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守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屠守鍔 | |
---|---|
出生 |
浙江吳興 | 1917年12月5日
逝世 | 2012年12月15日 | (95歲)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 |
信仰 | 共產主義 |
屠守鍔(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 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著名導彈和火箭專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國務院頒發的首批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與任新民、黃緯祿、梁守槃一起尊稱為「航天四老」。[2]
屠守鍔於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任美國寇蒂斯飛機廠工程師;1945年任西南聯合大學航空系副教授 ;1947年在清華大學航空系任教;1957年任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結構強度研究室主任;1961年9月任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長兼第二設計部主任;1965年7月任第七機械工業部一院副院長兼第一設計部主任;1982年先後任航天部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兼一院科技委主任;1986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9年獲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12年12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屠守鍔畢生從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研究工作。領導參加地空導彈初期試製;研製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研製洲際導彈和長征2號運載火箭等。[3]
目錄
人物生平
屠守鍔1917年12月5日,出生於浙江湖州。
1924年—1928年,就讀於南潯絲業小學。
1936年,畢業於埭溪中學,後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系。
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
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任美國寇蒂斯飛機廠工程師。
1945年,任西南聯合大學航空系副教授。
1947年,在清華大學航空系任教。
194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由北京航空學院調入國防部五院,任國防部五院一分院結構強度研究室主任。
1961年9月,任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長兼第二設計部主任。
1962年8月,任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長兼第一設計部主任。
1965年3月,任遠程導彈總設計師。
1965年7月,任第七機械工業部一院副院長兼第一設計部主任。
1982年先後任航天部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兼一院科技委主任。
1986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9年,獲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人物經歷
- 國外任職
碩士畢業之後,屠守鍔應聘成為布法羅寇蒂斯飛機製造廠的一名工程師,負責飛機強度分析。工作和生活條件都是簡陋的,但這並未影響屠守鍔的工作熱情,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個寶貴的實踐機會。要想造出中國自己的飛機,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實際的經驗,而從事這份工作,正是自己長本事的良機。他整日伏案工作,掌握吸收所能接觸到的技術。
- 航空報國
「科學救國」是20世紀初中國無數仁人志士一種救國理想。許多人從國外學成回國,教書育人,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屠守鍔就是其中成績卓著的先驅之一,患難中的祖國和親人時時牽扯着屠守鍔這位海外遊子的心。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了,歷經浩劫的祖國百廢待興。屠守鍔歸心似箭,他辭去了工作,從東部的布法羅橫穿北美大陸,歷時40餘天,到達西海岸的舊金山。沒有客輪,他便搭乘開往青島的運兵船,回到了祖國。
然而,國民黨政府根本無意興辦民族航空工業,失望至極的屠守鍔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培養下一代航空人才上。
1946年2月(民國三十五年),這位年輕的學者到西南聯合大學航空工程系任副教授,從事航空科學技術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晉升為教授。就在這期間,他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和共產主義思想,親身的經歷和眼前的現實使他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走向光明;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自己的強國夢才能實現。
1948年末(民國三十七年),他毅然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歷任清華大學航空系教授,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系主任、院長助理等職,無論身處什麼職位,他都對共和國的航空事業傾注了極大熱情。
- 導彈之路
