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张福兴 (音乐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福兴(1888年-1954年),台湾苗栗县人,后定居台北;音乐家,专长于小提琴[1]他是台湾第一位留学日本的音乐家,也培养不少台湾本土音乐菁英。

生平

张福兴出生于竹南郡头分庄(今苗栗县头份镇)。[1]头分公学校毕业后,考上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1908年,他获得推荐保送上野东京音乐学校,是台湾首位留日音乐系学生。1910年返台后,执教于母校。他不但积极培养本土音乐家,也于1920年组成玲珑会管弦乐团,不定期举行公开演唱会。

除了教学外,张福兴也热衷采集台湾原住民音乐,他所出版的《水社化蕃杵音及歌谣》是第一本台湾原住民音乐付梓出版的作品,他也成为第一位采集整理台湾原住民音乐的台籍音乐家。

1945年,日治时期结束后,他仍继续从事音乐推广及教学。除担任省立师范学校音乐系教授外,也主编国民小学的音乐课本。直至退休,仍以采集佛教音乐为己志,直至1954年去世为止。

学术方面成就

[2] 在学术的领域中,张福兴可以说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先驱者。1922年春,他受台湾教育会派遣,曾前往日月潭水社采集原住民的传统音乐,日后将采集成果整理成《水社化蕃杵?音?歌谣》一书,为汉人从事原住民音乐采集最早的纪录。此外,他也致力中国戏曲乐谱翻译的工作,曾将戏曲《三搜卧龙岗》孔明夫妇反目之曲目译成西洋五线谱。1924年还自费出版台湾民间音乐工尺谱与五线谱对照的乐谱《支那乐东西乐谱对照——女告状》,内容分为戏曲、乐谱解说及乐谱三部分。1950年之后,他在民族音乐方面的努力方向则转为佛曲的采集,这也是他晚年投注最多心力的音乐事业。他最常去的是狮头山的庙宇,采集的对象以早、晚课时之唱诵,以及个别修行者的唱诵为主,内容有《佛宝赞》、《炉香赞》、《稀数皈依》、《大九尊》、《香赞》等课诵,集结成4册,共计67首,以“外江韵”为多,或许是采谱的对象多为客籍人士,综观其曲韵竟有著特殊的客家风味。[1]

因材施教是张福兴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了专业技巧的传授,也为了激励学生的表演欲望,在那个全台几乎没有什么音乐教材的年代,张福兴经常不辞辛劳地为学生们编曲、写曲。惟目前所留存的创作曲大多为校歌之类,有《台北第一高等女学校校歌》、《大同学校校歌》、《桃园县立杨梅初级中学校歌》等,多为单旋律加上三和弦的钢琴伴奏谱。1935年,在台湾创作歌谣发展的初期,张福兴曾被日本的胜利蓄音器株式会社(胜利唱片公司)网罗,担任首任在台文艺部长,他除了于行政业务上运筹帷幄之外,也谱写、创作福佬语流行歌曲,例如《路滑滑》[2] 即为其采编的作品,是由南北管转化而来的歌曲。惟他毕竟是学院派的人物,一年之后即离职。值得注意的是,在采集佛曲的年代他也曾写了单旋律并附歌词的佛曲音乐《狮山圣地》、《观音灵感歌》等。曲调优雅,节拍平稳,令人听来颇能产生宁静的感觉。

基于时代的因素与大环境的要求使然,张福兴无可避免地必须身兼数职,甚至跨足流行音乐界,却也因此而成为集演奏、指挥、学术、作曲于一身的全方位音乐家。在音乐创作方面,他虽然不是主修作曲,但是在那个西洋音乐在台湾仍处于启蒙的年代,他为数有限的创作曲仍不容忽视。他所写的校歌,节奏工整、有朝气,与之后到现在,台湾校歌普遍的风格所差无几;佛曲的写作以朴素的旋律配上平稳的节奏,确实颇能表现宗教音乐的肃穆。身为台湾第一位音乐家,张福兴的贡献的确有目共睹,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大公子张彩湘不遑多让,日后亦走上音乐之路,并成为台湾有名的钢琴家。父子杰出的成就,正是客家之光。


外部连结

参考文献

  1. 1.0 1.1 刘克明. 台湾今古谈. 新高堂书店. 1930-11-30. 
  2. https://cloud.hakka.gov.tw/Details?p=483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