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白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此条目或章节内容可能是从某个来源处复制粘贴而来, (2019年12月5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12月5日) |
康白情(1896年-1959年),字鸿章,四川安岳县来凤乡人;中国白话诗的开拓者之一;毕业于北京大学。
1918年秋,康白情与傅斯年、罗家伦等人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康白情及“新潮社”成员参加了这一运动;并于同年7月召开“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大会;同年创办《少年中国》月刊,由李大钊、康白情负责编印;1920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在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任教,建国后,康白情先后在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担任教授;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病逝于返乡途中;著有诗集《草儿》、《河上集》等。[1]
五四运动学生领袖赴美留学
“五四”之前,康白情已入北京大学文科学习文,善词、赋、诗歌。“五四”怒潮趋于平静的1919年下半年,在接替蔡元培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策划下,学校当局接受了北大学生会曾经拒绝的穆藕初捐助的十余万元。在胡适的协调下,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用这笔钱资送了段锡朋、罗家伦、康白情、周炳琳、汪敬熙等在“五四”运动中表现积极的五个学生领袖,前往美国留学。 康白情去柏克利加州大学,选修“近年社会改造学说”。看起来,康白情难以忘怀自己在社会活动方面的风光。到美国后,他仍然不断地与在美的“少年中国学会”积极分子,如张闻天、袁同礼等人保持联系,关注并探讨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