-6人为最佳,1-2人也可,最多不超过8人,但每人须会演奏一种或几种乐器,能做到“手口一致”,“自弹自唱,自拉自唱”。唱法有“阔口”与“窄口”之分,“阔口”指男性用本来声腔演唱,而“窄口”指男性模仿女性声腔。
 
 扬州清曲的表演者以男性居多,4-6人为最佳,1-2人也可,最多不超过8人,但每人须会演奏一种或几种乐器,能做到“手口一致”,“自弹自唱,自拉自唱”。唱法有“阔口”与“窄口”之分,“阔口”指男性用本来声腔演唱,而“窄口”指男性模仿女性声腔。
  
 
 扬州清曲通常使用[[琵琶]]、[[弦子]]、[[月琴]]、[[檀板]]、碟子、瓷盘、酒杯等乐器伴奏。
 
 扬州清曲通常使用[[琵琶]]、[[弦子]]、[[月琴]]、[[檀板]]、碟子、瓷盘、酒杯等乐器伴奏。
 +
 
==《茉莉花》“属地”之争==         
 
==《茉莉花》“属地”之争==         
  
 
 世界经典民歌之一的《茉莉花》,是苏州民歌抑或六合民歌……2019年3月引发了一场“属地”之争。       
 
 世界经典民歌之一的《茉莉花》,是苏州民歌抑或六合民歌……2019年3月引发了一场“属地”之争。       
  
 “《茉莉花》其实是地地道道的扬州民歌”,清曲研究专家韦明铧告诉记者:“它的前身是[鲜花调],几百年来一直传唱在苏北里下河地区。清人钱德苍编纂的地方戏曲集《缀白裘》,已收录了它的歌词。” 十九世纪初,英国人希特纳从广州采集了扬州清曲中的一些‘小调’。其中的《茉莉花》,就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嫁接’进了歌剧《图兰朵》的背景音乐。            
+
 “《[[ 茉莉花]] 》其实是地地道道的扬州民歌”,清曲研究专家韦明铧告诉记者:“它的前身是[鲜花调],几百年来一直传唱在苏北里下河地区。清人钱德苍编纂的地方戏曲集《缀白裘》,已收录了它的歌词。” 十九世纪初,英国人希特纳从广州采集了扬州清曲中的一些‘小调’。其中的《茉莉花》,就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嫁接’进了歌剧《[[ 图兰朵]] 》的背景音乐。            
  
 当年周恩来总理听到前线歌舞团演唱《茉莉花》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周恩来说:我13岁离开家乡。你们的美妙歌声,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没有回过的苏北老家。这首《茉莉花》,就是新四军文艺战士何仿根据扬州民歌[鲜花调]改编的。           
+
 当年[[ 周恩来]] 总理听到前线歌舞团演唱《茉莉花》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周恩来说:我13岁离开家乡。你们的美妙歌声,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没有回过的苏北老家。这首《茉莉花》,就是[[ 新四军]] 文艺战士何仿根据扬州民歌[鲜花调]改编的。           
  
 
 “争这首歌是哪儿的民歌,没多大必要”,韦明铧说:“关键是要抢救它的‘老祖宗’(即:扬州清曲)。”         
 
 “争这首歌是哪儿的民歌,没多大必要”,韦明铧说:“关键是要抢救它的‘老祖宗’(即:扬州清曲)。”         
  
==千家养女先教曲==        
+
==千家养女先教曲==  
 +
 
 
[鲜花调]是扬州清曲的一个曲目。起源于元代“小唱”的扬州清曲,汲取了江淮一带各种俗曲、民歌的营养,在明中叶形成了富有地方气息的曲种。
 
[鲜花调]是扬州清曲的一个曲目。起源于元代“小唱”的扬州清曲,汲取了江淮一带各种俗曲、民歌的营养,在明中叶形成了富有地方气息的曲种。
  
 清康、乾年间,扬州清曲进入鼎盛时期。 清曲研究专家朱祥生当时以“歌吹”驰名的扬州,郑板桥曾在诗中这么写道:“千家养女先教曲”,教的什么曲?就是扬州清曲。
+
 清康、乾年间,扬州清曲进入鼎盛时期。 清曲研究专家朱祥生当时以“歌吹”驰名的扬州,[[ 郑板桥]] 曾在诗中这么写道:“千家养女先教曲”,教的什么曲?就是扬州清曲。
  
 即使在昆曲故乡苏州,那时扬州清曲也风光得很。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数百人,明日来听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即昆曲),群一噱而散。”可见当时清曲有多么大的魅力!               
+
 即使在昆曲故乡苏州,那时扬州清曲也风光得很。据《[[ 扬州画舫录]] 》记载:“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数百人,明日来听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即昆曲),群一噱而散。”可见当时清曲有多么大的魅力!               
  
