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彭镇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彭镇华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彭镇华(1931年12月20日-2014年5月24日),1931年12月20日生于江西景德镇,籍贯江西吉水,1956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林业系。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2]、国际竹藤中心首席科学家[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国际竹藤中心首席科学家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江西景德镇

出生日期----1931年12月20日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逝世日期----2014年5月24日

毕业院校----安徽农学院、前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

逝世日期----2014年5月24日

代表作品----《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示范与应用》、《浓香矮化型水仙花培育方法》、《以林为主、灭螺防病、开发滩地和综合治理研究》

个人履历

1931年12月20日 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

1951-1956年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学习。

1956-1958年 安徽农学院林学系任助教。

1958-1960年 北京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农业大学进修俄语和生物物理学。

1960-1964年 列宁格勒林学院学习。1964年7月在苏联列宁格勒林业技术大学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

1964-1968年 安徽农学院林学系任助教。

1969-1978年 安徽农学院林学系任讲师。

1979-1986年 安徽农学院林学系任副教授。

1986-1996年 安徽农业大学森林利用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6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彭镇华教授,

研究简介

彭镇华教授,1964年7月获苏联列宁格勒林业技术大学生物学副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国家林业血防专家指导组主任,《湿地科学与管理》《中国城市林业》主编,《应用生态学报》《林业科学研究》副主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生态工程、林业血防城市森林、林木遗传育种等。主持完成"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等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及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现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持项目"林业血防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示范"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等。出版专著30多部,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林业生态工程、城市森林、土地利用、林木遗传育种等。主持完成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研究等国家和地方的重大及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等。出版专著11部,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

彭镇华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彭镇华教授是我国花卉辐射育种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上世纪60年代,他成功培育出了"浓香型矮化水仙"等系列优良新品种,为我国辐射育种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杉木起源研究方面,他创造性地把历史文献整理挖掘与现代种源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独到见解,极大地丰富并开拓了我国杉木地理种源以及树木历史文化研究的内涵。

彭镇华教授是我国林业血防新方向、新学科的创立者和实践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创立了林业与卫生相结合、生态与健康相结合、治病与治穷相结合等一整套林业血防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这项研究成果在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得到广泛应用,推广面积达600多万亩,营造的血防林产生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林业血防工程的成功实践,为我国乃至世界林业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彭镇华教授是我国基于国土生态安全科学谋划林业空间布局的倡导者、先行者和实践者。20世纪90年代,他提出并主持开展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建设研究,并提出面向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点、线、面结合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模式,其中许多重要研究成果成为200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这一国家级战略研究的核心内容,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撑。

彭镇华教授是我国城市森林学科的奠基者和学术带头人。他组织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城市林业研究与示范,创新性地提出了"林网化与水网化相结合、城乡一体建设城市森林"的理念,以及面向城市群开展森林规划建设等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

彭镇华教授是我国毛竹基因测序研究与竹文化研究的奠基者和领军人。他带领团队开创性地进行了毛竹基因组测序研究,成功绘制出了毛竹基因组草图,论文发表在《自然·遗传学》后,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与广泛认可。此外,他还积极推动我国竹文化历史发掘与探究,向世界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竹文化。

彭镇华教授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事业心,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林业科技教育事业。他为人师表,治学有方,先后培养博士生、博士后60余名,为我国林业建设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1]

荣誉奖项

彭镇华教授荣获首届梁希科技一等奖,2001年被授予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突出贡献者,2002年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人才"称号。2004年被授予"全国十大英才"称号。

