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岩基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展台上一颗无可取代、熠熠闪光的明珠[1]。汉字之美,美在庄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2]。她的美,是无与伦比的。
名词解释
【岩基】(batholith)深成侵入体产状之一。规模庞大,出露面积在60平方公里以上,一般呈长圆形,长几十至几百公里。宽几至几十公里,常与围岩成不整合接触。主要由花岗岩类岩石组成,根部向深处延伸。其所占空间,多为造山带的隆起部位.侵入体内常出现捕虏体,围岩常产生强烈的变质现象。
形成与分布
形成
它们是由于大规模的深位运动而形成的,所以大片岩浆缓慢地冷却,形成结晶体大的岩石(如花岗岩)。后来,它们由于长期剥蚀作用而出露,成为广大的高地。岩基的边缘陡削地下降到未知的深度,而侵入体与之接触的围岩常常由于热力接触而变质。被挤碎的围岩碎块常掉入其中形成捕掳体。
分布
中国大部分山脉皆有分布,如昆仑山、天山、秦岭、祁连山、大兴安岭、江南丘陵等。我国著名风景区黄山、华山、衡山、九华山都是花岗岩岩基。
形成机制
岩基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个理论,是火成岩的底辟约沿着“板块边缘”向上挤入了较脆弱的地层。另一个理论是“火口沉陷”或“吞没”的理论,一大块围岩以这种方式陷落和下沉到下伏的岩浆之中。小规模的这种过程称为岩浆顶蚀作用,岩基的边缘经常见到的大量围岩捕虏体,就是围岩崩落后残留的结果。围岩可能已被花岗岩岩化过程吸收,或者甚至被这个过程转化为岩浆。有时,在岩基上部有变质的围岩碎片(捕虏岩)。
举例
岩基的例子很多——西南半岛和锡利群岛的花岗岩体、爱尔兰的威克洛山,布列塔尼高地形成了突出的地形。后者大致由东到西沿老褶皱山走向线延伸,并且已经受剥蚀而出露,形成急剧下降到较低古沉积岩地区的平顶高地。已知最大的岩基,过去认为是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认识到这个岩体是由从下侏罗纪到新生代的几个不同时期侵入的一系列单个岩体构成,这些单个岩体有时甚至曾相互侵入。它们形成长条形,主要为石英闪长岩的岩体,称为沿海侵入体。
参考文献
- ↑ 中国汉字: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搜狐,2019-05-26
- ↑ 汉字演变简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汉字字形看五千年社会变迁,搜狐,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