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战争完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战争完毕》外文名:The strife is over , the battle done,音乐类型:圣诗赞美诗(新编)。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其媒介[1]是按时组织的、有规律的声波(机械波的一种)。它的基本要素包括强弱、调性、时长、音色等。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构成音乐的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不同类型音乐可能会强调或忽略其中的某些元素[2]

简介

(来源:《赞美诗新编史话》)

战争完毕歌

The strife is over , the battle done

经文:“因为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 (罗6:9)。

“哈利路亚”乃希伯来语,意为“你们要赞美主”。很早基督徒就采用它作为彼此问好的话语,以后则成为复活节的主题词。起初由信徒大声高喊,以后则添上许多较有意义的词句,或由唱诗班合唱,或由会众与唱诗班一唱一和地启应着唱颂,最后汇集起来成为许多优美动人的歌曲。

这首《战争完毕歌》过去常被认为是中古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首拉丁长诗,如今有人认为它是从 1753年德国蒙斯特所出版的拉丁文《圣诗》中选出来的,由尼尔 (事略参阅第88首)于1851年译成英文,登载在当年出版的《中世纪赞美诗》一书中。年代比较近,但所采用的旋律则比较古老,是《古今圣诗》第二任音乐主编蒙克 (W.H.Monk,1823一1889)根据帕勒斯特里那 (G.P.Da Palestrina,约1525— 1594)所作的《荣耀颂》选句中改编而成,调名《胜利 (VICTORY)》.现将这两人的事略介绍于下:

蒙克在1823年生于英国。他擅长音乐,爱好音乐,是位有名的琴师、唱诗班指挥、圣诗曲调作家、圣诗编辑、声乐教授。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会,一生只写过一首世俗歌曲。当他在纽英伦圣马提亚堂任管风琴师时,曾领导一个业余唱诗班,每天唱诵早晚礼拜的众赞歌的全部祷文,同时兼任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声乐教授。他曾对人说:“礼拜堂内的管风琴是感动人心的工具,而不是炫耀自己技术的所在。”他所谱写的圣诗曲调既有历史风采,又兼具时代特征。他是《古今圣诗》的第一任音乐主编。当该集出版前他已有病,最后校稿后他就与世长辞,没见到《古今圣诗》的出版。该诗出版后能够畅销各地,确实是他呕心沥血的贡献,在最初几年竟被称为《蒙克诗集》。蒙克的曲调作品在《新编》里的第 1O5、111、153、156、2O0等四首。

帕勒斯特里那是第一位在教会音乐及西洋音乐史上占重要地位的音乐家,而他的歌曲至今仍在教会流行。他是意大利农民之子,26岁时到罗马学习音乐,学成后回到故乡帕勒斯特里 (他就以出生地为自己的姓),负责本乡教务十年之久,为倡导圣乐不遗余力,以后重返罗马,历任好几个大教堂的音乐指挥,最后任教皇宮廷圣马利亚教堂唱诗班指挥及朱利亚圣堂音乐总监,后任罗马圣彼得大堂总圣乐师职位。

帕勒斯特里那在音乐上的贡献是巨大的。首先,在声乐方面,他将声音发展到最富于表现力和最完善的地步,为后来且直到今天的美声唱法①打下了基础;其次,在和声方面,他巧妙地将合唱中过去由于两个旋律共同进行而产生的和声效果,变为“用和声于合唱”,为近代和声学奠定了基础,成为整个 l6世纪的最高代表。1566年,教会中有人认为在教会合唱中,由于和声的应用,使乐曲中的词句无法听得清楚。反对合唱 (有和声的唱)而主张齐唱 (同唱单一旋律),为此,教皇庇护四世下令召开会议决定此事。会中,帕勒斯特里那专为此会议创作了《教皇弥切拉弥撒曲 (Missa Papae Marcelli)》。他采纳历代音乐的精华,结合几个不同的优美旋律于一曲,不但词句清楚,而且和声的效果使乐曲的情绪更得到色彩化的衬托,演出后被认为是教会音乐的模范,为以后欧洲大力发展多声部合唱的先河。

这首《胜利 (VICTORY)》曲虽经蒙克改编,却仍能保留原曲的雄伟和美致。尤以开始时的三叠哈利路亚和末了的结束句更是雄壮有力。全曲使人排除俗念,净化心胸,高唱主耶稣复活的伟大性利。

①美声唱法 (bel canto意大利语,字面意义指美妙的歌唱>。这是意大利正统的发音方法,产生优美的音色,修炼的音节,清晰的音语,以及均匀的音序,唱出来能令每一个音平正而浑厚。

参考文献

  1. 关于媒介的名词解释详细解析,学习啦,2017-08-21
  2. 试论音乐的形式要素,道客巴巴,201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