200多年前,扬州清曲随一批批歌妓流传四方,滋养、丰富了襄阳小曲、广东南音、东北二人转等二十多种戏曲曲艺。
+
200多年前,扬州清曲随一批批歌妓流传四方,滋养、丰富了襄阳小曲、[[ 广东]] 南音、[[ 东北]] 二人转等二十多种戏曲曲艺。
  
 “其实,扬州清曲今天仍然在我们身边。”韦明铧说,比如,《洪湖赤卫队》中“手拿碟儿敲起来”,就是沿用了扬州清曲“敲瓦碟”技艺;又比如香港电影《三笑》,多数曲调就是来自扬州清曲,其中唐伯虎的书僮华安“叫一声二奶奶听我表一表”的唱段,用的就是清曲曲牌“武成调”。   
+
 “其实,扬州清曲今天仍然在我们身边。”韦明铧说,比如,《洪湖赤卫队》中“手拿碟儿敲起来”,就是沿用了扬州清曲“敲瓦碟”技艺;又比如香港电影《[[ 三笑]] 》,多数曲调就是来自扬州清曲,其中[[ 唐伯虎]] 的书僮华安“叫一声二奶奶听我表一表”的唱段,用的就是清曲曲牌“武成调”。   
  
 
==濒危状态==
 
==濒危状态==
1、建国后,所有扬州清曲艺术名家,均已相继去世。一支重要的师资队伍丧失殆尽。目前只能依靠他们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参与传授。
 
  
2、全国范围内,现仅有江苏扬州、镇江及上海市区一带尚有少量扬州清曲业余爱好者活动,也只有扬州曲艺之友社和上海市扬州清曲之友社两支业余团队,另在江苏江都、镇江等地有极少数零星爱好者。上述全部人数现已不足50人。  
+
1、建国后,所有扬州清曲[[艺术]]名家,均已相继去世。一支重要的师资队伍丧失殆尽。目前只能依靠他们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参与传授。
 +
 
 +
2、全国范围内,现仅有江苏扬州、镇江及[[ 上海市]] 区一带尚有少量扬州清曲业余爱好者活动,也只有扬州曲艺之友社和上海市扬州清曲之友社两支业余团队,另在江苏江都、镇江等地有极少数零星爱好者。上述全部人数现已不足50人。  
  
 
3、20世纪60年代初,扬州市曲艺团曾招收10多名学员,经过老艺人施教,均能独立演出。后因“文革”,曲艺团解体,学员和老艺人全部转业或下放。“文革”后,虽复建曲艺团,但扬州清曲已无1名正式演员。近年来,扬州虽有极少数年轻人学唱扬州清曲,但毕竟缺乏正规手段,加之学习的成员流动性大,兴趣也不稳定,因而渐趋冷落。  
 
3、20世纪60年代初,扬州市曲艺团曾招收10多名学员,经过老艺人施教,均能独立演出。后因“文革”,曲艺团解体,学员和老艺人全部转业或下放。“文革”后,虽复建曲艺团,但扬州清曲已无1名正式演员。近年来,扬州虽有极少数年轻人学唱扬州清曲,但毕竟缺乏正规手段,加之学习的成员流动性大,兴趣也不稳定,因而渐趋冷落。  
行 45: 行 50:
 
3、扬州清曲目前所留存的曲目,除个别60岁以上的传人掌握较全面外,爱好者实际掌握的曲目不及十种。  
 
3、扬州清曲目前所留存的曲目,除个别60岁以上的传人掌握较全面外,爱好者实际掌握的曲目不及十种。  
  
4、音像资料极不完善。扬州清曲的音像资料与扬州清曲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历史上曾有的老唱片及分别录入磁带的老艺人的唱段,由于过去一直无牵头的行政主管单位和团体从事收集、整理归档和保护工作,唱片、磁带散落在民间,因扬州气候湿润,梅雨期长,许多磁带的磁粉受损,音像保存、抢救迫在眉睫。尽管文化行政部门自二十世纪末开始重视,但由于资金的局限,目前的保护环境和保护条件均不如人意,赴各地对老艺人采风的高科技音像设备缺乏,保护音像条件也未达到较高标准。  
+
4、音像资料极不完善。扬州清曲的音像资料与扬州清曲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历史]] 上曾有的老唱片及分别录入磁带的老艺人的唱段,由于过去一直无牵头的行政主管单位和团体从事收集、整理归档和保护工作,唱片、磁带散落在民间,因扬州气候湿润,梅雨期长,许多磁带的磁粉受损,音像保存、抢救迫在眉睫。尽管文化行政部门自二十世纪末开始重视,但由于资金的局限,目前的保护环境和保护条件均不如人意,赴各地对老艺人采风的高科技音像设备缺乏,保护音像条件也未达到较高标准。  
  