生平简介

早年

彭镇华,1931年12月20日生于江西省景德镇。祖籍江西省吉水县尚贤乡黄竹溪村。祖父彭增秀为瓷行老板当账房先生,父亲彭尉廷在瓷行当工人。1933年父亲开始弃工经商,在长江下游的南京、镇江、扬州一带贩运瓷器。此后两年便定居扬州,并开了一爿瓷器店。这期间,因祖父告老还乡,彭镇华随祖父回乡,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全家始得在江苏扬州团聚。彭镇华自幼刻苦好学,勤于耕读。在江西省吉水县农村10 多年间,祖父家教甚严,只要有学习机会,便勉其求学。平时,他帮家里干些农活,读过两年私塾,后又去新学堂求学一年。1944年秋,彭镇华考取吉安县立中学学习一个学期,终因家境拮据而辍学。1946年春,彭镇华进扬州私立慕究理中学学习,直到初中毕业。吉水县在中国历史上素有"江南才子之乡"的美称,是大文学家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之故里,加上又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进步思想与文化气息甚浓。彭镇华就是在这种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十分浓郁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对他日后的成长与进步影响颇深。1949年5月,扬州解放,慕究理中学停办,彭镇华转学到另一所教会办的美汉中学上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镇华与同学们组成的"哆来咪歌咏队"走上街头,迎接解放军,歌颂共产党,其中演唱的"倒蒋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革命歌曲曾一时轰动扬州城。由于彭镇华学习成绩优秀,思想进步,且有出色的组织才能,1951年被学校广大学生推举,出席了扬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的彭镇华于1951年9月考取安徽农学院林学系;1956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经全国统派留苏学生统一考试录取,于1960年秋赴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在著名植物解剖及生理学教授雅申科博士指导下,通过《应用显微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32P、45Ca、14C在松、槭幼苗组织中的分布与运输》论文答辩,如期完成学业,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1964年7月学成回国,在安徽农学院林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林业研究所所长。1996年3月奉调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彭镇华从事森林生态、国土环境治理、植物遗传育种与栽培等教学科研40年,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学术著作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共获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1项。他曾获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他任林业部、卫生部"兴林抑螺"工程顾问、全国山区综合开发专家组成员,曾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绿化奖章等多项表彰。1995年至今任《应用生态学报》副主编,《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主编,1995 年任安徽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安徽省林学会常务副理事长,1996 年任全国核农学学会常务理事,1998年任中国林科院木材科学茅以升科研专项奖励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长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注重与生产实际结合,注重高新技术应用,注重技术集成与创新,是组织中国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的力量进行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开拓者之一。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系列著作,整合为: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出版工程,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3年1月,"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出版工程"列入2013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获得出版资助。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出版工程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刘先银编审负责策划编辑出版。

由彭镇华等著"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出版工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研究工作取得的重要的研究成果,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和发展要求提出了生态安全、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三生态"指导思想, 成为制定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林业为主的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2002年在国务院领导亲自指导下,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央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9号文件,林业发展受到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中国人多地少、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等国情和林情下,如何搞林业建设才能使其更好的发挥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丰富林业产品和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种功能,我们提出搞"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的设想,并在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全国25各省市的46个试验点开展了试验示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成为制定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同时,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提出了我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科学布局的框架、建设技术和综合评价体系,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取得了研究成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彭镇华等著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系列著作" 2003年3月陆续出版。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系列著作内容包括: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理论,生态问题,中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森林在国土生态安全中的作用,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理论的形成,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实践;各研究区域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理念、环境变迁、林业发展历程、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目标、森林生态网络分区建设;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背景、经济社会条件与评价、气候、土壤、植被条件、森林资源评价、生态安全问题;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林业主体工程规划等等。

彭镇华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个人作品

论文与著作

1 彭镇华.中国新林种:抑螺防病林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 彭镇华等.长江中下游低丘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论文选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 彭镇华.兴林灭螺论文选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4 彭镇华.大别山五针松及起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5 彭镇华.中国杉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6 彭镇华.以林代芦,灭螺防病,治理和开发三滩.安徽农学院学报,1990,(增刊).

7 彭镇华.以林代芦,灭螺防病的复合效益研究.见:国际血吸虫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8 彭镇华.从长江中下游"兴林灭螺"和"低丘滩地"开发两项目谈整治与开发相结合.见:王志宝主编.森林与环境.中国高级专家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9 彭镇华.林农复合系统汛期前后钉螺密度变化及其防治对策.应用生态学报,1994,5(4):425~427.

10 彭镇华.有螺滩地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建立及其效果分析.见:王志宝主编.森林与环境.中国高级专家研讨会--兴林灭螺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11 彭镇华.杉木起源研究.安徽农学院学报,1984,11(2):23~32.

12 彭镇华.大别山杉木主要自然类型的研究.安徽农学院学报,1987,14(1):35~44等.