1957年2月,正當壯年的屠守鍔應聶榮臻元帥之邀,跨進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門……從此,他的命運便與中國航天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從回國之初的任教、搞研究,直到1957年,屠守鍔的專業都是飛機。「為啥改行搞導彈?國家需要啊!」擲地有聲的話語,至今仍迴蕩在後輩的耳邊。
屠守鍔成為錢學森院長領導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負責導彈的結構強度和環境條件的研究。沒有資料,沒有圖紙,他和眾多專家一起,既當研究人員,又當學生,在極為有限的條件下,搜集資料,摸索實踐。
1957年9月,屠守鍔作為聶帥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的顧問,參加了與蘇聯的談判,促成了中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導彈技術的引進。
1958年,屠守鍔調任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二設計部主任,領導地空導彈的仿製與研製工作。在從仿製到獨立研製的艱難歷程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這使得他在研製第一枚地空導彈和地地導彈的過程中成了行家裡手。
1961年,在蘇聯撤走專家的困境下,屠守鍔走馬上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長,參與領導一分院型號研製等科技工作。
1962年3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在首飛試驗中墜毀,痛苦與失望籠罩在科技人員的心頭。屠守鍔臨危受命,指導設計人員,開展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兩年含辛茹苦的研究終於換來了豐碩成果:修改設計後,從1964年6月開始,這種中近程導彈連續8次飛行試驗都取得成功。比這種型號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的摸索、總結、攻關的過程中,中國第一代導彈技術專家成長了起來。他們掌握了導彈研製的重要技術和基本規律,為以後各種型號導彈的研製成功奠定了基礎,並直接為中國1966年10月進行的導彈、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的圓滿成功作出了貢獻。
1965年3月,由周總理主持的中央專委作出一項重大決定:儘快把中國的首枚遠程導彈搞出來,並由屠守鍔擔任總設計師。此番他擔任的總設計師角色,按錢學森的說法,既是技術總負責人,又是指導日常設計工作和最後拍板的技術決策人。屠守鍔深知自己肩上這副擔子的分量,而且留給他的時間又那麼緊:1971年試飛,1973年定型。如果能有一個正常的科研環境,憑着屠守鍔的卓越學識和全體研究人員的聰明才智,按時完成任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偏偏在這時,一場浩劫席捲全國,屠守鍔的科研工作遇到了空前的困難。屠守鍔想方設法避開政治風暴的襲擊。面對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和一個接一個的批鬥會,他依然我行我素,埋頭於資料、圖紙和各種數據,座談、討論、論證、實驗,聽取專家意見,提出新的設想。他大膽革新,勇於探索,在制導技術、推進技術、結構材料、發射試驗等方面尋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他的工作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進展着。
1968年,屠總他們終於拿出了遠程導彈的初步設計方案。這之後,研究院的派性鬥爭愈演愈烈,本想遠離政治的屠守鍔卻時時得到政治的「關照」,常常被無端拉上主席台,接受批鬥。周總理在得知這些情況後,開列了包括屠守鍔在內的一批重要專家的名單,並指示:要在政治上保護這批搞國防科研的專家,必要時可以用武力保護。被扣上反動學術權威帽子的屠守鍔倖免於難,但他主持制訂的設計方案卻遭到非議。屠守鍔堅持原則,據理力爭,終使自己的方案得以實施。隨着方案的確定,發動機、箱體、地面設備等的研製工作全面鋪開。那段時間,規章制度被說成是修正主義的「管、卡、壓」受到批判,許多情況下都是憑良心辦事。為了保證型號質量的可靠,在為期100天的總裝測試中,年過半百的屠守鍔始終堅持在一線。在屠守鍔認為導彈可以出廠運往發射場試飛時,卻產生了不同意見。問題很快提交到周總理那裡。總理聽完介紹,問:「屠總,你認為這枚導彈可以發射嗎?」屠守鍔回答:「該做的工作我們都做了,它的性能狀態是良好的。我們認為,這枚作為首發試驗的導彈,應該得到最好的考驗,以便通過飛行試驗,進一步檢驗我們的方案,從中找出不足。」這時,周總理支持了屠守鍔。
1971年7月,導彈被運往發射場。為了掌握情況,總理要求屠守鍔每天向他匯報導彈的狀況。9月8日,屠守鍔專程回京,向總理作匯報。那天中午,總理特地備了幾樣菜,與屠總等共進午餐。9月10日,從酒泉發射場傳來喜訊:我國自行研製的首枚遠程導彈半程飛行試驗獲得成功!但屠守鍔明白,遠程導彈要投入使用,必須經過全程飛行的考驗。然而在政治風波的干擾下,這次試驗被擱置了整整9年,這讓他背負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1980年早春,屠守鍔和研究院院長張鐮斧——一個在上甘嶺戰役中立過赫赫戰功的團長一起,率領試驗隊進入了依然寒氣逼人的茫茫戈壁。要確保發射成功,遠程導彈身上數以十萬計的零部件,必須全部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在那複雜如人體毛細血管的線路管道上,哪怕有一個接觸點有毛病,都可能造成發射失敗。儘管有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儘管發射隊員個個都是精兵強將,但在屠守鍔帶着大家所進行的幾十次眼看手摸、儀器測試中,還是查出了幾根多餘的銅絲。屠守鍔肩上的擔子實在太重了。短短几個月,他渾圓的臉瘦了一圈,烏黑的頭髮也白了幾許。
1980年5月9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出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國本土向太平洋南緯7度零分、東經171度33分為中心、半徑70海里圓形海域範圍內的公海上,進行發射運載火箭試驗。全世界都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國。屠守鍔一生中經歷過許多次發射試驗,但沒有哪一次像這次這樣舉世矚目。這又是一次特殊的試驗,經歷十年浩劫的中國剛剛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如果試驗成功,無疑會為這個春天錦上添花。作為這枚導彈總設計師的屠守鍔,雖然並不為局外人所知,自己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導彈在發射塔上矗立起來了。在簽字發射之前,屠守鍔整整兩天兩夜沒有合眼。仰望數十米高的塔身,他想上去作最後的檢查。張鐮斧院長考慮到屠守鍔的身體,要搶着上塔,但屠守鍔說什麼也不干。年過花甲的屠守鍔不顧連日勞累,一鼓作氣,爬上了發射架。