 
5、“口传心授”是清曲基本传承方式,艺人传承靠的是收徒传教,代代相传,艺人队伍规模日趋缩小,直接影响传承。  
 
5、“口传心授”是清曲基本传承方式,艺人传承靠的是收徒传教,代代相传,艺人队伍规模日趋缩小,直接影响传承。  
行 51: 行 56:
 
6、爱好者随各时代的社会民俗变化,审美趣味也在变化,对曲艺爱好也日渐多元化,在对扬州评话、弹词等曲艺样式上有更多选择时,对清曲这种坐唱类曲艺(不着装,只唱不说)的爱好欣赏程度日趋下降,爱好者群体渐小。  
 
6、爱好者随各时代的社会民俗变化,审美趣味也在变化,对曲艺爱好也日渐多元化,在对扬州评话、弹词等曲艺样式上有更多选择时,对清曲这种坐唱类曲艺(不着装,只唱不说)的爱好欣赏程度日趋下降,爱好者群体渐小。  
  
8、由于社会化、城市化的急骤变革,在外来文化、商业文化、强势文化、流行文化影响下,加之现今社会现代传媒手段的发达、渗透,作为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扬州清曲濒危程度已日趋严重。    
+
8、由于社会化、城市化的急骤变革,在外来文化、商业文化、强势文化、流行文化影响下,加之现今社会现代传媒手段的发达、渗透,作为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扬州清曲濒危程度已日趋严重。  
 +
 
 
==视频==
 
==视频==
  

於 2019年12月14日 (六) 14:15 的修訂

揚州清曲是流傳在江蘇揚州鎮江一帶的地方曲種,俗稱「小唱」、「小曲」,起源於元代,使用揚州話演唱。

揚州清曲是中國江蘇揚州地區古老有影響力的傳統曲藝之一。它起源於古老的揚州民歌,傳承了元明俗曲。清代康、乾年間是其鼎盛期,曾流傳於全國許多地區。揚州清曲大部分音樂源自本地小調,再次為「傳自四方」的各地小調,其音樂具有民間性及地域特性。曲詞題材極其廣泛,曲目十分豐富

歷史

揚州清曲起源於元代。元代夏庭芝所著的《青樓集》中已有「李芝儀,維揚名妓也。工小唱,尤善慢詞」的記載。

清代康乾年間揚州清曲達到了鼎盛。揚州清曲藝人曾到達廣東、福建、江西、山東、兩湖等地,並對當地的曲藝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影響。李斗在《揚州畫舫錄》一書中描繪了當時清曲的演出盛況,並記載了諸多著名藝人和曲牌名。

民國初年,隨着大量蘇北人上海謀生,揚州清曲在上海達到中興,湧現了一批著名藝人,如王萬青黎子云等等。唱片公司為他們灌制了清曲唱片,並在社會上發行。

1960年,揚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揚州曲藝團,吸收了許多民間清曲高手,並搜集整理了揚州清曲的資料。文化大革命期間,曲藝活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1986年,廣陵清曲之友社成立,揚州清曲逐漸復興。2006年,揚州清曲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表演形式

揚州清曲的表演者以男性居多,4-6人為最佳,1-2人也可,最多不超過8人,但每人須會演奏一種或幾種樂器,能做到「手口一致」,「自彈自唱,自拉自唱」。唱法有「闊口」與「窄口」之分,「闊口」指男性用本來聲腔演唱,而「窄口」指男性模仿女性聲腔。

揚州清曲通常使用琵琶弦子月琴檀板、碟子、瓷盤、酒杯等樂器伴奏。

==《茉莉花》「屬地」之爭==        

世界經典民歌之一的《茉莉花》,是蘇州民歌抑或六合民歌……2019年3月引發了一場「屬地」之爭。  

「《茉莉花》其實是地地道道的揚州民歌」,清曲研究專家韋明鏵告訴記者:「它的前身是[鮮花調],幾百年來一直傳唱在蘇北里下河地區。清人錢德蒼編纂的地方戲曲集《綴白裘》,已收錄了它的歌詞。」 十九世紀初,英國人希特納從廣州採集了揚州清曲中的一些『小調』。其中的《茉莉花》,就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嫁接』進了歌劇《圖蘭朵》的背景音樂。        

