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庄子」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主要成就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20: 行 20:
 
}}
 
}}
  
 +
'''莊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莊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ref>[http://www.gs5000.cn/gs/lishirenwu/26402.html 中國歷史故事]</ref>
+
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
 
 +
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 ]] 》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 易经]] 》三才之道相合。
 +
 
 +
他的代表作品为《[[ 庄子]] 》,其中的名篇有《[[ 逍遥游]] 》、《[[ 齐物论]] 》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ref>[http://www.gs5000.cn/gs/lishirenwu/26402.html 中國歷史故事]</ref>
  
 
== 生平经历 ==
 
== 生平经历 ==
行 31: 行 36:
  
 
 庄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庄子逝世的那年,宋国灭亡。也有认为庄子活得更长的,《庄子》中有<ref>《庄子·杂篇·则阳》</ref>“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庄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认为是前369年—前286年。庄子逝世的那年,宋国灭亡。也有认为庄子活得更长的,《庄子》中有<ref>《庄子·杂篇·则阳》</ref>“旧国旧都,望之畅然”,显然宋亡以后才称呼“旧国旧都”。
 +
 +
[[File:庄子2.jpg|缩略图|左|[https://www.liuxue86.com/a/3158238.html 原图链接]庄子]]
  
 
 庄子属道家,从《庄子》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餘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总的来说,《庄子》一书除了《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庄子属道家,从《庄子》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餘言,而今本《庄子》仅33篇6万5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汉书·艺文志》载“《庄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晋代]][[郭象]]注《庄子》删去了。以前一般认为《庄子》全部为庄子所著。从[[宋代]]起,竟成问题,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总的来说,《庄子》一书除了《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庄子写书风格独特,自己称(《杂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写作。
行 40: 行 47:
 
 庄子还被认为是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ref name="MurrayRothbard">[[穆瑞·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http://www.mises.org/journals/jls/9_2/9_2_3.pdf Concepts of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s in social change toward laissez faire][J].The Journal of Libertarian Studies, 1990, 9(2):45.</ref>。
 
 庄子还被认为是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ref name="MurrayRothbard">[[穆瑞·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http://www.mises.org/journals/jls/9_2/9_2_3.pdf Concepts of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s in social change toward laissez faire][J].The Journal of Libertarian Studies, 1990, 9(2):45.</ref>。
  
 +
[[File:庄子01.jpg|缩略图|[https://baike.sogou.com/historylemma?lId=62998100  原图链接]庄子]]
 
== 主要成就 ==
 
== 主要成就 ==
 +
=文学成就=
 +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2]
  
 +
折叠哲学成就
 +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
 +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
 +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
 +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
 +
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 思想渊源 ===
 
=== 思想渊源 ===
 
 世以“[[老庄]]”并称,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当然庄子的思想是承继于[[老子]]的。相同点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观点中,庄子说“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ref>《外篇·知北游》</ref>还有就是[[无为]]、反对[[战争]]等观点。在[[养生]]观点上,虽然老庄都谈养生,但庄子更为重视,《[[让王]]》中有“两臂重于[[天下]]”。
 
 世以“[[老庄]]”并称,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当然庄子的思想是承继于[[老子]]的。相同点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观点中,庄子说“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ref>《外篇·知北游》</ref>还有就是[[无为]]、反对[[战争]]等观点。在[[养生]]观点上,虽然老庄都谈养生,但庄子更为重视,《[[让王]]》中有“两臂重于[[天下]]”。
行 47: 行 69:
 
 但老庄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法家]]的[[韩非]]援引《老子》。而庄子抛弃了[[法家]]援引老子思想中讲权术的一面。[[章太炎]]的《论诸子学》中有“其术似与老子相同,其心乃于老子绝异。故《[[天下篇]]》历叙诸家,己与[[关尹]]、[[老聃]]裂分为二。其褒之以‘至极’,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说,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权术自污也。”
 
 但老庄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法家]]的[[韩非]]援引《老子》。而庄子抛弃了[[法家]]援引老子思想中讲权术的一面。[[章太炎]]的《论诸子学》中有“其术似与老子相同,其心乃于老子绝异。故《[[天下篇]]》历叙诸家,己与[[关尹]]、[[老聃]]裂分为二。其褒之以‘至极’,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说,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权术自污也。”
  
 +
[[File:庄子02.jpg|缩略图|[https://sina.cn/index/feed?from=touch&Ver=10 原图链接]庄子]]
 