1980年5月18日,屠守鍔迎來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這一天,作為中國第一枚遠程導彈的總設計師,他在「可以發射」的鑑定書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然而,當導彈準確命中萬里之外目標的消息傳來,原本內向的屠守鍔卻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雙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繼而又孩子般地笑了!這一哭一笑,是20多年刻苦鑽研、艱辛奮鬥、忍辱負重後,各種情感凝聚在一起後的宣洩和釋放,是多年執著追求得到報償後的大喜悅,是少年夢想得以實現後的大歡樂。只有對屠守鍔有着深刻了解的人,才能體味蘊藏在這一哭一笑之中的深刻情感……
他先後擔任中國自行研製的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的副總設計師,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帶領科技人員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關鍵,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特別是在洲際液體彈道地地導彈的研製試驗中,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獨到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證了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洲際導彈任務的圓滿完成。
- 導彈總設計師
屠守鍔成為錢學森院長領導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負責導彈的結構強度和環境條件的研究。沒有資料,沒有圖紙,他和眾多專家一起,既當研究人員,又當學生,在極為有限的條件下,搜集資料,摸索實踐。
1957年9月,屠守鍔作為聶帥率領的中國政府代表團的顧問,參加了與蘇聯的談判,促成了我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導彈技術的引進,而後,他便和戰友們開始了中國第一枚導彈的仿製工作。在從仿製到獨立研製的艱難歷程中,在研製第一枚地空導彈和地地導彈的過程中,他成了導彈設計研製的行家裡手。1961年,在蘇聯撤走專家的困境下,屠守鍔走馬上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長,全面主持技術工作。面對阻力,他只平靜地說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們做不到。」
屠守鍔是一個不信邪的人。他和同事們廣泛聽取意見,深入科研生產一線,潛心研究,制訂了「地地導彈發展規劃」即「八年四彈」規劃,還參與制訂出其技術發展方向,主持選定了中國中程、中遠程及遠程導彈等重大技術方案和技術途徑。這個規劃經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的中央專委會議批准實施後,對中國導彈與火箭技術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2年3月,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在首飛試驗中墜毀,痛苦與失望籠罩在科技人員的心頭。屠守鍔臨危受命,指導設計人員,開展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兩年含辛茹苦的研究終於換來了豐碩成果;修改設計後,從1964年6月開始,這種中近程導彈連續8次飛行試驗都取得成功。比這種型號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的摸索、總結、攻關的過程中,中國第一代導彈技術專家成長了起來。他們掌握了導彈研製的重要技術和基本規律,為以後各種型號導彈的研製成功奠定了基礎,並直接為中國1966年10月進行的導彈、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的圓滿成功作出了貢獻。[5]
主要成就
科研貢獻
科研綜述
屠守鍔早年從事飛機結構力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後投身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長期從事導彈與火箭總體技術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工作,對導彈研製過程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揮了作用。20世紀80年代後,屠守鍔參與了中國火箭技術發展重大戰略問題的決策,領導解決了若干重要型號研製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積極倡導將中國自行研製的火箭打入國際市場,並多次提出發展捆綁技術,親自指揮攻克了由於捆綁帶來的結構動力學難關。
屠守鍔領導和參加中國地空導彈初期的仿製與研製。先後研製中國自行的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關鍵,解決了技術難題。在洲際液體彈道地地導彈的研製試驗中,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提出獨到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參與領導研製長征二號E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試驗工作並發射成功。
學術論著
截至1993年12月,屠守鍔在《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期刊上共發文2篇 ,其中部分論著參考如下:
[1]屠守鍔.柱體的半硬殼結構的應力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50(S1):50-77.
