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常不輕菩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原圖連結 圖片來源新浪網

常不轻菩萨(梵文Sadāparibhūta bodhisattva),是一位恒常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出自《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

菩萨缘起

常不轻菩萨,是出自《妙法蓮華經》(七卷本)中的〈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品。由姚秦鳩摩羅什譯長行,隋闍那崛多和笈多補譯偈頌。在《妙法莲华经》中,释迦牟尼佛讲了如下故事:在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来,其寿命和正法住世时间非常久远,在像法时期,很多比丘变得十分傲慢。这时有一位菩萨比丘,谦虚恭敬,每逢见到出家、在家修行人,不管其行为如何,都恭敬礼拜,并向他们说:“我非常尊敬你们,不敢有所轻视,为什么呢?因为你们都行菩萨道,将来都要成佛。”

忍辱恭敬

这位菩萨比丘不但读诵经典,而且身体力行礼拜恭敬,甚至远远地看到四众,都要走过去施礼赞叹。四众中有心不洁净、嗔恨心重的人,不但对此不屑一顾,而且破口大骂:“你这个无智比丘来自何方?口中自言‘我不轻视你们’,还来给我们授记,说我们将来成佛,我们用不着你这种虚妄的授记。”即使这样被呵斥辱骂,这位比丘也不生嗔恚,仍旧一如既往坚持修行,有时众人用木棒打他,用瓦石投他,他在躲避时仍然高声说道:“我不敢轻视你们,你们将来都要成佛。”因为他常这么说,所以傲慢的出家、在家众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常不轻”。

磨难成就

这位比丘临命终时,在虚空中听到威音王佛说《法华经》,由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得清净,并广为四众讲经说法,以前打骂的人无不信服,都前来顺从,听法受教。由于他遇到无数佛,受持读诵《法华经》,并广为四众解说,所以最后成佛。这位常不轻菩萨不是别人,正是释迦牟尼佛自己。

生动样板

尽人皆知,文殊普贤地藏弥勒观音势至虚空藏除盖障八大菩萨,声名显赫、威力无比,可是世人对他们只是顶礼膜拜、祈求保佑而已,真以他们为榜样,想最后达到他们地位的人寥寥无几。而常不轻菩萨则不然,他所处的环境,跟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没有太大的差别,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使我们觉得亲切、自然。他在现实中磨练、苦修,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最后终登彼岸、见性成佛,其鲜明的象征意义,与深刻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并不亚于八大菩萨,如若初学菩萨行者真正发心,常不轻菩萨的言行是可望而可及的。

破三重障

事实常常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常不轻菩萨的修持其实是相当不易的,这是真正“软中带硬”的高级内功,一般行者跟他之间至少有三个台阶要攀登。一、我们虽然时时自我提醒,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但是无形之中总有“傲慢”的蛛丝马迹出现,即使这种微弱痕迹,还是逃不过他人的眼睛,甚至被人家的显微镜放大,那结果何其了得,轻则关系疏远,重则分道扬镳;二、赞叹别人做得不够,分不清正面赞叹跟阿谀奉承的差别。实际上,正面赞叹是使被赞叹的人正直前行,阿谀奉承则是自己另有利益所图;再者赞叹别人就以为降低了自己,或者称赞别人而没被别人称赞就失去了平衡,而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可行之路;三、赞叹人家、帮助人家,人家不但不领情,甚至还反过来辱骂、殴打,这是一般人所无法接受的,因此这道坎成了多数行者无法逾越的障碍。而常不轻菩萨的象征意义正在这里,当他被人家辱骂甚至殴打时,既能行忍辱行,又无嗔恨之心,而且还要继续赞叹他们,坚称他们将来终能成佛。

立志作菩萨并欲最终成佛的行者,必须以常不轻菩萨为光辉榜样,谦虚谨慎、忍辱负重,自觉、自愿地去破除此三重障碍,破一重障碍则攀登一级台阶,自己有多大能力,别人有多高水平,仅用此尺度衡量,则马上可见分晓,由此可知,在顺境中修行不足为难,在逆境中坚持才是真正用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