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掖许三湾城及墓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掖许三湾城及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高台县新坝乡许三湾村,为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至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遗址。

历史起源

许三湾城址平面为方形,城东西长66米、南北84米,南面开门,有瓮城。城内有建筑基址。城周围有墓群三处,有带砾石封土的墓葬3000余座,密集处封土相互连接。在城西3公里的五道梁,分布墓葬1000多座。城北1.5公里有圆形封土墓200多座。城内外地表散见有灰、红色陶片,城内曾出土过大量的“五铢”、“货泉”、“开元通宝”等古钱币和铜箭头、铜带钩等。

许三湾城及墓群是汉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重要的历史遗址,对研究当地的历史、经济、以及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等具有重要的价值[1]

布局结构

许三湾城及墓群位于张掖市高台县新坝乡许三湾村西南1.5公里处。

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4米,东西宽66米。城垣黄土板筑,残高8米,夯层厚0.12—0.15米。瓮城墙边长25米。南墙辟门,门宽约7米,外筑方形瓮城,瓮城门向东,四隅筑角墩,南北残留有马面。城外四周50米处有围墙遗址,距城东北角50米处,有烽火台一座,平面方形 (10 ×10米),高8米。城内出土有大量“五铢”、“大泉五十”、“货泉”、“开元通宝”等汉、唐时期的钱币和铜箭头、铜印 (“部曲督印”等)及错银带钩等文物。城内散见灰、红色陶片。

墓葬群以城址为中心分三部分(城南、城北和五道梁)。面积10多平方公里,封土墓达4000余座,分布十分密集。墓葬多为圆顶形,高达2—3.5米。也有土墩墓,底边长30余米,高4—5米,墓道明显,多为砖室墓。墓葬出土有魏晋时期的彩绘画像砖[2]、模印砖、木牍、前秦时期的木俑彩绘木板画、牵马俑以及各类陶器木器和少量丝绸铜器等。

文物保护

“九五”以来主要保护内容2002年,省文物局拨款15.8万元,对许三湾苦水口的两座壁画墓进行清理,并搬迁修复。

许三湾墓群地处祁连山前冲积倾斜平原中下游的戈壁砾石平原与细土平原的过渡带上,以摆浪河下游尾水为主的多条沟河开始下切平原。因兰新铁路的修建使上游洪水集中下泄,洪水直接流经墓群向北流入黄河湾,其中以许三湾大墓群东侧及西北侧的两道宽约10~20米、深 1~4米的沙道,对墓群内的墓葬冲刷严重,每年都有数座墓葬被冲毁,特别是墓群中部汇合后的河道,已逐年向两边冲切,对墓群构成极大的威胁。

考古调查

干燥、多风、沙漠干旱型气候对古城遗址破坏日渐严重,急需进行防风沙林带建设和环境整治,减少风沙侵蚀。为进一步减少人为破坏,需修筑护拦、围墙和保护范围标志性建筑。近年来未进行考古调查,遗址文化内涵研究缺乏研究资料。 研究许三湾古墓群地域特色、历史沿革、文化内涵资料少。

视频

张掖许三湾城及墓群 相关视频

航拍甘肃张掖高台县暖泉大、小城堡
航拍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张掖丹霞,这么美的祁连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