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丈二中堂赠给谁(曾令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大千丈二中堂赠给谁》是中国当代作家曾令琪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张大千丈二中堂赠给谁
四川省资中县博物馆藏邑人张大千的一幅丈二中堂书法,一幅荷花图,堪称国宝。
一、大千巨作留故土
《荷花图》是大千先生的早期作品,是他去敦煌之前应当时好友公孙长子之请所画。画为横幅,纵39厘米,横194厘米,画上荷花属勾花大点叶,用笔生动,构图别致,从此画中可看出大千先生以后自创“泼墨泼彩”技法的最初形态,属难得的早期作品。画左边题记:“留得残荷听雨声。公孙长子属画,弟爰。”后来,公孙长子在左边边上加题:“此幅十年前大千为余作者,范章老弟爱之即以赠之,公孙长子识。”画上朱印两枚“大千大利”“古皇”,加印一枚朱印“公孙长子”。
丈二中堂作于1948年,长3.67米,宽0.75米,是现存于国内最大的一幅张大千书法。内容是一首五言律诗:“菱花镜水秋,容与木兰舟。细草生溪绿,丛筠覆屋幽。江乡自沮洳,岸柳尚轻柔。应共西风发,夕阳归兴遒。”后面还有两行题款小字题跋:“题画小诗,仰范章仁兄法家正之。戊子之秋,大千张爰。”
那么,这两幅作品中提到的“范章”究竟何许人也?
二、方音之讹
按理,既然张大千写了“范章”这个题赠的对象,那么这个问题应该很好解决的。但问题偏偏和方言挂上了勾,造成了讹传。
资中方言h、f不分,也许一些作者在写作时不自觉地根据方言记录或者记忆,这样,大千笔下的“范章”,就讹传为“焕章”,并被《四川日报》、《四川政协报》等报刊采用。如:《张大千的资中翰墨缘》(铁波乐)、《张大千游资中甘露寺》(宋国英)、《张大千巨幅墨宝留故土》(熊永志)等。并说“焕章”就是“原川军19师师长李焕章。李焕章是内江有名的收藏家”。
根据笔者目前查阅到的大量资料,上述这些作者的判断似乎存在问题。那是什么问题呢?
张大千先生荷花图,资中县博物馆藏,国家级文物
三、川军并无19师
众说纷纭,说“李焕章”是原川军19师师长。于是,笔者顺着这个线索查了一下相关的资料。
民国时期的川军,其番号如下:
杨森部。前身为四川督理所属,大革命时编成第20军。参谋团入川整编川军时仍保留二十军番号未变,下辖第133、134、135师。淞沪会战后,第135师番号撤销。渡江战役中,该军被歼,后在川重建,又增编79师。其主要将领有杨汉域、杨汉忠、杨汉烈、夏炯等。
郭汝栋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免杨二十军军长职,郭起而代之,后杨复职,重整旧部,但郭率队独立而出,仍称二十军,故一度川军出现两个二十军。混战中,郭与杨战,互有胜负,后奉蒋命调出四川参加剿共。1934年,改番号为第四十三军,但所辖仅26师,于抗战中的南昌战役后被改造成中央军。
刘湘部。前身为四川善后督办所属,大革命时编成第21军,后不断混战兼并,实力得以加强。参谋团入川整编川军时,经先后两次整编,到出川抗战时,刘部川军编为第21、23、44军。分别辖第145、162、164师、第146、147、148师、第149、150、163师,另有第144、161师和7个独立旅直接隶属于刘。抗战开始后,新扩成第50、56、67、72、78军,裁23军。新扩成新7、新13、新14(后改番号为第34师)、新15、新16、新18、新21、新25师。并领有第23、28、29、30等4个集团军番号。内战暴发时,尚余整21、整44、整56、整72等师。内战中,先是整72师被歼于泰蒙,继之整56师被歼于襄樊,大决战中44军被歼于淮海,上海战役中21军投诚。主要将领有唐式遵、潘文华、王缵绪、王陵基、郭勋祺、夏首勋、王泽俊等。
