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年的味道(张敏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年的味道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年的味道》中国当代作家张敏月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年的味道

北方的冬天,最不缺少的就是寒冷,这在我的家乡尤其明显,但寒冷中也有盼头,那就是过年。当看到人们身上的衣服越裹越多,河里的冰冻得越来越厚实的时候,年就快到了,这是除了翻看日历外判断是否快要过年最直观的表现了。

其实一进腊月,年味儿就开始弥漫了,最早的年味儿当从母亲熬的那顿腊八粥开始。腊八粥,原料是自家种植的黄米、绿豆、红豆、红枣、花生、栗子等食材,在旺火持续不断的催促下,这些来自八方的食物汇集一起,共煮一锅,不断煎熬,最终合而为一。这种红黄相间的食物,聚合万物、糯而香甜,饱含着丰收的喜悦,承载着人们的勤劳,但这种味道竟多年未曾尝到。腊八,应当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了,这一天,想戴耳环的小姑娘们必须起个大早,去外面跑上好几圈,再到手脚麻利的大娘那儿去扎耳朵眼儿,在耳朵被冻得毫无知觉时,“挨扎”才感觉不到疼,难怪会有谚语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十里不同俗。在过年这件事上,即使是相距三二里的上下邻村风俗也会有所不同,这或许是每个村子流传下来的风俗与现有习惯碰撞而成的最适合自己的文化认同。

临近年底这几天,最是忙碌,也最是讲究,历年流传下来的风俗在这几天表现的也最为淋漓尽致。年的味道,离不开大人们忙碌的身影,伴随着打扫屋、蒸馒头、点灯花、磨豆腐、赶集、炸糕、杀猪、烧肉、剁馅、上供等等一系列的行为,村里回来的人越来越多,年味儿也越来越浓,但这么多且繁琐的行为,在时间安排上既要照顾自家情况,又要保持全村同步。于是,这几天全村就成了一家人,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全村人都忙碌着,不让一家落下。

于大人们来讲,在对待过年这件事上,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可以细数一年的收获和见证孩子的成长,忧的是过年的人情世故、来年开春的播种和孩子上学的支出。而对孩子们来讲,能在紧巴巴的日子里吃好、穿好、玩好,无疑是最高兴的事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过年时,正是孩子们的寒假期间,村子里的热闹一半源于孩子,孩子们的怒骂嬉笑、追逐打闹,让整个村子活了起来。有些乐趣是冬天特有的,比如河里滑冰,雪后捕鸟。带一块木板在河里冻实的冰上玩一整天,即便鞋袜尽湿,必然免不了父母的苛责,仍乐此不疲。在厚厚的雪地里藏起来,静静看着鸟儿偷吃谷穗时被网,甚至腿脚酸麻,也要不动声色待上半天等着鸟儿上当,好去和其他孩子炫耀。过年这几天最常听到的,是远近不一时而密集时而稀疏的鞭炮声,是父母多次叫孩子回家吃饭的呼唤声;最常看到的,是人们脸上洋溢着的自然的喜悦,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特有的满足;最常闻到的,是有点刺鼻但让人高兴的火药味儿,是家家户户餐桌上飘散出来的饭菜香。

年,对于不同的人,味道不一。为戴耳环早起“挨冻”“挨扎”,是爱美的小姑娘们心中年的味道;吃好、穿好、玩好,是孩子们心中年的味道;有喜有忧,是当时村里大人们心中年的味道。年,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味道也不一样。走过了不同的路、喝过了不同的水,领略了不同的风景,经历了不同的人情,年的味道早已不是昔日的味道。

时光在走,味道在变。如今,人们心里感受到的年的味道与之前相去甚远,但祈求家人平安、期盼家人团圆的味道始终未变,也不会改变。

随着时间的行走,故土、别离、乡情、忧愁,勤劳、坚忍、团圆、喜悦等不同的情感已经杂汇成一种独特的滋味,与其说这是年的味道,不如说是年给予的情怀。

[1]

作者简介

张敏月,女,金融从业人员,长治市作家协会会员。喜欢在文字中释放自己。偶有作品发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