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希伯来诗歌诠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全景视觉网 的图片

希伯来诗歌诠释》,副标题:理论与实践,作者: 吴仲诚,译者: 李梅、洪淑君,出版: 天道书楼,初版: 2015–9,页数: 360,尺寸: 151*230 mm,系列: 圣经诠释系列,ISBN: 9789622089136,分类: 读经方法、解经。

内容简介

大多数信徒视旧约的诗歌为一大挑战,因为这不是日常惯用的表达方式。因此,信徒以至传道人,只能选择性阅读,以致教会对旧约诗歌和神学的认识有所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本书探讨希伯来诗歌的文学形式(诸如平行体、音律、喻象语言),并发掘圣经诗人如何藉诗意化的手法表达信息。本书带领读者走过诗歌研究的历史长廊,了解数百年来学者如何理解这些文学元素,及近代学界的诸多理论。然而,本书不单探讨理论,也提供解读诗歌的范例,借此展现希伯来诗歌多姿多采的手法,并揭开背后丰富的神学信息。

诗歌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1]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2]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目录

黄序

自序

简写表

第1章 希伯来诗歌:诗意的艺术

1.1 诗歌:现实的诗意化

1.2 理解希伯来诗歌的挑战

1.3 圣经诗人如何将现实诗意化?

1.3.1 识别诗歌体的困难

1.3.2 辨识诗歌的一般标记。

1.3.2.1 平行体

1.3.2.2 精简

1.3.2.3 省略

1.3.2.4 喻象语言

1.3.3 专门标记

1.3.3.1 不常出现的希伯来文词汇

1.3.3.2 不规则词序

1.3.3.3 韵律或格律?

1.3.3.4 语言学特征

1.3.3.5 小结

1.4 希伯来诗歌的组成单位和术语

1.4.1 诗行

1.4.2 诗节和诗章

1.4.3 划分诗歌的困难

1.4.4 各组成单位之间的关系:平行体

1.5 结语

第2章 平行体

2.1 定义

2.2 拉比文献与圣经平行体:隐藏的宝石

2.3 洛思与平行体

2.3.1 同义平行

2.3.2 反义平行

2.3.3 综合平行

2.4 洛思以后的平行体理论

2.4.1 对洛思基本分类的改良

2.4.2 语意以外的平行关系

2.4.2.1 雅各布森及平行体的语言学分析

2.4.2.2 平行体是组成成分的配对

2.4.2.3 深层结构的平行体

2.4.3 走出厂平行体”:视平行体为进程

2.4.3.1 库格尔:视平行体为进程

2.4.3.2 奥尔特;视平行体为进展

2.4.4 近期发展:视双诗行为单一词句

2.5 结语和影响

2.5.1 平行体不仅是语意相应

2.5.2 平行体不仅是相应现象

2.5.3 希伯来诗歌不仅是平行现象

2.5.4 平行体不仅是两个诗行的关系

2.5.5 平行体的功能和效应

2.5.5.1 平行体的语意功能

2.5.5.2 平行体的修辞功能

第3章 格律

3.1 音乐与希伯来诗歌

3.1.1 韵律

3.1.2 格律

3.2 希伯来格律的理论

3.2.1 从斐罗、约瑟夫到洛思

3.2.2 希伯来格律的现代研究

3.2.2.1 重音论

3.2.2.2 音节论

3.3 评估

3.3.1 无可追溯的原初读音和重音

3.3.2 对原初重音和读音缺乏共识

3.3.3 对希伯来格律缺乏共识

3.3.4 对格律的定义缺乏共识

3.4 结语

3.4.1.希伯来格律研究的近况

3.4.2 韵律与格律的区分

3.4.3 韵律与平行体

第4章 喻象语言

4.1 图像与喻象语言的关系

4.1.1 图像与文字

4.1.2 从文字到图像:喻象语言

4.1.3 没有图像的喻象语言

4.2 喻象语言:诗人或常人的语言?

4.2.1 日常生活的喻象语言

4.2.2 词库性的喻象语言

4.2.3 原创的喻象氧语言

4.3 喻象语言:纯粹修辞或是真理的延伸?