系列著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彭镇华等著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出版工程原名"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系列著作" 2003年3月陆续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专家编审:刘先银负责策划,逐步整合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出版工程"列入2013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获得出版资助。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出版工程,2003年陆续出版发行,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著作有:

1.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

2.中国城市森林;

3.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安徽实践;

4.长江中下游滩地杨树栽培与利用;

5.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

6.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

7.绿竹神气;

8.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发展;

9.中国城乡乔木;

10.中国城乡乔木(英文版)(Urban and Rural Arbores in China) ;

11.北京林业发展战略;

11.中国木本花卉;

12.北京林业发展战略;

13.海峡西岸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14.湖南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15.江西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16.广州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17.扬州现代林业发展战略;

彭镇华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 等等。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出版工程[2]

内容简介

中国林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重要需求。"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系列研究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要求,从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系统的探索。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美丽中国,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享有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林荫气爽、鸟语花香,清水常流、鱼跃草茂。

2002年,在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亲自指导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江泽慧教授主持《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从国家整体的角度和发展要求提出了生态安全、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三生态 "指导思想,成为制定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等部委组织以彭镇华教授为首的专家们开展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研究工作, 并在全国选择 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46个试验点开展了试验示范研究,按照"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扬州、唐山等)"线"(青藏铁路沿线,长江中下游沿线等)"面"(江苏、浙江、安徽、湖南、福建、江西等地区 )理论大框架,面对整个国土合理布局和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达到最佳的三生态效果,直接针对我国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直接面向与群众生产、生活,乃至生命密切相关的问题;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摸索出一套科学的技术支撑体系和健全的管理服务体系,为有效解决"林业惠农 "等民生问题,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国土资源的整治与利用水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决策支持。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出版工程 "是"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 "等系列研究的成果集成。按国家精品图书出版的要求,以打造国家精品图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其内容包括系列研究中的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理论,积累了新的经验,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包含各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实践,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理念、环境变迁、林业发展历程、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意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目标、森林生态网络分区建设;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林业主体工程规划等内容。这些内容紧密联系我国实际,是国内首次以全国国土区域为单位,按照点、线、面的框架,从理论探索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对区域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规划布局、支撑技术、评价标准、保障措施等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同时立足国情林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我国林业生产力布局进行科学规划,是我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并已经为制定我国林业战略发展规划和林业中长期发展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出版工程"准确反映了我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的现状和最新成果,具有很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该研究成果的出版对我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的科学布局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的绿色增长及森林永远造福人类具有战略意义。

社会评价

彭镇华自1964年留学苏联获生物学副博士回国后,从未间断林学和所学知识的应用,成为中国较早进行林学核能利用的开拓者之一,在遗传育种、植物花卉辐照技术以及不同种源、种群无性系木材性质变异等研究领域取得研究成果。

70年代初,彭镇华潜心研究中国主要树种--杉木的起源、类型、选育、栽培、利用,深入南方15个省(自治区)杉木产区调查研究,发表了《杉木北移皖东丘陵地区的栽培研究》《论杉木起源》《大别山区不同类型杉木的研究》等论文20多篇,为中国系统研究杉木起源做出贡献。

"六五""七五"期间,参加国家攻关项目"杉木地理变异和种源区划分"的研究,营造试验示范林26.6万公顷,年均创直接经济效益6亿多元,此项目1987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彭镇华独立完成了《中国杉树》《大别山五针松》等两部专著。尤其是《大别山五针松》一书,除系统研究该树种外,五针松组起源中国的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意义。自60年代初起,彭镇华潜心于生物物理方面的应用研究,他先后对用材树种、经济树种、果树及花卉等数十种植物进行辐照与注入研究,培育出9个菊花新品种和"浓香型矮化水仙"(已获发明专利)。近年该专利已分别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形成年产4万头矮化水仙的批量,市场走俏,年销售收入近70万元。彭镇华作为国家"八五"攻关专题"短周期工业用材林木材性质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主持不同种源、种群无性系木材性质变异的研究,为定向培育实现林木生长数量与质量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研究成果,已纳入《中国主要人工林树种木材性质》专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8年获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参考来源

  1. 著名林学家彭镇华教授逝世 享年83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05-30
  2. 彭镇华简介 ,淘名字, 2022-01-29
  3. 著名林学家彭镇华教授在京逝世 ,豆瓣, 201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