=== 处世哲学 ===
 
=== 处世哲学 ===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如「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内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ref>《庄子注•内篇·德充符》</ref>,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ref>《庄子注•内篇·德充符》</ref>,中与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内篇·德充符》)。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ref>《内篇·人间世》</ref>。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ref>《内篇·人間世》</ref>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如「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内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ref>《庄子注•内篇·德充符》</ref>,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ref>《庄子注•内篇·德充符》</ref>,中与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内篇·德充符》)。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ref>《内篇·人间世》</ref>。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ref>《内篇·人間世》</ref>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行 58: 行 81:
 
== 參考文獻 ==
 
== 參考文獻 ==
 
{{reflist|2}}
 
{{reflist|2}}
 +
 +
[[Category:道教人物]][[Category:战国时期人物]]

於 2022年7月11日 (一) 17:44 的最新修訂

莊周
莊子.jpg
出生 約前369年
宋國(在今河南商丘,或以為在安徽蒙城)人
逝世 約前286年
時代 古代哲學
地區 宋國(在今河南商丘,或以為在今安徽蒙城)
學派 道家
著名思想
為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戰國時代宋國蒙(河南商丘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

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1]

生平經歷

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根據以上記載,莊子名周。《知北游》中說「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這可能是莊子對自己名字的特地解釋。又有說莊子字子休,見於《警世通言[2],但司馬遷沒有記載,《莊子》中也沒有相關證據,恐怕不確。

莊子是戰國時期蒙(今屬安徽蒙城)人也,曾任漆園吏。1074年蒙城縣令建造莊子祠堂,並邀請好友蘇軾題詞,稱莊子祠堂記。

莊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認為是前369年—前286年。莊子逝世的那年,宋國滅亡。也有認為莊子活得更長的,《莊子》中有[3]「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顯然宋亡以後才稱呼「舊國舊都」。

莊子屬道家,從《莊子》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餘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以前一般認為《莊子》全部為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為內篇為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託名。總的來說,《莊子》一書除了《雜篇·說劍》類似縱橫家所著以外,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

莊子除做過漆園吏以外,沒有做過其它。據《外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為楚國宰相。莊子以寧為泥中嬉戲的活烏龜,也不願意為廟堂用以卜卦之龜殼為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待。一直過着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對於莊子的行為,有些人認為這是真正的逍遙,也有人認為是憤世嫉俗的表現,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持此觀點,他說:「人只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

莊子還被認為是最早的無政府主義者[4]

主要成就

文學成就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着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歷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2]

摺疊哲學成就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着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在莊子看來不滯,就是於自然無所違。不凝滯於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從而達到聖人不凝滯於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極端的追求無窮的知識、利益,而忽略身邊一切的美好這是滯礙郁滯的。莊子認為只有不滯於不滯,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對中國後世哲學、藝術、各宗教經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思想淵源

世以「老莊」並稱,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當然莊子的思想是承繼於老子的。相同點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觀點中,莊子說「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5]還有就是無為、反對戰爭等觀點。在養生觀點上,雖然老莊都談養生,但莊子更為重視,《讓王》中有「兩臂重於天下」。

但老莊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法家韓非援引《老子》。而莊子拋棄了法家援引老子思想中講權術的一面。章太炎的《論諸子學》中有「其術似與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絕異。故《天下篇》歷敘諸家,己與關尹老聃裂分為二。其褒之以『至極』,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說,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權術自污也。」

處世哲學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如「游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內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則天下皆羿也」[6],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則自恨其謬而志傷神辱,斯未能達命之情者也」[7],中與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內篇·德充符》)。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8]。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9]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該追求自由。

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裏「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的追求欲望,「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10]。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天下脊脊大亂」[11]」。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12]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13]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14],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15],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參考文獻

  1. 中國歷史故事
  2. 《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
  3. 《莊子·雜篇·則陽》
  4. Murray Rothbard.Concepts of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s in social change toward laissez faire[J].The Journal of Libertarian Studies, 1990, 9(2):45.
  5. 《外篇·知北游》
  6. 《莊子注•內篇·德充符》
  7. 《莊子注•內篇·德充符》
  8. 《內篇·人間世》
  9. 《內篇·人間世》
  10. 《雜篇·列禦寇》
  11. 《外篇·在宥》
  12. 《雜篇·庚桑楚》
  13. 流沙河,《莊先生的故事》
  14. 《內篇·養生主》
  15. 《內篇·人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