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士塔高維奇」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生平)
行 11: 行 11:
  
 
 蕭斯塔科维奇的音樂作品既融合了[[後浪漫主義]](如[[古斯塔夫·馬勒|馬勒]])和[[新古典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風格(如[[普羅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但亦不乏二十世紀的不協調音色和創作手法,因此他的音樂作品間中受到了官方的爭議,然而他的作品,普遍仍受到歡迎和好評。
 
 蕭斯塔科维奇的音樂作品既融合了[[後浪漫主義]](如[[古斯塔夫·馬勒|馬勒]])和[[新古典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風格(如[[普羅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但亦不乏二十世紀的不協調音色和創作手法,因此他的音樂作品間中受到了官方的爭議,然而他的作品,普遍仍受到歡迎和好評。
 +
 +
1934年,蕭士達高維契29歲時,他是蘇聯音樂界最閃耀奪目的新星,已經發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1934年,他在列寧格勒舉行《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的首場公演,嘉評如湧,緊接著在歐美各國公演,一時間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隱然已是蘇聯音樂第一人。
 +
 +
然而這部紅極一時的歌劇卻惹惱了[[史達林]]。1936年,史達林觀賞該劇在莫斯科的首演,結果第一幕還沒結束便憤然離場。同年1月28日,一篇題為《不是音樂是混亂》的文章出現在《[[真理報]]》上,對這部歌劇及其作者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所有人都知道這篇未署名文章的背後是誰,風向一下轉變,各大報紙和樂評人紛紛對《真理報》利爪下的獵物口誅筆伐,各省的工人與農民聚集在廣場上揚聲抗議,蕭斯塔科维奇瞬間從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高峰跌落神壇,變成了「人民公敵」。<ref name="哈里波特"/>
  
 
== 家庭 ==
 
== 家庭 ==
行 23: 行 27:
 
 蕭斯塔科维奇著名的作品包括他的[[交響曲]]和[[弦乐四重奏]],各15首,其中交響曲創作的高峰期在[[1930年代|1930]]-[[1940年代]],弦乐四重奏则是在后期([[1960年代|1960]]-[[1970年代]])。另外他分別為[[鋼琴]]、[[小提琴]]及[[大提琴]]各寫了兩首協奏曲;室樂方面,他亦創作了唯一的一首鋼琴五重奏及兩首鋼琴三重奏;[[歌剧]]方面,則以《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和《鼻子》較為著名。他一生中亦創作了不少的電影音樂、舞台音樂及管絃樂組曲,近年來開始有唱片商陸續為此錄製唱片。當中以他兩套“爵士樂組曲”尤為最著名。
 
 蕭斯塔科维奇著名的作品包括他的[[交響曲]]和[[弦乐四重奏]],各15首,其中交響曲創作的高峰期在[[1930年代|1930]]-[[1940年代]],弦乐四重奏则是在后期([[1960年代|1960]]-[[1970年代]])。另外他分別為[[鋼琴]]、[[小提琴]]及[[大提琴]]各寫了兩首協奏曲;室樂方面,他亦創作了唯一的一首鋼琴五重奏及兩首鋼琴三重奏;[[歌剧]]方面,則以《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和《鼻子》較為著名。他一生中亦創作了不少的電影音樂、舞台音樂及管絃樂組曲,近年來開始有唱片商陸續為此錄製唱片。當中以他兩套“爵士樂組曲”尤為最著名。
  
 蕭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響曲》又稱《列寧格勒交響曲》,是蕭士達高維契獲得世界性聲譽的作品,是他的安魂曲,也是作者最富爭議的作品,蘇聯官方包括西方音樂圈都把它標榜為一部反法西斯的頌歌。<ref name="哈里波特"/>
+
 蕭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響曲》又稱《列寧格勒交響曲》,是蕭士達高維契獲得世界性聲譽的作品,是他的安魂曲,也是作者最富爭議的作品,蘇聯官方包括西方音樂圈都把它標榜為一部反法西斯的頌歌
 +
 
 +
蕭士達高維契一生共寫了十五部交響曲,他的獨到之處在於:這些交響曲幾乎都在文化領域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但是其中,《第五交響曲》被認為是他最偉大的交響曲:集諷刺與悲哀於一體,極具煽動性,然而不知為什麼竟然也服從了政黨路線……不論好與壞,這都是一部使年輕的蕭斯塔科维奇獲得名望的交響樂 。<ref name="哈里波特"/>
  
  
 
== 參考資料 ==
 
== 參考資料 ==
 
{{reflist}}
 
{{reflist}}

於 2019年1月28日 (一) 19:20 的修訂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蕭士塔高維奇
原圖鏈接