[2]屠守鍔.我與航天事業[J].中國科學院院刊,1993(03):64-65.
[3]屠守鍔.捆綁火箭的橫向振動模態[J].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1993.
榮譽表彰
1980年榮獲第七機械工業部勞動模範
1984年航天部一等功
1984年航天部勞動模範
1986年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90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1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4年 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1999年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2006年 中國航天事業五十年最高榮譽獎 ; 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貢獻的老專家 ;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人物評價
「屠守鍔是中國傑出的航天科學家,他對科研工程嚴謹認真、為人處世謙遜和藹、面對困境迎難而上,他創造了中國航天的奇蹟,也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火箭彈道設計專家余夢倫院士評)
「屠守鍔為中國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新華網評)
「屠守鍔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對導彈研製過程中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決策、指揮及組織實施發揮了重要作用。」(《光明日報》評)
「屠守鍔是中國導彈與航天事業的開創人之一,他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中國新聞網評)
「屠守鍔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德高望重、學識淵博、矢志不渝,一生致力於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發展,為中國航空航天科技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航空學會評)
「作為『共和國神劍』的鑄造者,屠守鍔抱着航天救國的信念,為中國航天事業奉獻一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湖州國防教育網評)
「屠守鍔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開創了中國液體彈道式導彈先河,為中國航天事業奉獻一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國家航天局評)
「屠守鍔對制定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新的發展藍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中國大推力運載火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科技網評)[6]
後世紀念
屠守鍔勵志助學金
2014年8月27日,「屠守鍔勵志助學金」發布儀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行。根據《屠守鍔勵志助學金》章程,該助學金將專項用於資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每一年度入學的本科新生中,根據規定條件認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人數為每年200人,資助標準為每人一次性3000元。
守鍔書院
2017年12月10日,以屠守鍔命名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守鍔書院」正式啟航。守鍔書院實行寬口徑、大平台專業設置的通識教育,學科方向包含材料、控制、電氣、能源、航空、機械、生醫、交通、可靠性、宇航、飛行、儀器等航空航天大類的11個學院相關專業。
屠守鍔獎學金
2018年12月5日,「屠守鍔獎學金」啟動儀式在浙江南潯舉行。
屠守鍔雕像
2019年4月19日,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等老一輩航天專家全身銅像雕塑群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大樓前落成亮相,旨在緬懷中國航天艱苦卓絕、拼搏奮鬥的發展歷史,推動青年一代傳承航天精神。
話劇《百年守鍔》
2019年10月27日,話劇《百年守鍔》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沙河校區詠曼劇場首演,《百年守鍔》根據屠守鍔生平事跡創作,講述了屠守鍔勇擔大任、殫精竭慮、勤奮拼搏、敢於創新的出新精神。 [7]
湖劇《國之守鍔》
2021年6月11日,大型湖劇現代戲《國之守鍔》在湖州大劇院首演。該劇講述了屠守鍔在1957年調入國防部五院後,克服困難最終成功研發國產洲際導彈的事跡。
視頻
「之江楷模」屠守鍔:潛心為國鑄長劍,強國路上追夢人
屠守鍔,一位守護中華的導彈專家,國家曾出動軍隊護他人身安全!
參考資料
- ↑ 一生默默拓天荒,長空舞劍鑄天驕|紀念屠守鍔院士逝世11周年,四川兩彈一星幹部學院
- ↑ 屠者,守鍔:懷念一代總師屠守鍔,知乎
- ↑ 箕山讀書日 | 又來漲「芝士」:屠守鍔篇,微信公眾平台
- ↑ 「兩彈一星」元勛屠守鍔逝世,清華校友網
-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勛:屠守鍔,中國工程院院士館
- ↑ 「神劍」鑄造師——追記「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屠守鍔,共產黨員網
- ↑ 守鍔百年,精神長存!《百年守鍔》話劇五周年系列演出圓滿落幕!,北航守鍔書院