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成竹在胸

於 2020年4月26日 (日) 13:21 由 Dym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耳提面命</big> ''' |- |File:耳提面命1.jpg|缩略图|居中|[https…”)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耳提面命
ěr tí miàn mìng

近義詞誨人不倦

反義詞旁敲側擊

出 處 :《詩經·大雅·抑》

體 裁成語

釋 義 :形容教誨殷切

成竹在胸漢語成語,拼音是chéng zhú zài xiōng,意思是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1]

目錄

成語解釋

成竹:現成完整的竹子。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成語出處

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2]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義

近義詞:胸有成竹信心百倍[3]

示例

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四》:「作律詩雖爭起筆,尤貴以氣格勝。須要成竹在胸,操縱隨手。」

老殘遊記·第一八回》:「像老哥聰明正直,凡事先有成竹在胸,自然投無不利。」

他回答老師的問題從容不迫,成竹在胸。[4]

成語典故

洋縣北宋文學家、畫家文同喜歡詠竹、畫竹,以言志表其氣節。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獨樹一幟,被畫壇稱作「湖州畫派」。文同主張,畫竹時必先有成竹在胸。「成竹在胸」這句成語典故出自漢中洋縣。

北宋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在任三年期間為官勤政,體察民情,他看到茶農負擔過重,上書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給茶農帶來實惠。同時,加筑州治城坦,重視教育事業,受到百姓擁戴。

文同善詩文書畫,尤擅長畫墨竹。畫竹的高超技藝來源於他長期對竹子的仔細觀察和寫生。當時,洋州篔簹谷(今洋縣紙坊鄉)生長着大片竹林,文同有《篔簹谷》詩讚曰:「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兩岸煙蒙蒙。尋幽直去行漸野,宛爾不似在塵中。」

他還在此谷建一「披錦亭」,閒暇常去谷中探幽觀竹,吟詩作畫,有時還攜愛妻前往賞竹、植竹。長年累月,心胸中已烙下各種竹子的形態,積累無數畫稿。畫竹實踐中,他首創畫竹葉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筆法,畫技日臻精益,所畫墨竹栩栩如生,瀟灑清秀,他主張畫竹要「成竹在胸」。後來畫竹者學他筆法的很多,被稱着「湖州竹派」。

文同在漢中洋州曾給他表弟蘇軾贈《偃竹圖》一幅,喜歡畫竹的蘇軾十分珍愛。蘇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中寫道:「與可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振筆直遂,以追其所思……」

同時代的文學家、畫家晁補之在《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中,也有「與可畫竹時,成竹已在胸」的詩句,這樣文同畫竹時「成竹在胸」就成為典故。

「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本意是說畫家在畫竹子時,頭腦中要有一個具體生動的竹子形象,那麼就會得心應手,畫出的竹子就真切自然。後來這句成語已不拘泥於畫竹,泛指人們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頭腦中已有成熟的主張和辦法。

外文翻譯

英語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