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怒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怒族

怒族主要分布在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原碧江縣)、福貢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以及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和西藏自治區的察隅縣等地,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也是一個跨國而居的民族,在鄰國緬甸克欽邦北部高黎貢山區及恩梅開江上游地區也有怒族居住。

起源和歷史

怒族自稱「怒蘇」、「阿怒」、「阿龍」和「若柔」,自認為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的古老居民。他們可能有兩個來源。瀘水縣一帶怒族自稱「怒蘇」,而福貢、貢山縣的怒族自稱為「何龍」或「龍」。由於長期交往,這兩部分人在怒江地區逐漸接近,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逐漸發展和形成今日的「怒族」,但他們還是保留着自己的某些特點。

宗教信仰

怒族大部分人信奉原始宗教。近代受外來影響,不少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貢山北部的怒族,因受藏族影響,也有信奉喇嘛教的。但人數極少。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和各種神靈,舉凡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巨樹、怪石等,都成為人們崇敬的對象。碧江怒族祭祀的鬼神主要有十三種,其中由氏族或村社定期祭祀的鬼神為「門多」或「坐米起」。「門多」被認為是天鬼,能夠去凶化吉,保佑人畜平安。從前,每當村寨發生重大事件,如械鬥,仇殺,或撈油鍋、拋血酒,甚至路遇大蛇等,都要祭祀「門多」,人們把「門多」重作是家族或村社的保護神。「坐米起」是碧江九村「斗霍」、「達霍」兩個氏族成員共同信奉的神靈,每年年節來臨,由兩個氏族的頭人聯合主持祭祀,屆時全村殺豬一頭,每年家庭出包穀一升,作為祭品,祈求四季平發,人畜興旺。[1]

服飾特點

怒族男子穿交領長衫,及膝長褲,穿時前襟上提,束腰帶,紮成袋狀以裝物。蓄髮,並用青布或白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婦女穿右開襟上衣,長及腳踝的裙子,套黑、紅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歡在裙外系有彩色花邊的圍腰,已婚婦女衣裙上繡有花邊。婦女頭、胸部多用珊瑚、瑪瑙、貝殼、料珠、成串銀幣裝飾,戴鋼質大耳環垂於肩部。男女都喜歡用紅藤作纏頭和腰箍。貢山一帶婦女喜用精緻的竹管穿耳。[2]

建築特點

怒族的房屋為干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而福貢怒族都住竹篾房。

這種房子較為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牆和隔牆,用木板或石板覆頂。樓板用木板或竹篾席製成,鋪設於架在斜坡地上的許多木樁上即可。這些木樁和房柱,如同千百隻腳一樣,支撐着整個房屋。因此,人們常常將這種房屋稱為「千腳落地的房子」。

怒族的房屋為干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有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牆半木房。這種房子比較寬大,一般是垛圓木為牆,屋頂覆蓋薄石板。石板約0.5公尺見方,由屋檐鋪起,第一塊平鋪,第二塊壓着第一塊的上邊,第三塊壓着第二塊的上邊一直覆蓋到屋脊。

福貢和瀘水地區的怒族住竹篾房。這種房子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牆和隔牆,用木板或石板覆頂。這兩種房屋一般格局為二間,外間待客,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腳架,供燒飯用,內間為主人臥室及儲藏糧食。[3]

傳統節日

春節:

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時間為每年農曆的十二月底至正月,節期15天。

仙女節:

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

山林節:

居住在雲南省蘭坪縣菟峨區的怒族(自稱「若柔」人)為祭祀樹林而過的節日。節期一般在樹木枝葉茂盛的六、七月間舉行。祭禮時要闔族參加,並排除其他民族的成員。

吉佳姆節:

怒族最熱鬧的節日。吉佳姆。怒語譯意,是過年之意。節期在每年秋收之後,一般要過15天。節日裡,村村寨寨烤酒殺豬,歌舞通宵達旦。

祭穀神:

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人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在這一天要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4]

飲食文化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為煮燜成咕嘟飯(類似玉米面稠糊)、包穀稀飯,做成包穀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數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

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蔔、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還需到山林中採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筍、野百合、各種塊根類及蕨類植物,以及做調味用的姜、蔥、花椒等。

善於釀酒。以貢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飲用時,對入蜂密,清醇香甜、開胃可口。不論男女,都能豪飲,而且飲酒必歌,每飲必醉。

怒族飲茶是仿製藏族的酥油茶而製作的漆油茶。常可作為產婦或體弱者食用的補品。

相關視頻

怒族舞蹈

參考資料

  1. 怒族的宗教信仰原生態,
  2. 怒族服飾的特點和風格是什麼?怒族服飾簡介講歷史,2017-02-04
  3. 怒族建築特點快資訊,2019-11-30
  4. 怒族的傳統節日第一星座網,201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