赖心辉部。前身为四川边防军所属,大革命时编成第22军。赖初依刘湘,但终非刘之嫡系而独立,转战川黔鄂诸省边区,曾一度膨胀到9个师之多,但多乌合,不久即溃,1930年于鄂西剿共时缩编为国军新11师,次年改编成第59师,于1932年为陈诚彻底吞并改造,成为中央军。
刘成勋部。前身为西康屯垦督办所属另收编边军杂牌而成,大革命时编成第23军。因内部成份混杂,于内战中的1927年为刘文辉吞并。
刘文辉部。大革命时编成第24军,后长期在川内混战,二刘大战失败后割据西康。川军整编时辖第136、137、138师。抗战开始后,第138师撤销。 1940年,第137师投蒋,改称新137师,并领新12军番号,但不久即被胡宗南吞并改造成中央军。刘文辉另行组建137师。直到大陆解放,所用24军番号一直不变,刘也长期担任该军军长一直到解放前夕,成为民国史上任军长职最久者。主要将领有刘元瑭、刘元琮、刘元瑄、唐英等。
邓锡侯部。前身有北洋中央陆军第30师、四川陆军、四川边防军、四川江防军等多个番号,大革命时编成第28军。川军整编时改番号为第45军,辖125、126、127、128、131师。出川抗战后,又分出一部组建第95军,辖126师和新组建之新9师。该军与田军合编成第22集团军。战后45军番号撤销,所部改用李家钰之47军番号。内战中,47军被歼于淮海战场,95军则于1949年底起义。主要将领有陈鼎勋、黄隐、陈离、王士俊等。
田颂尧、孙震部。前身为北洋中央陆军第21、22两师、川军第7、13两混成旅,大革命时编成第29军。川军整编时改番号为第41军,辖122、123、124师。所部与邓部合组22集团军,由邓、孙先后任总司令。抗战中,该部一直无增无减。内战中,该军就歼于淮海。其主要将领孙震、曾甦元、杨俊清等。
刘存厚部。1933年,改所部为国军第23军。六路围攻时遭红军重创,部队缩编为新15师,后为刘湘吞并。
范绍增部。范部系袍哥队伍,屡聚屡散,其部队沿革往往没有连续性。护国战争时拉杆,先后依附颜德基、余际唐、杨春芳、杨森。川军易帜时范属杨森20军,后投刘湘,所部为刘消化。抗战开始后,范另起炉灶,重招旧部袍哥组成新21师,并领88军番号,范任军长兼师长。抗战开始后范军长一职为黄埔系将领所夺,新21师苟延到抗战后,经过不断换血,已经成为中央军。西南解放前范又招袍哥组361师,建成后不久即起义。
李家钰部。原四川边防军所属,川军易帜时隶属于邓锡侯部28军,但始终不是邓系,后羽毛渐丰,便脱离邓部独立,改为国军番号新编第6师。参谋团入川时改为第104师。1936年扩编为47军。抗战开始后由104师扩出第178师。抗战胜利后,第178师裁撤,104师并入田部川军第41军。解放战争中之滑县战役中,104师被全歼,李家钰川军历史结束。
罗泽洲部。原四川陆军第11师。川军易帜时隶属邓锡侯,但非邓系,后脱邓独立,改国军番号为新编第23师。六路围攻时遭红军重创,罗军内讧,所部分裂为二刘收编,罗泽洲部历史结束。
其中,资中籍的川军高级将领只有三人:
张斯可(1882—1961)名再,四川资中人。陆军中将,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川军将领。
刘公台(1896--1965)又名雄飞,四川资中人。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一期毕业,川军将领。
何少桓(1916—?)原名刚,四川资中人。中央军校第十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查出来的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川军历史上根本没有一个19师;当然,也从来没有一个19师师长!
张大千先生书法中堂,资中县博物馆藏,国家级文物
四、扑朔迷离的李范章
那么,李范章何许人也?