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蕭斯塔科維奇(俄語:Дмитрий Дмитриевич Шостакович,1906年9月25日-1975年8月9日),前蘇聯時期俄國作曲家。他一生大部份時間都留在蘇聯,但同時也是當年少數名氣能傳至西方世界的作曲家,被譽為是二十世紀其中一位最重要的作曲家,創作題材廣泛,其中以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為最佳,蕭士達高維契被譽為俄羅斯音樂史上柴可夫斯基之後的又一座高峰,但也有西方樂評人因為他大部分創作生涯與前蘇聯政治相關而質疑其藝術性,這種爭議在他誕辰百年後,仍然餘音未決。[1]

生平

蕭斯塔科維奇在蘇共政權中曾得過不少榮譽。例如他曾獲得當年蘇聯紅軍總參謀長、蘇聯元帥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的資助,可是,亦因為他曾試過與斯大林主義及官僚作風有所衝突而兩度遭蘇共譴責兩次(在1936年1948年)他的作品亦一度被禁止演出。斯大林死後,他多次獲頒發多項國家的獎項和榮譽,也曾當過最高蘇維埃代表。

蕭斯塔科維奇的音樂作品既融合了後浪漫主義(如馬勒)和新古典主義風格(如普羅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但亦不乏二十世紀的不協調音色和創作手法,因此他的音樂作品間中受到了官方的爭議,然而他的作品,普遍仍受到歡迎和好評。

1934年,蕭士達高維契29歲時,他是蘇聯音樂界最閃耀奪目的新星,已經發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1934年,他在列寧格勒舉行《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的首場公演,嘉評如湧,緊接著在歐美各國公演,一時間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隱然已是蘇聯音樂第一人。

然而這部紅極一時的歌劇卻惹惱了史達林。1936年,史達林觀賞該劇在莫斯科的首演,結果第一幕還沒結束便憤然離場。同年1月28日,一篇題為《不是音樂是混亂》的文章出現在《真理報》上,對這部歌劇及其作者進行了猛烈的抨擊,所有人都知道這篇未署名文章的背後是誰,風向一下轉變,各大報紙和樂評人紛紛對《真理報》利爪下的獵物口誅筆伐,各省的工人與農民聚集在廣場上揚聲抗議,蕭斯塔科維奇瞬間從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高峰跌落神壇,變成了「人民公敵」。[1]

家庭

蕭斯塔科維奇經歷過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麗娜(Nina Varzar,1932年-1954年;其中於1935年曾離婚,後來因懷孕而恢復夫妻關係,1954年逝世。)為他誔下兩名子女:加尼娜(Galina)及馬克森(Maxim);當中馬克森繼承了父親的音樂事業,現時為指揮及鋼琴家,並經常演奏及灌錄父親的作品。蕭斯塔科維奇的《F大調第2號鋼琴協奏曲》2就是為兒子19歲生日時所寫及題獻的,馬克森亦在他於莫斯科音樂樂院的畢業考試時作首演。

第二任妻子是蘇聯共青團的活躍分子瑪嘉列堤(Margarita Kainova,1956年-1960年),兩人婚後的生活完全不美滿,最終令這段婚姻只維持了三年便結束,瑪嘉列堤未有為蕭斯塔科維奇誕下任何子女。

第三任妻子是伊利娜(Irina Supinskaya,1962年-1975年),兩人年齡相距達29年,伊利娜一直陪伴蕭斯塔科維奇直至他離世。同樣亦沒有為他誕下任何子女。

作品

列寧格勒交響曲
原圖鏈接

蕭斯塔科維奇著名的作品包括他的交響曲弦樂四重奏,各15首,其中交響曲創作的高峰期在1930-1940年代,弦樂四重奏則是在後期(1960-1970年代)。另外他分別為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各寫了兩首協奏曲;室樂方面,他亦創作了唯一的一首鋼琴五重奏及兩首鋼琴三重奏;歌劇方面,則以《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和《鼻子》較為著名。他一生中亦創作了不少的電影音樂、舞台音樂及管絃樂組曲,近年來開始有唱片商陸續為此錄製唱片。當中以他兩套「爵士樂組曲」尤為最著名。

蕭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又稱《列寧格勒交響曲》,是蕭士達高維契獲得世界性聲譽的作品,是他的安魂曲,也是作者最富爭議的作品,蘇聯官方包括西方音樂圈都把它標榜為一部反法西斯的頌歌。

蕭士達高維契一生共寫了十五部交響曲,他的獨到之處在於:這些交響曲幾乎都在文化領域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但是其中,《第五交響曲》被認為是他最偉大的交響曲:集諷刺與悲哀於一體,極具煽動性,然而不知為什麼竟然也服從了政黨路線……不論好與壞,這都是一部使年輕的蕭斯塔科維奇獲得名望的交響樂。[1]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蕭士達高維契,沒有魔法杖的哈里波特. 每日頭條. 2018-02-05 [2019-01-2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