4.3.1 古希腊的争论

4.3.2 中世纪至现代的争论

4.3.3 喻象语言与现代圣经研究,

4.4 喻象语言的古典分类:明喻与比喻

4.4.1 亚里士多德的分类

4.4.2 明喻

4.4.3 暗喻

4.5 了解喻象语言的运作

4.5.1 喻象语言的二元性质

4.5.2 喻象语言的含意:二元关系的机制

4.6 转移论:比喻是相等特征的转移

4.6.1 代替论与比较论

4.6.2 转移论在圣经研究的应用

4.6.3 语境与转移论

4.6.4 诗行关系为语境

4.6.5 小结

4.7 认知进路

4.7.1 转移论的局限

4.7.2 认知进路:比喻是概念性的机制

4.7.2.1 互动论

4.7.2.2 认知论

4.7.3 认知比喻在圣经研究的应用

4.7.4 语境与认知进路:概念性领域

4.7.5 认知进路应用于圣经研究的适当性与贡献

4.7.6 圣经的喻象语言:表面或概念性的?

4.8 结语

附录:圣经喻象语言的研究

第5章 诗篇第一篇的分析与诠释

5.1 诗篇第一篇的诗歌特质

5.2 诗篇第一篇的诗行划分

5.3 第一诗章:有福的人的描绘(一1-3)

5.3.1 平行体

5.3.1.1 第一诗节(一1)

5.3.1.2 第一诗节(一2)

5.3.1.3 第三诗节(一3)

5.3.2 喻象语言

5.3.2.1 “人生是旅途”的比喻

5.3.2.2 树的明喻

5.4 第二诗章:恶人的描绘(一4-5)

5.4.1 平行体

5.4.1.1 第四诗节(一4)

5.4.1.2 第五诗节(一5)

5.4.2 喻象语言:糠秕的明喻

5.5 总结性的双诗行(一6)

5.6 结语

5.7 信息

5.8 诗篇第一篇的信息和基督徒的关系

第6章 传道书一章3至8节的分析与诠释

6.1 传道书第一首诗(一3~8)

6.2 传道书一章3至8节的诗行划分

6.3 平行体

6.3.1 第一诗节:主题的宣告(一3)

6.3.2 第二诗节:生命循环的例子(一4)

6.3.3 第三诗节:太阳的比方(一5)

6.3.4 第四诗节:风的比方(一6)

6.3.5 第五诗节:江河的比方(一7)

6.3.6 第六诗节:厌烦的言语(一8)

6.3.7 小结

6.4 喻象语言: Hebei的比喻

6.4.1 Hebei的含义

6.4.2 藉大自然的循环现象来比对hebei经历

6.4.3 小结

6.5 从一章9至11节来看一章3至8节的诗歌

6.5.1 一章9至11节的分析

6.5.2 一章9至11节作为一章3至8节的注释

6.5.3 小结

6.6 信息

6.6.1 传道者的人生观

6.6.2 传道者观点的范围

6.6.3 传道者的神学与基督徒的关系

第7章 约伯记四十二章2至6节的分析与诠释

7.1 约伯记四十二章2至6节的诗行划分

7.2 第一诗章:对神之新旧认识的对比(四十二2-3)

7.2.1 第一诗节(四十二2)

7.2.1.1 省略

7.2.1.2 平行体

7.2.2 第二诗节(四十二3)

7.2.2.1 省略

7.2.2.2 平行体

7.2.3 小结

7.3 第二诗章,听”与“看”经历的对比(四十二4-6)

7.3.1 第三诗节(四十二4)

7.3.1.1 平行体

7.3.1.2 喻象语言

7.3.2 第四诗节(四十二5)

7.3.2.1 平行体

7.3.2.2 喻象语言

7.3.3 第五诗节(四十二6)

7.3.3.1 平行体

7.3.3.2 喻象语言:“尘土和炉灰”

7.3.4 小结

7.4 信息

7.5 给基督徒的信息

总结

参考书目

汉英名词对照表

参考文献

  1. 《汉乐府》鉴赏,豆丁网,2014-05-20
  2. 罗洛:古代希腊抒情女诗人——萨福,新浪,201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