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终于,让李范章这个历史人物浮出了水面:
1、《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授予将军名录》记载,1947年11月21日,中华民国政府授予李范章为陆军少将。
2、《解放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国民党起义投诚部队番号及其主官 》记载,起义的国民党军中,有一个“城防司令部”,其构成人员为:
司令曾庆集(兼)
少将副司令 陈德林(兼)
少将副司令 杨良勋(兼)
少将副司令 郭大任(兼)
少将副司令 李范章(成都警察局长)
3、刘传茀、王鸿任、陈稻心先生在《成都解放初期公安机关侦破国民党潜伏、游击组织、电台记实》一文中,这样写道:
西南反共救国军第一纵队,司令李范章,四川资中人,历任团长、团管区司令、师管区司令,1948年与保密局发生关系,曾任成渝铁路军事专员、警务处长;1949年12月受任第一纵队司令后,将所部扩编为两个总队,计划以总岗山区为“初步基地”推进到雷马屏峨,再向滇缅边区发展。12月下旬,李命其参谋长带一总队人枪千余携电台先行出发,约定自己随即带第二总队开至邛崃会合进入总岗山地区。此时成都已在人民解放军四面包围中,第一总队刚到邛崃便被人民解放军击溃(报务人员被冲散后仅将电台搬回成都,密码本则在混乱中丢失),李范章在成都走投无路,被迫宣布起义,将省警局全部员警交军管会接管,电台也同时交出,台长党增坤自首。以后,李在被管训审查中又秘密联络一批反动军官政客和哥老惯匪头子组织“西南光复军”,自任司令,企图发动武装暴乱,经公安机关内外线密切配合侦察确实,于1950年4月一举破案,有关案犯全部捕获。
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断定,张大千中堂题跋和公孙长子在张大千画作上的题跋,所称的“范章”,应该是资中籍人李范章。
对此,笔者电话采访了资中县文管所老馆长杨祖垲老先生,杨老先生肯定地说,大千笔下的“范章”,就是李范章,资中甘露镇人,其侄儿还与他(笔者注:杨老先生)有过交往。
五、还原张大千赠书的情景
根据张大千年谱,1948年春、秋,张大千两度在成都停留。现在,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还原张大千赠送李范章丈二中堂书法的情景:
资中、内江旧时同属资州(州府在今资中),资中、内江之人也不分彼此。1948年秋,张大千住在成都,刚刚荣升少将的乡人李范章,对大千招待极为热情。于是大千欣然为李范章书五言律诗一首,并写下跋语:“题画小诗,仰范章仁兄法家正之。戊子之秋,大千张爰。”
1948年,是张大千自敦煌返回成都之后,因避战离开大陆之前,力追五代、北宋山水画的时期。他创作山水画颇多,由于常住青城,历游峨眉,所以笔下山峦多有这两处的清秀之致。此外,抗战胜利后,大千因缘际会收藏一批北宋名画。因此他这一阶段特别着眼于北宋大家的雄伟风格,如李成、范宽、郭熙、董源、巨然等,都在其临学之列。多方涉猎成为大千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转机。其这一阶段的山水,无论是对临,抑或拟仿,甚至消化后再创造,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首题画诗,清新淡远,表现了张大千在绘画艺术上对董源、巨然风格的追求。
六、尾声与插曲
张大千的这幅丈二中堂书法赠送的对象李范章,人生的命运是个悲剧。但张大千这副巨幅书法,却有幸存留了下来。
据介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思想改造运动中,这一配对字画由李范章的亲属交给国家,但因管理人员对此作品认识不深,就一直压在箱底。1982年,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到资中观光视察、游览,对这幅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指示要精心保护。后经四川省博物馆出资,由专家重新装裱。此作经专家鉴定,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有趣的事,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张大千除了这副中堂题写了这首诗,还以扇面的形式,题写了这首诗,时间是1946年。
张大千在扇面的画作上题跋:菱花镜水秋,容与木兰舟。细草生溪淥,丛筠覆屋幽。江乡自沮洳,岸柳尚轻柔。应共西风发,夕阳归与遒。北涛先生即将还于江南,漫写博笑,丙戌夏同在成都,大千张爰。
另外一面,是国民党元老吴稚晖(1865-1953)的书法:节孙卿解蔽篇语。丙戌元月篆奉北涛先生正瑑。弟吴敬恒时年八十有二,同客古渝州。
钤印:“大千”、“张爰”。“敬恒八十以后书”、“吴敬恒印”。
看来, 1946年(农历丙戌年)吴稚晖在重庆为“北涛先生”题写书法扇面一幅,其年夏,张大千因为购得了北宋名家的书法、美术真迹,兴奋异常,在成都在扇面的另外一面画了一幅山水,并题写了这首五言律诗。两年后的1948年,张大千意犹未尽,又趁资中老乡李范章少将热情招待之际,为其书丈二中堂,书写了这首诗。
由此观之,张大千对自己这首题画的五言律诗,可谓情有独钟。这幅作品,以其超大的尺寸,成为大千先生现存国内最大的书法。
2013年2月4日,于西都[1]
作者简介
曾令琪,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