當年周恩來總理聽到前線歌舞團演唱《茉莉花》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周恩來說:我13歲離開家鄉。你們的美妙歌聲,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沒有回過的蘇北老家。這首《茉莉花》,就是新四軍文藝戰士何仿根據揚州民歌[鮮花調]改編的。        

「爭這首歌是哪兒的民歌,沒多大必要」,韋明鏵說:「關鍵是要搶救它的『老祖宗』(即:揚州清曲)。」

==千家養女先教曲==  

[鮮花調]是揚州清曲的一個曲目。起源於元代「小唱」的揚州清曲,汲取了江淮一帶各種俗曲、民歌的營養,在明中葉形成了富有地方氣息的曲種。

清康、乾年間,揚州清曲進入鼎盛時期。 清曲研究專家朱祥生當時以「歌吹」馳名的揚州,鄭板橋曾在詩中這麼寫道:「千家養女先教曲」,教的什麼曲?就是揚州清曲。

即使在崑曲故鄉蘇州,那時揚州清曲也風光得很。據《揚州畫舫錄》記載:「有於蘇州虎丘唱是調者,蘇人奇之,聽者數百人,明日來聽者益多。唱者改唱大曲(即崑曲),群一噱而散。」可見當時清曲有多麼大的魅力!        

200多年前,揚州清曲隨一批批歌妓流傳四方,滋養、豐富了襄陽小曲、廣東南音、東北二人轉等二十多種戲曲曲藝。

「其實,揚州清曲今天仍然在我們身邊。」韋明鏵說,比如,《洪湖赤衛隊》中「手拿碟兒敲起來」,就是沿用了揚州清曲「敲瓦碟」技藝;又比如香港電影《三笑》,多數曲調就是來自揚州清曲,其中唐伯虎的書僮華安「叫一聲二奶奶聽我表一表」的唱段,用的就是清曲曲牌「武成調」。

瀕危狀態

1、建國後,所有揚州清曲藝術名家,均已相繼去世。一支重要的師資隊伍喪失殆盡。目前只能依靠他們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參與傳授。

2、全國範圍內,現僅有江蘇揚州、鎮江及上海市區一帶尚有少量揚州清曲業餘愛好者活動,也只有揚州曲藝之友社和上海市揚州清曲之友社兩支業餘團隊,另在江蘇江都、鎮江等地有極少數零星愛好者。上述全部人數現已不足50人。

3、20世紀60年代初,揚州市曲藝團曾招收10多名學員,經過老藝人施教,均能獨立演出。後因「文革」,曲藝團解體,學員和老藝人全部轉業或下放。「文革」後,雖復建曲藝團,但揚州清曲已無1名正式演員。近年來,揚州雖有極少數年輕人學唱揚州清曲,但畢竟缺乏正規手段,加之學習的成員流動性大,興趣也不穩定,因而漸趨冷落。

3、揚州清曲目前所留存的曲目,除個別60歲以上的傳人掌握較全面外,愛好者實際掌握的曲目不及十種。

4、音像資料極不完善。揚州清曲的音像資料與揚州清曲本身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歷史上曾有的老唱片及分別錄入磁帶的老藝人的唱段,由於過去一直無牽頭的行政主管單位和團體從事收集、整理歸檔和保護工作,唱片、磁帶散落在民間,因揚州氣候濕潤,梅雨期長,許多磁帶的磁粉受損,音像保存、搶救迫在眉睫。儘管文化行政部門自二十世紀末開始重視,但由於資金的局限,目前的保護環境和保護條件均不如人意,赴各地對老藝人採風的高科技音像設備缺乏,保護音像條件也未達到較高標準。

5、「口傳心授」是清曲基本傳承方式,藝人傳承靠的是收徒傳教,代代相傳,藝人隊伍規模日趨縮小,直接影響傳承。

6、愛好者隨各時代的社會民俗變化,審美趣味也在變化,對曲藝愛好也日漸多元化,在對揚州評話、彈詞等曲藝樣式上有更多選擇時,對清曲這種坐唱類曲藝(不着裝,只唱不說)的愛好欣賞程度日趨下降,愛好者群體漸小。

8、由於社會化、城市化的急驟變革,在外來文化、商業文化、強勢文化、流行文化影響下,加之現今社會現代傳媒手段的發達、滲透,作為傳統歷史文化遺產的揚州清曲瀕危程度已日趨嚴重。  

視頻

揚州清曲相關視頻

揚州清曲《月亮城》
揚州清曲《揚州小巷》
揚州清曲《板橋道情》CCTV超清版
揚州清曲茉莉花
揚州清曲傳承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