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崇明县大新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崇明县大新中学(大新中学)创建于1939年春,原名为“国英算专修馆”,曾改名为“新河补习所”。1940年正式更名为“崇明县私立大新初级中学”。1956年,学校转为公立,1959年增办高中,学校成为全县五所完中之一。

学校占地面积近50亩,建筑面积10102平方米,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楼、阶梯教室、餐厅宿舍一应俱全。随着多媒体和校园网建设,学校教学和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现代化[1]。 学校现有14个教学班。

历史沿革

创建时期

1939年,新河镇人黄淡曾施馥桂等先生始创国英算专修馆,后改名大新中学。大新的校名标明了学校创办人的办学初衷,就是希望求学者懂得做人,懂得自省,懂得用自己的修行来感化民众,从而达到使学校日新月异、社会日新月异的目的。

初创时期的大新中学,成了培育抗日志士的摇篮。抗战时期中共地下党在学校成立了男、女生地下支部各一个,还建立了“读书会”、“青抗会”等先进组织,培养了一批有知识、忧国运的有志青年,一批青年学子从这里走上了苏北抗日前线。由此学校被誉为“抗日民主堡垒”。

辉煌时期

解放后,招生数不断扩大。1956年转为公办,1959年增设高中,文革前有四届高三毕业生。在李敦信校长的领导下,教学质量节节攀升,1965年,高考录取率达80%以上。四年中有一批学生进入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等名校学习,学校成了学生成长的摇篮,在崇明岛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创校史辉煌。

复兴时期

文革结束后,学校进入了复兴期。学校逐步走上了正常的教育轨道,师生工作、学习积极性高涨。1977—1978年,学校敞开大门,义务开办高考补习班,为一大批社会知识青年进行高考指导,使其中很大一部分青年有幸成为“高考1977,1978”的幸运者。大新中学为教育复兴作出了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全面拨乱反正,进入了新的发展期。首先体现在学校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了一套民主科学、行之有效的校务管理制度,并逐步走上了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的发展之路。

其次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紧紧围绕“改革、稳定、发展”这一主题开展各项工作,逐步形成了“勤奋、务实、创新、奉献”的校风;“励志、勤学、探索、求新”的学风,形成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合格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转折时期

首先是学校定位的悄然变化。随着市县重点中学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充,城堡两地高中的扩充以及民办初中的招生规模扩大,我们的生源发生了较大变化。高中生源下降为以第三层次为主。

其次是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变化。高中即将完成历史使命,我校将从农村完中转变为农村初中。面对这一变化,我们的工作重心也将调整到初中教育之上,以适应因变化带来的种种新问题,在这一新的转折期,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目标开展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成长,在使学生成才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成人,力争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学校形成了三大办学特色。一是在科技体育活动中形成的无线电测向特色和篮球传统特色 [2];二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始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2004年,正式成为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三是注重环境育人,成为市绿化先进单位、市级花园单位。

综观我校70年历史,我们发现有一根非常鲜明的主线在统领着学校发展,那就是成人、成才、成事。从最初的“大新日新,自新新民”的办学宗旨的提出,到上世纪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再到今天的“为成才更为成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成才必先成人,学校应当始终不渝地将育人放在首位。大新中学今后的发展,还将继续秉承这一教育理念。

视频

崇明县大新中学 相关视频

崇明大新中学
大新中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